開羅會議將臺灣歸還中國的台前幕後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戰略轉折期,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更好地協同作戰,儘早結束戰爭,同盟國首腦感到有必要就軍事合作及戰後安排等問題展開磋商。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開羅近郊舉行了盟國首腦會議。會議討論了與亞洲有關的重大軍事、政治問題,包括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會後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多次首腦會議中唯一有中國參加的一次。

會議首先討論了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提出的緬甸作戰計畫。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國在配合對日作戰方面,矛盾重重。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集中體現在政治方面。

開羅會議的第二個晚上,羅斯福設宴招待蔣介石。之後,他們就廣泛的政治問題進行了長談。出於對日鬥爭的需要,並為了在戰後限制蘇聯的影響,羅斯福認為,應當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對亞洲殖民地爭取獨立表示同情。因此,對於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東北和臺灣、澎湖列島,恢復中國主權完整的要求,羅斯福均表示支援。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羅斯福曾表示,中國應取得四強之一的地位,並平等地參加四強,參與制定該機構的一切決定。美英雙方認為,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走的領土,戰後必須歸還中國。

三國首腦會談結束後,由霍普金斯起草的《開羅宣言》草稿於11月26日交中、英、美三國官員討論。討論中,英方代表、外交副大臣賈德幹建議,為求行文一致,建議將宣言草稿中的東北、臺灣、澎湖列島“應歸還中華民國”改寫為“必須由日本放棄”。為此,中方代表王寵惠據理力爭。他反駁道,世人皆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而引起,若《開羅宣言》對東北、臺灣、澎湖列島只說應由日本放棄而不說應歸還哪個國家,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將疑惑不解,並稱如果《開羅宣言》不明確宣佈這些土地歸還中國,而使用含糊的措詞,那麼,聯合國家共同作戰和反侵略的目標,就得不到明顯的體現,《開羅宣言》也將喪失其價值。王寵惠的意見得到了美國代表、駐蘇大使哈裏曼的支持,賈德幹陷於孤立。宣言草稿中的這一段文字得以保留。激烈辯論後,三國代表對宣言草稿取得了一致意見。當天,《開羅宣言》經中、美、英三國首腦同意正式定稿,但暫不發表,由美英人員送往德黑蘭,聽取史達林的意見。11月28日,蔣介石離開開羅回國,羅斯福和邱吉爾則於27日赴德黑蘭,同史達林會晤。11月30日,史達林聲稱完全贊同《開羅宣言》,並明確表示,朝鮮應當獨立,東北、臺灣、澎湖列島應當歸還中國。12月1日,《開羅宣言》在重慶、華盛頓、倫敦三地同時發表。

《開羅宣言》明確指出,三國對日作戰之目的在於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侵佔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堅持日本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譴責了日本自中日甲午戰爭和九一八事變以來對中國的侵略,確認了東北、臺灣、澎湖列島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肯定了中國收復這些領土的神聖權利。宣言的發表對加速日本的投降有重要作用,成為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依據。這既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成果,也是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