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泛藍政黨的統一觀

泛藍系屬下有眾多政黨,但最知名的無外是國民黨、新黨、親民黨,他們在大方向上有相同之處,在現實政治中有政策和路線上的分歧。

“太陽花學運”之後,面對氣勢高昂的“獨派”,屬於“統派”的聲音開始在臺灣社會中有組織、成規模地爆發,一時間引人關注。同時為聲援在越南排華暴動中遇害的兩岸同胞,中華統一促進黨於5月17日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前,舉辦了一場名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的集會活動。

“當日在沒有動員號召的情況下,約有600多人自發地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站出來參加活動,由此可見‘統派’的聲音在臺灣社會上尚未完全消失。”中華統一促進党主任胡大剛先生說。

這些自發參與活動者,並不全是中華統一促進黨的黨員,他們包括中國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三大泛藍政黨的支持者。有著不同黨派背景的泛藍人士擁有反對“台獨”的共識,但由於對當前中國大陸政局的不同看法,他們面對“兩岸統一”這個選項時,表現出繁多蕪雜的觀點。這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泛藍陣營的面世

最早使用“泛藍”與“泛綠”兩個名詞來形容臺灣當前“統獨”兩大陣營者,是檢察官出身的新党創党元老高新武先生。發明這兩個辭彙的原因,在於高新武發現越來越難以“統派”或者“獨派”的名稱,去劃分在2000年大選中投票給連戰、宋楚瑜與陳水扁的選民。因此分別使用了國民黨與民進黨黨旗上的顏色,歸納出了所謂的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

從高新武當時命名的角度來看,泛藍陣營指的是國民黨、新黨還有親民黨等三個自稱為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信徒,並且捍衛“中華民國憲法”法統的政黨。

本身主張兩岸走向“終極統一”的高新武先生,非常瞭解在“中華民國”已經失去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理念時,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哪怕是國民黨、新黨與親民党的支持者,均不可能接受剩下來唯一可行的統一模式——讓臺灣依據“一國兩制”的構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為了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不至於在本土意識高漲、且進入了民主化時代後的臺灣失去選民支持,從而導致泛綠陣營在島內獨大,高新武也有意以“泛藍”這個包容性更大的名詞,來取代“統派”這個在臺灣已經遭受妖魔化的用語。

為了和民進黨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支持,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藉由宣告堅持“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統派”色彩。同時,馬英九希望統治結構以第二代外省籍留美精英為主的這個政權,避免遭到“出賣臺灣”大帽的指控。

國民黨堅持不統不獨

如今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當權派,在對外政策方面基本上傳承了兩蔣時代的親美反共戰略;對內則從爭取選票的考慮出發,積極拉攏中間甚至淺綠(泛綠)的選民。所以刻意降低民族主義的色彩,一來尋求美國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支持;二則讓在臺灣主張“不統不獨”的主流民意繼續支持其政權。

馬英九所重用的政府官員與核心幕僚,無論是現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還是駐美代表沈呂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全是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政治精英,此一事實讓目前由馬英九主導下的中國國民黨難免沾上濃鬱的親美色彩。

撇開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政治精英對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等美式價值的認同不說;這些自小接受反共教育長大的第二代党國精英深知,自己的政權在沒有美國支援的情況下,別提持續抵制來自於大陸的統一要求,就連在島內與民進黨的勢力抗衡都不是易事。因此僅從現實主義角度來看,國民黨都無法擺脫其親美色彩。

在島內,為了爭取選民最大程度的支持,馬英九不僅堅拒與中國大陸開啟政治談判,同時也在意識形態上盡其可能的向泛綠陣營靠近來爭取中間人士的支持。這一系列的政策主要表現在他本人多次以“總統”身份參加“二二八事變”的紀念活動,乃至於向八田與一等日據時代殖民地官員鞠躬致敬的行為。

部分此類行為,讓許多島內的藍營支持者感到不可思議。民間歷史研究者武之璋先生就多次表示:馬英九親近綠營的行為並不只是為了鞏固選票的權宜之計而已,同時也表明了這位國民黨出身的“總統”在相當程度上認同了民進党的史觀。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英九政府”不僅要與統派保持距離,就連面對東海與南海的主權問題時,還會公然向國際社會表達絕對不與大陸合作的態度。這正是當今國民黨在看待兩岸關係時的基本立場。

新黨有最濃的民族主義色彩

泛藍陣營內並非只有中國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還有新黨、親民黨、最後冒出來的中華統一促進黨這三個“兄弟黨”。他們對於“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乃至於海峽兩岸未來的政治走向,與國民黨並不一致。

1993年8月10日,一群不滿意李登輝“台獨”路線的國民黨中生代政治精英在臺北市成立了新黨,徹底改變了原先兩個政黨相互制衡的臺灣政治格局。

雖然當時的新党與李登輝領導下的國民黨處於對立面,但是開宗明義地打出了追求“國家統一”與“捍衛‘中華民國’”的旗號,並標榜自己是“繼承國父遺志的正統國民黨”。可以說,若不是有新黨這麼一個與國民黨系出同源的統派政黨存在,還不會有泛藍的概念存在。

新黨與國民黨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領袖人物除了七位出身於“新國民黨聯機”的黨內改革派外,還容納了不少中華社會民主黨、勞動黨與工黨等主張兩岸統一,反對兩蔣在外交上拉攏美日圍堵中國的左派知識份子。新黨不僅民族主義的色彩更為突出,同時更代表“小市民”的利益。

新党始終如一強調“中國人”的民族立場,在面對釣魚島和南沙群島主權問題時,認為兩岸政府應該密切合作,共同守護祖先遺留下來的領土資產。

党主席郁慕明認為,臺灣不應該繼續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美國軍火,或者持續扮演美國圍堵大陸的馬前卒角色。而是應該藉由發展“非戰之區,和平之島”的概念,來維持海峽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與交流,並將省下來的“國防預算”用來促進臺灣民生的發展。

對於兩岸制度上所存在的差異,鬱慕明在目睹了臺灣走向民主化後的各種亂象後,認為大陸最好是以“兩個半主義”取代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他認為無限上綱的民權主義不會帶給兩岸人民一個穩定的社會,所以大陸的政治改革應該按部就班緩慢進行,絕對不能夠急進。

當林飛帆與陳為廷等人公開提出支持台獨後,身為新党青年委員的王炳忠與林明正兩人馬上旗幟鮮明提出兩岸走向統一的立場,替許多長年來自我壓抑的臺灣統派人士一吐心聲。在受訪中,王炳忠堅定地表示,如果他再不出來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發表意見,或許未來整個臺灣社會只剩下主張“台獨”的聲音了。

儘管新黨近年來已經開始致力於挖掘本土出生的青年精英入黨,然而一直以來給人們強烈的“外省黨”形象卻始終揮之不去。鑒於其主要決策者大多數都是高學歷的知識份子,因此始終無法在臺灣中南部的草根社會中紮根。

親民黨熟稔鄉土情結

成立於2000年的親民黨,是一個以宋楚瑜的意志為宗旨的泛藍政黨。這個政黨比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更樂意討論統一問題,而且也反對臺灣對美軍購,但是在相當程度上與新黨有所不同。

長期觀察親民黨的臺灣政治學者王立本認為,曾擔任過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有著多年在中南部地方上耕耘的經驗,因此比活動範圍限縮在北部地方的新黨更加容易獲得臺灣本土人士的支持與信賴。

不論是2005年首度訪問大陸與胡錦濤會晤,還是今年再訪北京與習近平見面,宋楚瑜都反復告訴大陸領導人千萬不要將臺灣人民的“本土意識”與“台獨”主張劃上等號,同時必須要在兩岸實踐統一的過程中,盡一切可能地尊重臺灣人民的感受。

這也正是為什麼宋楚瑜會對習近平提出“四個體諒”,並希望大陸政府能夠不要完全以負面態度看待臺灣的“太陽花學運”的真正原因。因為他瞭解,一個無法讓臺灣老百姓尤其是無法讓臺灣基層與年輕選民打從心底裏面接受的“統一”,無論是對哪一方而言都是後患無窮的。

與新黨比較,親民黨的起落更取決於宋楚瑜個人表現。但是因為這個政黨在爭取兩岸走向統一道路的同時,更懂得去擁抱臺灣人民的鄉土情結,所以在選舉中不至於像前者一般遭到邊緣化。

中華統一促進黨對北京最友好

前身為保衛中華大同盟的中華統一促進黨,是泛藍政黨當中的一個突變體。其核心人物,並不像國民黨的馬英九、親民党的宋楚瑜與新黨的鬱慕明那般是蔣經國在生前所積極栽培的黨內青壯派精英,而是江湖出身的前竹聯幫領袖張安樂。

中華統一促進黨的誕生,受到了2004年臺灣“總統大選”結果的影響。許多支援連戰與宋楚瑜的泛藍選民,目睹到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缺乏足夠的能力制衡利用製造“三一九槍擊案”而再度獲得執政權的“陳水扁政府”,因此需要一個更加堅定擁護統一立場的政黨出現,才能夠壓制“台獨”的囂張氣焰。

雖然中華統一促進黨的幹部與支持者中,有不少人出身自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且他們當中包括其總裁張安樂在內的許多人對孫中山、兩蔣等國民黨歷史人物表達了尊重的立場。但是該黨大體而言不像其他泛藍政黨那樣強調與國民黨的淵源。

如同其他三個泛藍政黨一樣,中華統一促進黨也強調“三民主義”。差別在於該黨認為中國大陸在某種程度上實踐“三民主義”時,除了民權主義,早就超越了臺灣。所以,中華統一促進黨是四個泛藍政黨當中唯一打出願意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推動兩岸統一目標的政黨,並認為這是臺灣保存其民主制度的不二法門。

比起只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中華統一促進黨在擁護“中華民國”的同時,從“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角度出發,並不否定五星紅旗作為另外一面代表中華民族的旗幟而存在。因此,中華統一促進党更傾向於海峽兩岸在共同建立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新國號、新國旗與新憲法的情況下完成統一。在“我們都是中國人”的集會活動中,張安樂以南海主權衝突還有越南排華事件為例,不斷表示臺灣人民在海外的權益,唯有透過一個強大的祖國才能夠獲得保護,而不是將一切的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

許多民進黨政治人物在島內高喊“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口號換取獨派選票,到了大陸又靠“中國人”的身份大賺人民幣。出於對綠營政治人物投機性格的瞭解,中華統一促進黨的決策者也開始學親民黨耕耘起了中南部本土勢力的票倉。根據王立本教授的觀察,中華統一促進黨顯然是害怕在兩岸統一的大限來臨之際,民進黨突然搖身一變以統派的身份出現代表臺灣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從而導致多年來真正在島內為了“反獨促統”事業努力的人利益遭到出賣。

比起擺明目的是要讓臺灣與大陸永久分離的泛綠陣營而言,臺灣的泛藍陣營在面對兩岸問題時,所抱持的態度其實是多元又複雜的。

(許劍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