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本澳習慣水域管理權有利未來經濟發展

對於社會各界一直關注的本澳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相關工作的問題,自去年回歸周年期間國家主席指示中央政府決定啟動明確相關工作後,為落實好中央政府決定,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年來成立聯合工作組,與澳門特區政府一道做好相關工作,據日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消息指,有關的工作將會於今年底前完成。現已經踏入十二月初,相信很快會傳來中央政府的“好聲音”,在本月內獲得批覆,將一份大禮在回歸十六周年紀念日之前向社會公佈,切實支持本澳依法管理周邊水域及促進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明確本澳習慣水域管理權,相信將有利於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還有利於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粵澳兩地間社會經濟及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對於中央決定啟動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這一決定被社會各界視為中央政府支持澳門特區的一大重要舉措,相信將為澳門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有關人士認為,地域狹小是制約澳門發展的一大瓶頸,如能儘快劃定澳門的水域管轄範圍,將為澳門未來繼續填海造地,爭取更大的生活居住空間打下基礎;同時,對於擴大澳門的經濟發展空間,推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平臺”的建設,促進澳門經濟持續、健康、多元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澳門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始終把澳門的繁榮穩定、澳門同胞的願望心聲放在心上,並通盤考慮、協助解決土地匱乏這一長期困擾澳門發展的難題。20世紀初,澳門總面積僅為11.6平方公里,經過近百年來數次大規模的填海造地運動,至1999年,澳門的面積達23.8達平方公里。回歸以來,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進一步擴大。2006年,澳門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申請審批澳門適當填海建設新城。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澳門特區政府,同意特區填海造地361.65公頃,用於建設澳門新城區。填海區為澳門提供了20至30年的土地儲備,規劃人口逾16萬,提供5.4萬個住宅單位。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珠海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網站公佈的資料,今年,澳門總面積已達30.3平方公里。另外,位於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儘管如此,由於澳門近年人口快速增長,每年以接近4%的幅度增加,土地制約問題依然凸顯。目前,澳門居住人口已超過6.3萬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2.08萬人以上。中央決定啟動明確澳門特別行政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相關工作,將成為澳門長期發展的“重大利好”。中聯辦主任李剛早前透露,中央正研究在各方面支持澳門政府發展經濟,會有很多措施出臺,包括年底前大有機會批覆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並重申澳門旅遊應重質不重量。李剛稱,相信計畫很有機會實現,中央今年底前會劃定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估計澳門未來的管轄面積將擴大幾倍,可發展很多專案。一般相信,若澳門能管理慣用水域,政策彈性提高,對未來的填海造地、海上交通、航道、旅遊專案,解決長年困擾居民的水浸等問題將有幫助。

據有關消息指,目前爭議較大的拱北東水域等海綿寬闊一帶,而中央已安排調查;由於涉及到填海、航道、海洋生態等,涉及國務院、海洋局、國土資源局等眾多部門,有澳門人士預計這將比申請橫琴租地更費時,但“澳門根本沒有水域,難有海上主動權”。澳門附近的水域主要包括:灣仔水道(石角咀水閘至澳門媽閣山)、主幹道(馬騮州至澳門飛翔船碼頭以北)、十字門水道(澳門跑馬場至橫琴紅旗村)、拱北東部水域(九洲港以南至澳門飛翔船碼頭以北)、路環島東南部水域(路環島大擔角以南至橫琴三洲以北)。據歷史文獻,在澳府政府的數百年時間,與廣東方面一直未達成共識;廣東方面不承認澳葡的水域,尤其是在拱北東部水域、路環島東南部水域等涉及大塊海域方面;後來歷次雙方習慣性在內港的航標中線來劃分。珠海政府方面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稱,水域劃分非常複雜,在內港的灣仔水道、十字門水道尚有些思路,但是在路環島以及拱北東部水域有爭議,因為後者對外擴展的彈性很大又涉及到大橋、飛機起落等等。而據澳門特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在近年兩會的建議,應從改變澳門目前的單一產業結構以及創建宜居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出發,為澳門預留適當水域空間,換言之,就是不拘泥於水道中線來劃分。由於無明文規定的水域,澳門在執法方面多倚賴於珠海。例如,澳門西灣大橋和珠海橫琴大橋之間的沿海右側標,就由廣東珠海海事局和珠海航道局合作設立。

另外,對於“劃定澳門水域”與蓮花口岸搬至橫琴,成為涉及話題中的“雙子星座”,有全國人大代表連署建議科學劃分澳門水域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時,首先必須確保澳門特區的水域範圍不少於特區成立時所管理的習慣水域範圍。目前,這一範圍內的水域面積約為85平方公里。劃定澳門特區水域時,還必須考慮澳門特區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以及政策的前瞻性和管理的穩定性。在明確澳門管轄水域之時,預留澳門以東、以南方向水域至15米深處,並交由澳門特區政府管轄,以利全面發展含高新科技和技術的海洋經濟;允許澳門特區政府在預留海域建造一座新城,以打造新型多元的產業群和社區。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有水利專家專家呼籲相關部門把澳門附近水域納入珠江流域綜合治理的內容並加快規劃進程,將使該水域走上科學開發利用的良性迴圈軌道。原因是,澳門附近水域位於珠江口伶仃洋西側,連接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珠海市兩岸。該水域面積95平方公里,周邊地區包括珠海市的拱北、灣仔和橫琴島,澳門的澳門半島、坦仔島和路環島等。目前,該水域構成對珠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的威脅是:河口淤積、攔門沙擴展;圍占灘塗問題突出;水體污染情況嚴峻,洪水、枯水綜合評價為四類水,污染類型以有機污染為主。有消息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珠江河口附近水域綜合治理和管理問題的精神,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澳門附近水域綜合治理規劃,並與當時的澳門政府港務局密切合作,以防洪納潮科學岸線規劃、航道整治規劃、灘塗開發利用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與控制規劃為主要內容進行規劃。

近年來附近地區的大橋、填海等工程增多,環澳門水域的工程船、運沙船不斷增加,但“澳門根本沒有水域,難有海上主動權”,澳門需要保證往來船隻的航行安全,刻不容緩。同時對劃定澳門水域將有利管理及監控澳門附近水域的走私、偷渡等犯罪活動。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日前表示,因應特區政府向中央申請習慣水域管理範圍,海關已配備多方面的工作預案,同時正與內地相關部門就合作模式的改變進行緊密磋商。此外,他認為鄰近地區青年來澳販毒個案的增加令人憂慮,將持續加強粵港澳三地的情報交流,共同遏止毒品犯罪活動。特區政府向中央申請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為此,海關已在人員培訓、設備設置、制度等方面制定工作預案,相關工作正緊密地推進中,同時正與內地就未來的合作模式進行磋商,有進一步的訊息將適時向外公布。他強調偷渡是綜合性的問題,不會因習慣水域管理範圍而有所區別。未來會繼續密切監察偷渡活動情況,除提升執法效率、改善硬體設施,藉此從源頭打擊偷渡活動的組織者和操縱者外,亦將啟動法律的檢討工作,其中會探討對偷渡者的拘留日期由60日增至90日的可行性。黃少澤稱,保安範疇多個部門仍然缺乏人力資源,惟執法工作的要求愈來愈高,不可能降低招聘標準,因此招聘方面有一定困難。有見及此,明年開始,保安學員普通培訓課程將由8個月一期調整至6個月一期,以填補短缺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為回應人員短缺,以及貫徹政府精兵簡政的政策,將著力提升紀律部隊人員的能力及科技配備,提升科技的含量,以科技協助執法,相輔相承,以最少的人力資源做最多的工作。

若本澳習慣水域管理權於今年內獲得批覆,有助推動本澳海洋經濟的發展,將有助推動遊艇自由行的發展,有利於澳門的海洋休閒產業起錨,結合現有旅遊資源開發立體化的海洋休閒旅遊產品,將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目標的助推器。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應浙江省人民政府邀請前往舟山市,考察當地海洋經濟建設,學習其海洋產業經濟的成功經驗,特區政府這一“取經”的舉動,相信是與本澳習慣水域管理權未來的管治及規劃有關。其實,21世紀將是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擴大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時期。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需要清醒的認識形勢,抓住機遇,明確任務,推進我國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陸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陸域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海洋經濟的拓展和提升,兩者之間互相依託、互相促進、互相融合。我們必須堅持陸海統籌,努力在海域與陸域開發上做到定位、規劃、佈局、資源、環境、防災等六個方面相銜接、相協調。主要是要做到“五個用海”。規劃用海,重視海洋功能區劃作用;集約用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用海,打造海洋生態安全新格局;科技用海,推動海洋關鍵技術轉化應用和產業化;依法用海,按照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爭當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先試的方式。例如,在發展海洋旅遊業。可以借鑒附近地區的做法,科學規劃和開發濱海、海島等旅遊資源,積極推進生態旅遊示範區、濱海度假區等建設。實施旅遊精品戰略,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濱海黃金旅遊帶。建議可以積極發展休閒漁業,大力發展郵輪經濟,推進與附近地區廣東深圳或湛江及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北海、三亞等港口郵輪運輸,完善港口碼頭的旅遊服務功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成為郵輪母港,建設遊艇基地,規範遊艇市場秩序,發展以遊艇和帆船為主體的海上運動休閒旅遊,大力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和海洋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保障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切實開拓藍色海洋經濟,以彌補本澳海洋經濟的空缺,有利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

海洋經濟發達是海洋強國的主要特徵之一。只有保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確保各海洋產業經濟總量在整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中佔有較大比例,成為持續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例如,近年來,湛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海洋經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12年,湛江海洋產業總產值1237.5億元,海洋經濟總量在全省僅次於廣州、深圳,居第三位。此外,湛江市臨海重化工業發展迅速,海洋工業、海洋漁業、港口物流業和濱海旅遊業等海洋支柱產業在廣東省內都處於領先地位。湛江的目標是用5年時間把湛江發展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海洋城市,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示範市”。湛江要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示範市”,必須努力推進,力促湛江“藍色崛起”:其中與茂名、北部灣城市聯手,共同在北部灣區域打造我國重要的臨海現代產業經濟圈;加強與澳門自由港合作,探索建設以保稅為重點的湛澳經濟區;以奮勇經濟區為載體,加快建設廣東-東盟合作產業園。加快做大做強濱海旅遊產業。以建設南三島國家級濱海旅遊示範區為引領,加快發展濱海旅遊業,建成中國南方冬休度假基地。六是構建臨海產業政策支持體系。爭取雷州半島成為國家南海綜合開發試點市;爭取奮勇經濟區,爭取省實施廣東-東盟合作實驗區建設規劃,條件成熟後爭取納入國家區域發展規劃;爭取“五島一灣”或南三島成為國家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其實,湛江的海洋成功經驗也是值得本澳未來去學習及借鑒的。澳門為了配合國家“十三五”的政策,期間,未來可以借助國家對特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界定,以及珠三角地區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得以實現。通過水域管理範圍的劃定與珠三角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格局,澳門或將誕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海洋旅遊。有專家認為,這一宏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蘊藏了無限的機遇。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會的地方,也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發揮獨特優勢,並在此過程中使其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獲得提升。

從地理歷史意義上來講,澳門地處沿海,歷史上就是一座因海而立的城市,也是中國連接東南亞、印度洋直至歐洲大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以西元16世紀之初,明朝政府將市舶司泊口(即今日的貿易港口)移至澳門為開埠標誌算起,澳門從海邊小漁村轉型為貿易轉運港至今已歷經400多年。從16世紀之初至17世紀中期,澳門作為歐洲與中國、東南亞和日本海上貿易的轉運港,憑藉絲綢、茶葉和陶瓷貿易曾經興盛了100多年。事實上,無論從早期的小漁村、之後的貿易轉運港到今日的自由港,澳門都是與海洋有著密切關聯的。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對外合作發展方略的大趨勢之下,澳門真的可以繼續發揮海上絲綢之路節點的作用,依循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方向拓展海上旅遊。僅從陸地面積看,澳門地小人多確實受到有限空間的制約,但是,如果將視野轉向海洋,澳門的空間將會擴展,並有可能再次借勢向海而興。2013年,與澳門鄰近的珠海在制定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時,就提出了“濱海與海洋海島旅遊、商務休閒旅遊目的地”的總體定位發展目標。其中包括了海島度假、遊艇海釣和郵輪旅遊等系列專案,並提出方案,以桂山島為樞紐,開通連接香港、澳門以及萬山群島的海上航線,拓展海上旅遊和海島旅遊。近年來,在鄰近澳門的東澳島和大、小萬山島上,已建成了一批精品酒店,為拓展海島旅遊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到澳門旅遊的遊客總數逾3000萬人次,大量的客流可以同時帶動珠海的海島旅遊和海島開發。從更宏大的佈局看,澳門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方略,可以沿著當年歐亞貿易的海上航道,連接歐洲、北非、中亞至東南亞沿岸港口城市,通過特區政府派駐海外的經貿、旅遊機構、民間商會以及與葡語系國家的聯繫,充分發揮世旅休閒中心和中葡經貿服務平臺的積極作用。

目前本澳經濟的實質是一個綜合旅遊經濟體,這個定位既是澳門多年歷史發展累積的比較優勢,也是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中,創造競爭優勢的結果。未來應繼續明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目標,澳門的長期發展策略應當依循實施大旅遊經濟的佈局。隨著本澳習慣水域管理權的即將確定,澳門在目前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經濟發展策略同時,應該借助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方略的推展之勢,並且要適應世界競爭的發展潮流,把發展的重心從維持競爭優勢轉變向發展海洋經濟,相信有助把澳門真正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休閒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