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概念或適合路環南發展

陳觀生

早前,社會突然掀起開發路環的話題,各界意見分歧。有意見希望將澳門半島的居住人口遷移至路環,紓緩居住擠逼問題;有意見同保育路環的需要,但同時亦要考慮現實問題。亦有意見認為開發路環是事在必行,可依山興建高樓。有意見認為開發路環是“下下策”,擔心破壞環境,影響空氣質素。雖然路環發展目前沒有緊迫性,但社會出現這樣的意見,特區政府也應予以重視,並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路環的發展定位,甚至要考慮未來可能在路環南部海域填海的規劃方向。

路環開發聲音應慎重研究

最近,路環開發的聲音出現,主要是兩個事件影響。一是有團體收集簽名,希望市民支持開發路環山體興建經屋,之後媒體跟進討論,引發社會關注;二是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相關工作得到落實,路環南部有大片海域由澳門管轄,引起未來或可在此填海造地的遐想。

去年11月初,有團體收集簽名冀開發路環山體建經屋,發起簽名的團體稱,政府至今宣告收回22幅閒置土地,預期可興建5萬個公屋單位,不過就擔心涉及的法律程式需時,期望今次可收集3,000至1萬個簽名,在施政報告前交給政府。有簽名的市民相信,舊區重整可解決市民居住訴求,開發山體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但有市民則認為開發山體破壞環境不可逆轉,應優先利用好閒置土地;亦有市民則期望政府透過控制私樓價格,解決市民居住需求。

隨後,有媒體跟進事件,在其議政專題節目上,市民、學者、環保人士、黑沙村民均表達了意見。多名市民表明應開發路環。其中有意見希望將澳門半島的居住人口遷移至路環,紓緩居住擠逼問題,質疑若不容許人口分流至路環是太自私的想法。有市民認同保育路環的需要,但同時亦要考慮現實問題。亦有市民認為開發路環是事在必行,強調開發不是要鏟走所有山體,可依山興建高樓。有市民認為開發路環是“下下策”,擔心破壞環境,影響空氣質素。有城規會委員、城規工作者指出,本澳仍未開展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短期內要開發新社區在法律上和程式上有一定困難,估計現時在離島開發新區需要 10多年時間,從效率上看,最快可以開發的是閒置土地。他又稱,有好多厭惡性設施設在路環,令部分區域如九澳空氣質素較差,未必適合居住。認為暫時無必要大規模開發路環作新市鎮,他解釋,氹北都市化整治計劃和石排灣都市化計劃的土地尚未利用,加上未來的新城填海土地,足以應付未來 20年澳門人口發展所需。有環保組織認為,發展和保育需要平衡,可重整和活化路環舊區,解決居住問題不一定要開山伐林建高樓,若伐林會違背澳門配合國家發展宜居宜遊城市的大方向。路環黑沙村民認同要發展路環和黑沙村的旅遊元素,但不贊成開發山體,擔心若太自私破壞山體綠色元素,對下一代是不負責任。

路環開發在坊間引起極大的爭論,其中涉及本澳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到底是否真的缺乏土地資源而必須犧牲路環這個澳門傳統的「後花園」來解決,這是一個社會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對此,特區政府取態如何,對路環的發展將如何規劃,也為社會所關注。

有社會人士指出,一方面,澳門土地資源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致於完全缺乏土地興建公共房屋和公共設施。事實上,中央在零九年批准澳門的三百五十公頃填海,將是澳門興建更多住屋,尤是經屋和社屋的堅強後盾。再加上還有三十多幅閑置土地尚待收回,還有偉龍馬路八萬平方米的可建逾萬公屋單位的涉貪土地,還有二十多幅批租地已超越或將超越二十五年死線的正在等待收回的土地。要興建足夠的經屋和社屋,甚至透過澳人澳地以多元化滿足所有居民的住屋需求,都具有充分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至於路環這個傳統的綠化保護區,當然不是說完全不能動,到了真的無地可用,而又有社會共識,適當開發亦有可能。而實事上,路環石排灣都市化計劃,將石排灣一帶設定為一個六萬人的社區,已經是一個局部開發的現成實例。澳門居民基於需要土地興建公共房屋,所以對路環西北角的都市化開發並沒有太強烈的反對,已是對開發路環的一大讓步。

二○一四年十二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澳出席澳門回歸祖國和特區成立十五周年慶典,在會見行政長官崔世安時宣佈“中央政府決定啟動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相關工作。”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草案調整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陸地界線,明確了水域管理範圍。

對於澳門特區來說,無論從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範疇看,明確習慣水域管理範圍最重要和最實際的作用,就是拓展澳門城市規模,為長遠以及多元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需要土地承載和發展空間,澳門的城市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讓居民生活和來訪遊客都能真正得到休閒的感覺和享受,前提條件需要有足夠的土地空間和休閒的環境。路環以東及以南大片海域由澳門管轄後,如何利用及發展引起社會遐想。同時,由於路環一帶與澳門早期的漁業、貿易和航運密切相關,在此有一批積聚深厚的歷史人文元素的景點和休閒的環境,十分有利今日休閒旅遊和文化旅遊的推廣與發展。所以,特區政府有必要對路環未來發展慎重研究。

路環發展必須守住環保底線

路環是澳門人美麗的後花園,蔥蔥鬱鬱的郊野更被形容為“澳門市肺”,它的休閒、愜意以及獨特的漁村風貌,吸引著遊客慕名而至。對於生活在石屎森林、每日“高樓仰止”的澳門人而言,路環好比是最近也是最後的一片樂土。飛灰事件、田畔街的“超高樓”項目等保育話題,有關路環的一切,難免觸及澳門人的神經。

早於二十多年前澳葡政府主政的年代,路環已被定位為一個自然地區並維持海岸線現狀,不進行大規模開發。經年累月,路環的變化未至於翻天覆地,但也成為土地嚴重稀缺的澳門人覬覦之地。

早年由於路環地廣人稀,飛灰填埋場、水泥廠、發電廠、堆填區等許多具厭惡性、污染大的項目選址落戶於此。近年土地制約經濟發展,澳門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接近路環,土地資源緊張加上樓價高企,離島路環開發漸漸被談論起來。

對於路環如何發展,社會意見一般認為有兩個方向:一是路環土地可興建更多公共房屋,路環以外地方在習慣水域劃定後,可填海建一個海島,建設一個深水港口,可以發展貨運和郵輪等海上經濟;二是路環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環境優美,具備發展旅遊業的條件。一直以來,社會均有開發路環旅遊的建議,當局雖已把路環島作為澳門休閒旅遊開發區,但是否已有具體規劃,坊間無從得知。而早年推出的「路環舊市區詳細建設規劃」、「路環舊市區船人街西側重整規劃研究」及「路環舊市區荔枝碗規劃」等項目,至今也未見進展。

對於上述問題,有城規委員指出,倘若要在路環大規模興建房屋,所需的時間將比塡海造地興建房屋的時間更長,故難以在短期內滿足本澳居民的住屋需求;氹仔北、石排灣尚有土地未利用,加上新城填海區的土地,足以應付未來二十年澳門人口發展所需,暫時無必要大規模開發路環作新市鎮。

而路環發展旅遊休閒產業就具有較大的社會共識。路環島地方較為廣闊,面積約7.6平方公里,比澳門半島還要大,島上保持自然風光,有山丘、樹林、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故路環向來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且環境優美,被譽為澳門最後的後花園,因此非常具備發展旅遊業的條件。現時的問題是特區政府雖有一些推動路環旅遊的項目,但過於零星,旅遊配套設施又不足,難以吸引更多本地居民和旅客經常前往,更不用說可吸引他們在假期時會以此作為度假目的地。有建議提出,特區政府可將路環定位為供市民和遊客作休閒及康體的度假之地,除以往已有一些團體建議活化路環舊區,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美食街,引入特色店舖,舉辦市集,把一些空置的村屋改建成民宿等,以彰顯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的漁業文化,以吸引本地居民及旅客前往休閒度假外,還可考慮利用路環的黑沙及竹灣兩個海灘,闢出區域大力發展水上運動及活動,以吸引本地市民及外地遊客在假期時有更多的好去處,亦可考慮在兩個沙灘上興建如沙灘排球或足球的永久場地,並多舉辦一些國際性賽事,以吸引更多外地遊客來澳觀看比賽及消費,進一步發展本澳的體育旅遊。

就是否路環應有限度開發,行政長官崔世安重提前澳葡政府主政開始,路環已被定位為一個自然地區並維持海岸線現狀,不進行大規模開發。不過崔世安又稱完全支持發展與保育的平衡。崔世安指出,政府是有法可依的,有「路環八十」整體保護計劃,公眾可檢視該計劃是否需要修改。

路環發展如何兼顧發展與不破壞環境,需當局多花心思,多做工夫;保護路環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亦需社會各界共同珍惜,攜手愛護,堅守路環的生態環保底線。

路環南長遠規劃最好用於教育

路環開發之所以引起社會較大關注,除了路環環境保護的角力之外,主要還是在明確澳門水域範圍之後,在路環以南及以東方向有大片海域由澳門管轄,澳門的發展空間得到擴展的機會。

澳門目前面對的現實環境,就是人口密度過高,可用土地面積相對缺少。空間緊缺成為澳門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制約問題。澳門近年的房屋供應緊缺,商業與住宅樓價以及停車位售價攀升,乘車難與道路交通堵塞,以及最近以來有關的新填海區規劃建設、閒置土地回收、舊城區重建以及建築物去留等系列問題,不僅受到社會各方密切關注,一些焦點問題還時常引起爭議,由此可見土地空間緊缺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

明確水域管理範圍後,澳門社會各方對解決上述問題有很多期許,因此特區政府需盡快就海域管轄明確後的城市總體規劃特別是海域填海確定方向。其中在路環方面的詳細規劃,除了包括如何將早年提出的“路環舊市區詳細建設規劃”、“路環舊市區船人街西側重整規劃硏究”及“路環舊市區荔枝碗規劃”等項目作有機整合外,長遠來說,還要就路環以南以東的海域如何發展?是否填海?或者怎樣保證不填海?怎樣保障這些海域的生態環境?應該讓本澳市民心中有底。

本澳博彩業已進入調整期,博彩稅收已連續下跌十多個月,對本澳經濟的影響逐漸浮現,中央現在確定本澳的水域管轄範圍並明確今後這些海域的填海不能用於博彩業,其目的是促進本澳經濟多元化的進一步發展,有效刺激本澳的經濟。因此特區政府應好好把握時機有規劃地開發相關海域,以使其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橫琴有意在其南部填海造地,相鄰的路環南部海域環境必然受到一定影響,本澳也需未雨綢繆,就路環南部海域早做打算。

筆者認為,雖然新填海區及本澳閒置土地等可以滿足未來20、30年的住屋需求,但長遠來說,本澳經濟要實現多元化的兩大用地需求現時看來未有著落,一是休閒旅遊發展用地,二是高等教育等人才培養用地。因此,將路環及路環南部填海規劃最好是作為教育用地,以“大學城”概念可達到上述兩大目標,並可保持路環作為澳門“後花園”的狀態。

“大學城”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現象,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通常指的是大學發展過程中,大學本身的規模越來越大,有的大學聚集在一起,大學周圍或大學校園本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這種高等院校的集聚之地常常被人們稱為”大學城”(University Town)。

國外大學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成,如美國的波士頓,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大學城,它們都經過百年以上的歷史自然形成;另一種是主動構建,如美國的夏洛茨威爾、州學院、麥迪森、日本的築波大學城等,它們是二戰後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由國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構建的。大學城中一般有至少一所大型的綜合性大學,或者是集中了一些比較小的但是數量較多的小型院校,比如文理學院和社區學院等。大學城的當地居民一般為學校的雇員和教師,而外來的學生人數一般都會超過當地的本地居民人數。歐洲的大學城一般都以擁有古老大學為榮,那些大學城不僅是教育和文化中心,有時也會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和文化影響力而成為政治中心。而美國的大學城則是發展最迅速的。美國的一流名校大多數都處在傳統大學城(如安阿伯、蘭辛、州學院、卡城、普林斯頓、帕羅奧托等)或大城市中的大學城區(如波士頓、費城、洛杉磯、匹茲堡、芝加哥的大學城區)。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投入建設的大學城主要有廣東的廣州大學城、深圳大學城、珠海大學園區、東莞大學城、南京仙林大學城、南京江甯大學城、南京浦口大學城、北京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北京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陝西西安長安大學城、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上海松江大學園區、浦東大學集聚點、常州大學城、山東濟南大學科技園、江蘇連雲港高校教育園區、浙江杭州濱江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區、小和山高教園區、寧波高教園區、溫州茶山高教園區以及貴陽花溪大學城、福州大學城、湖南長沙岳麓山大學城等等,而天津、鄭州、上海楊浦、山西、內蒙古包頭、福建廈門、雲南昆明和玉溪等地都在進行大學城的規劃和建設研究過程。澳門人較為熟悉的大學城主要有廣東的廣州大學城、深圳大學城、珠海大學園區等。

在本澳未來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將路環和路環以南可能填海海域作為“大學城”概念的休閒旅遊及教育發展用地,可以達到幾個目地。一是打造新的休閒旅遊景點,將路環的旅遊資源與大學城的建設整合,可令其成為一個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休閒旅遊景點。二是有利於路環生態環境的保護,路環的休閒環境適合教書育人,“大學城”的清靜環境要求與路環的生態保護可以相得益彰,避免商業和工業帶來的影響,達到路環保育與發展的平衡。三是有助政府藍天工程及高等教育的發展,路環建設“大學城”並與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形成本澳高等教育的集中地,一方面解決本澳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空間問題,另一方面,現時在本澳城區的理工學院、旅遊學院、城市大學等多間高等院校集中搬遷到路環“大學城“之後,原有的學校場地可解決多所本澳中小學的“藍天工程”校舍問題。本澳多間高等院校就位於城區之中,適合作為就近入學的中小學使用。

保護路環的自然資源和環境,需社會各界共同珍惜,攜手愛護。過去很長時間,澳門政府的官方立場,是把路環當成自然保護區,不允許污染性工業以及住宅的發展。但近年這政策似乎被遺忘或者不再被尊重了,如石排灣興建公共房屋,學校、街市就會隨之而來,讓路環作為綠化地區的神話完全破滅。彈丸之地的澳門,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地區,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保護好環境,將是要長久面對的一個問題。海域管轄範圍劃定,讓本澳發展空間有了明亮的前景,也讓人有了不同的遐想,如何兼顧發展與不破壞環境,需當局多花心思,多做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