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蔣之後國民黨分裂內幕

1988年1月13日,78歲的蔣經國在臺北猝然去世,臺灣「兩蔣時代」宣告終結。「蔣氏集團」統治的崩塌,讓國民黨內部瞬間失去了控制派系鬥爭的核心力量,各派勢力蠢蠢欲動,一場權力爭鬥隨即展開……

三度分裂讓百年大黨中國國民黨元氣大傷,江河日下。而當許多人痛定思痛,站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上反思時,或許不難產生這樣的印象:百年大黨走到這一步,與其說是某一個人的顛覆,不如說是本身的「基因缺陷」。

1.「接班人」之爭,李登輝上位

1988年1月27日上午,臺灣臺北,國民黨中常會開得十分膠著。此時距蔣經國逝世已近半月,中國國民黨主席之位仍懸而未決。當時呼聲最高的當屬李登輝。

李登輝,1923年出生於臺灣新北市,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農經博士。1960年代,蔣經國致力於發展臺灣經濟,急需各類專業人才,李登輝作為臺灣農經專家,適時地進入了蔣經國的視線。在蔣經國的極力推薦之下,1984年脫穎而出,就任臺灣地區「副總統」,成為蔣經國重點培養的「接班人」。蔣經國去世後,他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繼任了臺灣「總統」。

與蔣經國的判斷不同,國民黨內以宋美齡為首的「官邸派」對李登輝心存芥蒂,不甘心也不放心將臺灣地區領導人之位元交予這位臺灣本籍人。宋美齡最初希望時任「行政院長」蔣介石同鄉俞國華上臺主政,但俞執政形象太差,受到國民黨大佬、時任中央党部秘書長李煥等人的極力反對。宋美齡轉而想聯合親蔣力量推舉李煥為黨魁,但李權衡再三之後婉拒。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宋美齡便授意俞國華採取拖延戰術,在會議上遲遲不討論李登輝代理主席案。

中常會進行到9時許,列席會議、本無發言權的時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宋楚瑜終於按捺不住,突然舉手發言。他痛斥某些黨內人士壓制代理主席案,必將導致外間聯想揣測,對在「國喪」中的「國家」與社會恐將造成莫大傷害。因此他對會議「非常不滿意,並嚴重抗議」。

眾人錯愕中,宋楚瑜轉身摔門而去。這一舉動把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輝出任代理党主席的邊緣。俞國華帶頭表態,大家輪番附議後,會議正式通過李登輝代理主席。

並非宋楚瑜的「臨門一腳」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實際上,李登輝的上臺是國民黨內部各方勢力角逐之後的「水到渠成」。首先是李登輝事先做足了功課。為了得到「代主席」之位,李登輝連續出招。他首先是表態將繼承蔣經國「遺志」,推行「民主憲政」,堅守「反共複國」決策,努力早日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使命。接著,他「謙卑」地禮訪國民黨元老,表示自己多年追隨蔣經國,今後要遵循蔣氏父子「遺願」。同時,他一有空就往靈堂跑,在蔣經國遺像前沉思默哀。這些做法為他在黨內外贏得了「謙和、勤政」的評價。

就在李登輝目標明確地爭權並集聚起一大批「親李」勢力時,以蔣氏集團大佬為代表的「保守派」卻在遲疑甚至相互猜疑,看似設計周密的黨、政、軍三權平衡局面,實際上脆弱不堪。

2.兩派分化,爭鬥白熱化

為進一步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登輝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剪除蔣氏勢力、培養個人黨羽的計畫。與此同時,李登輝為了獲得黨外人士及島內民眾的支持,玩起了臺灣「省籍—族群—本土化」花樣。省籍意識的彰顯,讓「外來」的大陸籍國民黨勢力日陷被動,也使得「中國國民黨」有了向「臺灣國民黨」質變的傾向。而李登輝擺出「民主先生」「臺灣人總統」的姿態,很輕易地在全臺灣營造出了一股「李登輝情結」,也導致民粹主義及「台獨」意識的抬頭和氾濫。

1990年3月,臺灣將舉行一屆八次「國民代表大會」,選舉正副「總統」。圍繞這次「總統」大選,國民黨高層爆發了退台40年空前未有的激烈內爭,並形成了擁護李登輝的 「主流派」,與擁蔣反李的「非主流派」。

早在1989年年底,李登輝尋找「副總統」搭檔人選時,外界本認為時任「行政院長」的李煥會被提名,結果卻令人意外,李登輝選了沒有根基、僅為「總統府秘書長」的心腹幕僚李元簇。李煥甚為不滿,於是向黨內「非主流派」靠近,推選臺灣本省籍代表人物、時任「司法院長」的林洋港和蔣緯國為正副「總統」候選人,準備獨立參選。

面對「非主流派」的競選衝擊,李登輝壓力山大,無奈之下只能親自出馬,一一到代表家中拜票。同時,李登輝分別約見郝柏村(時任「參謀總長」)、李煥、蔣緯國、林洋港等人,表達善意,並表示將繼續借重,不搞秋後算賬。且與林洋港約定,4年後「總統」大選,他將不再參選,全力支持林洋港競選。接著,他又發動陳立夫等國民黨元老調停,又指使與蔣緯國不和的蔣孝武指責叔叔蔣緯國鬧分裂,最終迫使林洋港和蔣緯國退選。

再次當選「總統」後,李登輝氣焰更加囂張。他認為,曾是「接班四人組」中一員的李煥雖然投靠自己,但畢竟不是他的親信,前番關鍵時刻倒戈更是讓他傷透腦筋,因此必須撤換。而「蔣氏勢力」雖然痛恨李煥曾經背叛他們,但為避免李登輝進一步攫取權力,還是全力支持李煥。

李登輝見狀,突然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任命自己的死對頭——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一職。這一狠招既讓李煥下臺,又封住了「蔣氏勢力」的嘴巴。而在「換李」爭端短暫擱淺之後,李登輝馬上授意國民黨的死敵——民進黨站出來譴責郝柏村「軍人幹政」。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後屈辱辭職。

3.「新連線」出走,「新党」成立

李登輝不擇手段鞏固權力和推行 「本土化」路線的行為,終於激化矛盾,導致國民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帶頭分家的是 「新國民黨連線」。「新國民黨連線」成立於1989年8月,由國民黨內一批外省籍「少壯派」人士組成,主要成員有趙少康(1950年出生於臺灣,祖籍河北省涉縣,曾任臺灣「環境保護署」署長、「立法委員」等職,1993年退出國民黨,發起成立新党並任召集人)、洪秀柱(1948年生於臺灣,祖籍浙江余姚,自1990年起連續擔任8屆 「立法委員」,曾一度代表國民黨競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郁慕明(現任新党主席)等人。他們原本支持李登輝上臺,但在見識了李登輝一系列排斥異己獨斷專權的行為之後,轉而站到了其對立面,從而被打入「非主流派」,成為李登輝強力打擊的對象。

1993年2月,「新連線」舉行題為「請問‘總統’先生」的大型演講會,趙少康在會上宣稱「新連線」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是正統的國民黨;「新連線」不是與國民黨理念不和,而是與李登輝不和,公然要求李登輝離開國民黨。

李登輝氣急敗壞,立即指使「主流派」與民進黨聯手對其進行打壓。且通過「主流派」放出狠話:「國民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沒有 ‘新連線’的位置,對党不滿意就離開。」

面對行將被「通吃」的局面,「新連線」被迫出走。

1993年8月10日,「新國民黨連線」核心人物趙少康、鬱慕明等舉行記者招待會,正式宣佈組建「新黨」。

新党的成立和發展,因與國民黨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國民黨的力量。新黨「反‘台獨’」「捍衛‘中華民國’」的信念衝擊著民進黨的「台獨」訴求,因此,新党一度成為左右臺灣政局的重要力量,臺灣政壇上形成了「一大一中一小」的三黨格局。

4.黨內大佬出走,李登輝直選「總統」

「新連線」出走後,留在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卻仍在經受排擠之苦。接下來的「總統直選」成為國民黨第二波分裂的導火線。李登輝上臺後,看到各界反對最為激烈的,是往日存在的蔣氏父子獨裁和國民黨專制統治;最易在社會上獲得民心的,也是修正、取消以往的專制體制。而實行「總統」公民直選,既可使自己獲得無人可比的「民主」政治資本,又能通過民選強化個人勢力,沖淡黨內反對的呼聲,何樂而不為?於是他強勢推動「三階段修憲」,定於1996年3月舉行臺灣第一次 「總統」直接選舉。

此前,他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年歲已高,不願當「瞌睡總統」,任期滿後,將不再競選。且早已與林洋港有協定,此番將全力支持林選「總統」。可是權力鞏固之後,李登輝馬上口氣一轉。1995年4月27日開始,李登輝接連表示要參加下屆「總統」選舉,並且攻擊誰要他放棄連任誰就是搞陰謀。這就是曾經為臺灣各界所關注、為「非主流派」抓住不放的「誠信」問題。

1995年8月,李登輝宣佈與連戰搭檔,一起競選連任下屆「總統」。對李登輝的參選舉動,「非主流派」反彈強烈。1995年11月15日,林洋港與國民黨的另一位副主席郝柏村一起正式宣佈,以「公民連署方式」搭檔競選下屆「總統」「副總統」,形成國民黨事實上的又一次分裂。

1995年8月7日,時任「監察院長」的陳履安(「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陳誠之子)也突然宣佈角逐首屆「民選總統」,並于次日向國民黨中央党部寄出黨證,宣佈退出國民黨,不久後辭去「監察院長」職務。

林洋港、陳履安的參選攪亂了國民黨「總統」選舉佈局,使得國民黨內呈現李、林、陳三強競爭的態勢,也導致黨內政治力量重新組合,加速了國民黨分裂。

面對林、郝、陳的行動,李登輝一再出面,猛批若是林、郝當政,臺灣將回到專制時代。此外,李登輝本人和國民黨內「主流派」還對祖國大陸發動的反分裂反「台獨」鬥爭及軍事演習進行誣衊和造謠,並且反復暗示林、郝、陳此舉是出賣臺灣人的利益,是向大陸示好,進行挑撥離間,並撤銷了林洋港和郝柏村的黨籍。

「非主流派」的抗爭未能扭轉敗局。1996年3月23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活動結束,「李連配」獲得54%的選票,當選臺灣第9任正副「總統」。

5.親民党成立,國民黨敗選

李登輝在把國民黨內大部分反對派清理出党後,下一個目標指向了「臺灣省長」、黨內另一個實力派人物宋楚瑜。當初李登輝的上臺,多虧了宋楚瑜的「臨門一腳」,所以李登輝執政之後,對宋提攜有加。宋楚瑜也不負李的厚望,成為其集權路上的得力股肱。兩人關係一度被媒體描述為 「肝膽相照」「情同父子」。但是宋楚瑜1994年參選「臺灣省長」成功後,風頭日盛,日漸為李登輝所忌憚。在李登輝看來,宋楚瑜具有較高民意基礎,行事機敏難於控制,且有覬覦「總統」之心,因此慢慢將他視為一塊「心病」。1996年當選「民選總統」後,李登輝自感羽翼豐滿,便毫不猶豫地過河拆橋。

宋楚瑜最初並沒有立即產生脫黨之心,他仍在等待李登輝釋放和解信號。而此時,國民黨內絕大部分人認為宋楚瑜是國民黨的「寶貴資源」,建議善加用之,並提出「連宋配」參加2000年「總統」大選。但李登輝拒不表態。

1999年年底,返台的宋楚瑜正式決定與醫師出身的台籍人士張昭雄搭檔,自行參選2000年臺灣「總統」。一批原來聲明與宋共進退的「省府」人馬迅速組成競選班底。

國民黨宣佈開除宋楚瑜的黨籍。為了進一步封殺宋楚瑜,1999年12月,李登輝暗中指使一個「民意代表」召開記者會,舉報宋楚瑜在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期間,貪污國民黨公款,這就是所謂的「中興票券案」(簡稱「興票案」)。事後查明,宋楚瑜的這個巨額帳戶,其實是當初奉李登輝之命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照顧蔣氏後人及政黨運作,並無不當之用或侵佔之實。但在當時,這一事件卻讓宋楚瑜功虧一簣。

值得說明的是,當時除了「宋張配」外,參加「總統」競選的,還有國民黨「連(戰)蕭(萬長)配」、民進党「陳(水扁)呂(秀蓮)配」。選舉中,連戰選情低迷,而作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不僅不支援連戰,反而暗中「棄連保扁」,支持以「台獨」為黨綱的民進党候選人陳水扁,認為只有陳水扁才能真正繼承自己的路線。所以在連戰選情不佳的情況下,國民黨中常會開會,擬好文稿請李登輝宣佈公開支持連戰,竟被李登輝拒絕。因為李登輝的態度,親李的本地工商界大佬,紛紛轉而支持陳水扁。

2000年3月18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民進党候選人陳水扁以497萬票當選,而後開啟了他刻意製造「族群」分裂,撕裂臺灣社會的時期。獨立參選人宋楚瑜獲466萬票,以30萬票的些微差距落選。由於國民黨陣營分裂,宋楚瑜分走了大量選票,連戰得票僅為292萬。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第一次淪為在野黨。

同年3月31日,宋楚瑜正式宣佈成立以「人民第一」為宗旨的親民黨。在宋楚瑜的個人魅力及團隊穩健的問政風格影響下,新成立的親民党一舉成為除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臺灣第三大黨。

李登輝的行徑讓不少人看清了其 「台獨」的真面目,許多國民黨黨員包圍國民黨中央党部,逼迫他辭去了党主席職。但李登輝並未消停,2001年,他主導成立了「公聯黨」,繼續「台獨」活動。不久,李登輝在自己兜售「台獨」的書中,透露了他如何推行「兩國論」,如何搞垮國民黨的全過程。在書中,李登輝狠批國民黨為「外來政黨」,對其痛恨至極。身為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對這個給他本人帶來極大政治權力和榮耀的黨竟有如此大的仇恨,以至於必置之死地而後快,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莫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