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語言教育提升本澳青年語言優勢

王希富

澳門致力建設成「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葡語人才擔當交流橋樑,尤為關鍵。近年葡文學習風氣由高校延至中小學,公校屬必修科,惟全澳103個私校校部中,至今僅得34個校部推葡語教學,即不足三分一設葡文課。面對實際,新近出臺的「五年規劃」明確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方向,將在原有基礎上加強推動葡語教育。

教青局副局長郭小麗介紹,結合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及本澳實況,訂定開辦葡語課程私校的課時下限,中、小學每學年葡語正規課程各不少於七十節、六十節,輔助課程各不少於五十節、四十節。並將葡語課程列為學校發展計劃的「優先資助項目」,多方鼓勵私校開展葡語教育。

語言推廣中心代主任黃崢志指,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是研究外國人學習歐洲語言所需具備的條件,結合亞洲情況建議二百小時是合適時數。按建議結合學校每學年上課周數,計算三個學年學習葡語約達二百一十課時,貼近建議標準。

對於有意見指派出的葡語教師質素參差,教青局指正派出十六位葡語教師於二十八個私校校部任教,平均每名教師兼教兩、三個校部,相關教師都具一級教師資格,每年需培訓。或因每校教學要求不一,派駐教師好難滿足所有學校需求。教發基金將葡語課程列為學校發展計劃的「優先資助項目」,提供葡語師資津貼,鼓勵校方開設葡語課程。學校可自行聘請教師,只要具葡文相關專業學位即可成為六級教師,但晉升要再進修師範課程。

此外,一三/一四學年起設「培養葡語教師及語言人才資助計劃」,至今共資助了六十四位優秀學生赴葡升學,首批學生預計兩、三年後陸續學成返澳。近幾年都會維持計劃,儲備人才,相信足夠應付未來師資需求。也將密切檢視葡文教學推行情況、師資需求等。

現階段沒強制私校開設葡語課,以鼓勵性質為主。郭小麗認為對比回歸初期開辦的學校有限,近年隨著政府重視,學校、家長以至學生都意識到學習葡語的優勢、前景,透過相關政策推動,有信心越來越多私校會開辦葡語課程。

在政府大力推動葡語人才培育的同時,業界也不斷表達對專業葡語人才的渴求。希望在課程中加入相關專業知識。另有商界指出,目前學習中葡翻譯畢業生,主要流向政府部門或律師樓,除因薪酬考慮,澳門拓展葡語市場的商業氣氛不算濃厚,倘增加雙語人才同時需要有活躍的市場氛圍。

其實本澳發展葡語教育不僅是特殊定位的必然,更加是市場需求的催化。而且對未來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就業與個人發展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就曾勉勵年輕人要掌握好語言能力和中葡平臺優勢。梁維特提到,澳門有兩大僱主,政府和大企業。不少年輕人加入大企業時,可能發現企業中層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或其他地方,語言較有優勢。年輕人要向上流動,尤其如果要在旅遊服務領域發展的年輕人,應要具備兩大條件,無論就讀哪個學科,首要具備語言能力。因澳門要打造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以及發揮中葡經貿服務平臺功能,語言能力是必須的。他亦指出,澳門面對的客源主要是內地遊客市場,政府亦希望推動旅客多元化,故也要面對外地市場,因此普通話和英文都要提升。當然現今年輕人的語言能力已很強,對年輕人充滿信心,認為新一代具備足夠競爭力。他認為,本地年輕人較外地中層更有優勢,因澳門旅客市場主要是內地,本地人一定較外地中層更瞭解主要客源市場的消費習慣和模式,這些就是大家的優勢。

筆者認為,梁司長的談話,不僅直接點明瞭本澳青年在競爭中的優勢,同時也明確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語言能力,尤其是外語能力的提升,對青年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實現自身價值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提升本澳青年的語言優勢,其實不僅僅是在葡語教育的加強一個方面,特區整個的外語教育都必須不斷加強。

由此,筆者也聯想到,前兩年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進行澳門青年英語水準調研,結果顯示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使用英語的機會不多,部分學校的教學方法更令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學生非常依賴學校的英語教育,來自家庭的直接輸入不多。學生在大學期間英語進步不大,有些學生甚至倒退;部分大學的英語教學成效未如理想。學生明白英語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目前沒有刻苦勤學的習慣,也沒有主動使用。透過雅思考試,發現學生「讀」的得分最高,「說」次之,「聽」和「寫」最低分。而在職青年英語水準,自我評估以一至九分計,平均亦只有四點九分。因此,研究課題組經過研究認為,坊間傳言屬實,如青年整體英語水準一般,缺乏地區競爭力;教學水準差異大,英文學校整體英文水準較中文學校高;英語使用行業有別,缺乏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誘因;對學校的英語教育水準普遍不滿,對公開統一考試態度保守,認為實行有阻力;社會學習風氣不足,平時鮮有使用。研究同時發現政府在推動英語水準工作上角色模糊,各方期待政府有所作為。

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城市」,雖然本澳已經有較為複雜的「三文四語」,英語並非是本澳的官方正式語言。但無論是從英語的國際通用性,以及本澳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需要而言,進行外語教育的改革,提高本澳居民外語水準,已經成為擺在當前的一個重要議題。

外語教育改革在各國備受重視

外語教育是國際交往的產物,其重要性隨著全球化的加劇日顯突出,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根據國情制定有相應的外語教育政策來指導外語教育。因此,探究國外外語教育的經驗必將對本澳有啟示和借鑒。筆者特地節錄幾個主要國家的外語教育改革歷程如下:

側重當代語言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英國外語教育的重要特點。在英國的教育史上,出現了兩大教育思想模式:一是由於語言教學的內容為語言,因此認為「任何一個會講這門語言的人都可以教」,教語言被看做是一門與技巧和方法有關的技藝,以這種觀點為指導的語言教師教育模式以傳授技巧、技藝和方法為主流。二是由於語言教學主要誕生於應用語言學這門學術科目,另一派則認為,語言教師應以傳授應用語言學理論和語言習得理論為中心,並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使其教學「盡可能地與理論保持一致」。然而這兩種語言教師教育觀點都忽視了對教師知道多少教和如何學會教的關注。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Widdowson指出「教師應該理解理論原則和教學實踐的關係,在長期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檢驗理論」。90年代,Wallace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理論聯繫實踐的教師學習的反思模式,強調反思活動應建立在教師的教學實踐基礎上,以實踐促反思,以反思完善實踐。

美國是語言學理論研究王國,20世紀出現了不少著名語言學家。美國又是應用語言學的誕生地,許多外語教學法都是由美國學者率先提出的。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勢態日趨明顯。美國政府再一次認識到國民外語教育的重要性。為了使美國的外語教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1993年,由美國外語教育委員會和各語種外語教師協會組織專家學者成立了「全國外語教育目標課題組」,1996年公佈出版了《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目標》,經過三年的修改,于1999年重新出版,將美國21世紀的外語教育目標歸納為「5C」,即Communication(交際)、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Communities(社區)。外語教育「5C」目標的實現,與其配套的七項教學內容是密切相連的,它們在整個外語教育過程中,縱橫交錯,互相依託,由此形成了外語課程的「編制型」結構。

日本側重培養學生聽說交際能力。20世紀後半葉發生了資訊產業革命,日本作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技術強國,在軟體業方面不僅掉在美國的後面,甚至落在了印度後面。英語運用能力低是造成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於是,日本決心做較大的動作徹底改革外語教育,將這個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推進。2001年1月在文部省授意下成立了「推進外語教育改革懇談會」,制定了教改措施:(1)從制度入手,加強聽說教學;(2)實施課程改革,加強外語教學;(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4)通過多種管道,加強師資培訓。日本外語教育界達成共識,認為外語幾乎是當今社會的必備語言,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是當前面臨的「緊急課題」。

對本澳外語教育的啟示

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流的小型社會,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除中文外,葡萄牙語也是本澳的正式官方語言。甚至還承擔著為國家與葡語國家的交往合作培養語言人才的重任。如此看來,似乎本澳的外語教育不應該如此落後。但實際的效果卻並非如此,不僅前述的調查是例證,本澳各行各業也是普遍反映英語人才短缺。因此,在英語教育改革上,除了切實提高師資水準,局部引入公開考試,「三文四語」同時推廣,營造社會英語學習氣氛等具體工作之外,從國外外語教育改革中或許也能得到不少啟示。

首先,英國當代語言教師理論認為,教師的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持續不斷的、開放式過程。語言教師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傳統教學技巧、應用語言學及語言習得理論,更應關注教師認知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探尋、歸納和研究教學理論,增進對教學的理解。目前,本澳外語教師教學理論水準並不樂觀,對他們的培訓就顯得非常迫切。

其次,美國外語教育改革重視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目標》對21世紀美國的外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1)語言系統;(2)交際策略;(3)文化內涵;(4)學習策略;(5)嚴謹的思維能力;(6)技術。課堂教學是外語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其效果卻不理想。亟需從語言形式、語言文化、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及學習技術等內容上全面提升。

再次,從日本外語教育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承認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成果:各類外語考試成績、外語競賽名次、發明創造、實體創業。注重考試聽說能力測試。對學生進行外語交際能力評價,以此作為選拔外語學科學生的依據。創造課外外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用外語製作錄影節目,加強校內外語廣播,增加與區內外國人的交流,提供海外留學、進修、訪問、研究、海外志願者活動、崗位體驗等。日本外語教改懇談會亦強調:為了提高教學品質,首要的是提高教師自身水準,並採取了各種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其實,國外這些當今全球化外語教育改革模式。雖然形式和內容上各有千秋。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服務於經濟發展。同時致力於被教育這自身的發展。結合本澳實際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借鑒多促進本澳經濟社會更好發展極具意義。

外語教育還應有戰略思考

其實,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各國外語教育的實踐層面的借鑒之外,外語教育的重要性也應該從應用層面,提升到戰略佈局層面。就比如梁司長認為本澳青年提升語言能力有助自我提高,看似只是對青年自身有利,但實際上對本澳社會的整體進步,乃至保持繁榮穩定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所以,外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應作出戰略思考。

專家認為,外語教育的戰略思考,首先應進一步突出語言戰略意識,提高對外語言能力。  當前世界,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外語的弱勢可能會導致民族的弱勢。正因為此,很多發達國家都從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外語的地位和價值。美國在正式制定國家外語政策初始,就把外語能力視為捍衛國家安全、提升公共外交能力的必要手段,近年來,更是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語言專案。特別是2006年啟動的「國家安全語言啟動計畫」,從外語能力、外語人口、外語語種、外語教育、外語資源利用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外語規劃,美國政府列出了阿拉伯語、漢語、俄語等「關鍵語言」,並在高校設立了15個語言資源中心,圍繞重要議題開展智庫研究,並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和儲備戰略急需的外語人才。

與美國相比,本澳的外語政策長期以來沒有上升到戰略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缺乏清晰的安全目標定位。在外語規劃方面,整體規劃與個體規劃還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沒有對全社會的外語學習形成理念引導,以至於社會個體在外語學習方面多關注自身的實際需要而不能自覺地服務於整體的戰略利益。

其次,外語教育應進一步擴大人文內涵,提高對外理解和研究能力。外語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外語教育在本質上首先是人文素質教育,其次才是語言技能的習得。但從以往的實踐來看,我們對外語工具性和技能性的強調,導致了本澳在外語學科發展和外語人才培養方面的諸多問題。著名德語專家祝彥先生曾指出:「過去,大學文學院外文系的學生學習中國文學、歷史和哲學,精通一門或多門外文,湧現出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者和思想家。但後來外文系改名外語系,一字之易,卻突出的是偏狹的外語工具觀」。許國璋先生生前也曾對外語類學生的知識結構表示擔憂:「語音好,語調也好,打招呼的那幾句開場白很像個樣子,可是談完天氣之後,再也沒有話了,不能連貫地談論正經的事,既沒有知識,也沒有看法。」

可見,秉持「文以載道」「由詞通道」的教育理念,實現語言交際功能向文化功能的轉變,才是語言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具體到今天的外語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增強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進而更深入地瞭解世界,融入世界。

另外,隨著本澳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本澳的戰略利益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而越來越多地涉及區域性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這就意味著,新型的外語人才必須是能夠致力於物件國及區域問題研究,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複合型高端人才。而單純的外語教學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所以說,今天的外語教育迫切需要擴大人文內涵,注重文化導入,特別是要根據國別、區域以及國際關係來重新規劃外語學科的設置,這既是外語教育服務地區戰略的使命所在,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