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可能毀在中藥上 澳門能否化危為機? 陳觀生

在本月6日《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藥的品質問題、資源可持續問題對中醫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再次強調「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對於中藥品質的一種憂慮」。或許是巧合,本澳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本月5日召開,科技大學校長劉良稱,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澳門的中醫藥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進步。國家將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放在澳門,其考慮應該就是要解決「中醫可能毀在中藥上」的問題。

中藥品質問題是中醫藥產業之殤

據內地傳媒報導,12月6日上午,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藥的品質問題、資源可持續問題對中醫的發展至關重要,下一步將推動《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的落實,開展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中醫藥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重視,今年一些重大會議中,比如裡約奧運會、G20峰會都出現了中醫藥熱的現象。對此,王國強表示,其實不光是在裡約奧運會,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就有很多人尋求按摩、針灸方面的服務。

王國強解釋了出現中醫藥熱現象的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的影響力日益提升。首先中國人自己對中醫藥重視,中國人民群眾普遍在使用中醫藥,這是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第二,國際社會更加重視中醫藥的價值。目前我們在國外有10個中醫中心,都很受歡迎,他們感到中醫服務既有效,方法又簡便,同時費用相對來說比較低廉。目前已經有86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中國政府簽訂了關於中醫藥方面合作的協議,我們也在積極推進這方面的合作。

此前,王國強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在發佈會上,他再次強調「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針對目前中藥所面臨的品質和資源方面的困境,王國強指出,中藥的品質問題、中藥的資源可持續問題將會對中醫的發展帶來影響。「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之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中醫中藥不分家,懂中醫的人如果不懂中藥,他就不是一個好中醫。各地調查發現,野生變家種、道地藥材異地種植,以及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屬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到藥材種植的品質。」

內地專家指出,中藥材品質問題幾乎已成中藥乃至中醫之殤。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開發區建立、土地資源減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使得野生中藥材遭受環境污染並不斷減少。除了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他區域無一倖免。

不僅野生藥材如此,即便是家種,也難免會因過多使用化肥、農藥等造成中藥材品質下降。

「市場對中藥材的需求比以前大了很多,單純靠野生藥材已不能滿足需求,這就是野生藥材要改成家種的原因。」專家指出,要大規模種植,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學研究,做到種植過程真正符合藥材本身的生長規律。「中藥養殖對於陽光、土壤、水分都有苛刻的要求,而且每個品種的種植條件都不一樣。不能一味借鑒糧食種植來給肥、給水。」

中藥材種植和養殖為何與農作物不同?據悉,農作物種植出的果實要求蛋白質、氨基酸等含量越高越好,而種植出的中藥材果實只講究藥效。同時,中藥材研究投入與農作物的研究投入也相差很遠。「一副藥需要的藥材克數是定量的。如果中藥材和農作物一樣延伸出很多品種,且每個品種又不一樣,那麼中醫醫生也許就沒法開藥方了。因為中藥材要求的品質、大小等是相對穩定的。」以板藍根為例,該藥材目前研究出了四倍體,單純作為提取物並無問題,但中醫拿到個體如此大的藥材,就無法把握用量。

據介紹,有些藥商由於利益驅使,使用不合格藥材,甚至摻雜非藥材類材料濫竽充數,這樣下來,產量達標,品質卻不敢恭維。同時,使用單位也並不重視藥材品質的問題——如果使用單位對藥材品質嚴格要求,指出有效成分低或含有雜質不能使用,那麼生產者就會重視藥材品質標準。

「影響品質的另一個環節是藥材炮製。」有些炮製沒有按照規範進行,且由於藥材來源多元,炮製出的藥材品質不一。資料顯示,由於中藥材大都是生藥,多附有泥土和其他異物,或有異味、毒性、潮濕不易保存等,經過一定的炮製處理,可達到藥材純淨、矯味、降低毒性和乾燥不易變質的目的。另外,炮製還有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物性能、便於調劑製劑等作用。

「炮製是傳統加工工藝。比如熟地,需採用黃酒浸泡,傳統方法是九蒸九曬,但現在的熟地只是泡透了再蒸一次,藥效自然不同。」不過,這也並非意味著傳統炮製方法一定更好。傳統炮製方法用硫磺熏,能延長保存期且品相好看,但是,現在規定硫磺不能超標,那麼傳統方法自然需要改進。目前關於中藥材炮製已經出臺相關規範,但如何具體操作尚無明確監管方法。

不久前《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發佈,提出中藥材是中國獨特且具有戰略意義的寶貴資源,應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堅持提高產量與提升品質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這是中國首部關於中藥材的規劃,對中藥材的保護有著很好的助推作用。

解決中藥材品質問題須形成合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當前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較為混亂,雖然有人認為中藥材性屬於藥物,國家藥典有標準,但在日常經營中將其作為經濟作物,對其性質界定不明確。中藥材介於農作物與藥品之間的邊緣地帶,各個部門都在管,其實都不管,中藥材品質很難保障。

在中藥材栽培技術上,我國的研究比較薄弱,導致制定的規範化種植技術規程還不盡完善,限制了一些重大藥材栽培障礙問題的解決。如人參、西洋參、三七、地黃的重茬問題始終沒有很好解決;中藥材需水、需肥特性研究缺乏,造成水、肥濫用,嚴重影響了藥材的品質。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專家介紹,我國栽培的近160種中藥材基本還停留在使用農家品種或混雜群體的階段。培育並經過審定或鑒定出品種的中藥材僅有枸杞、紅花、地黃、柴胡、五味子、人參等20餘種,絕大部分藥材種子還沒有品質標準。

有中醫藥業界人士分析,中藥材品質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中藥材種植隱患。我國中藥材種植主要以個體農戶分散種植為主,科學法種植水準低。在許多中藥材種植、養植基地,由於藥農缺乏藥學知識,在藥材栽培中隨意使用農藥,為了增產隨意使用化肥,在藥用動物的養殖中使用激素等,這些都會影響中藥材的品質。二是藥材的採收時間不當。俗話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同一植物採收時間不同,品質會有很大差異。不少藥材未到收穫季期或者最佳收穫期就被採收入藥。三是炮製規範不統一,品質標準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中藥飲片還沒有統一的炮製規範,飲片生產基本上還是以地方炮製規範為主,其名稱、制法及操作工藝各地差別較大,況且,絕大多數飲片品質標準只是外觀品質性狀和簡單的物理化學鑒別描述,相當數量的品種無專屬性鑒別,更無含量測定,還缺乏對有害金屬、坤鹽的限量要求。四是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問題依然存在。五是生產不規範。 目前我國藥監部門規定中藥飲片的生產必須是正規的飲片生產企業生產,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中藥都是在小作坊生產後加貼正規企業的標籤。六是貯存保管不善。由於中藥所含成分複雜,有的怕熱、有的怕潮,若貯存不當,即會發生黴變、蟲蛀、變色、走油等現象,致使中藥變質,失去了應有的療效。七是水分含量嚴重超標:為增加重量,水分含量嚴重超標,一方面治療劑量不能達到,另一方面在存貯過程中藥材容易發黴。

「藥材好,藥才好。」如何才能保證中藥材的品質?專家認為出路在於推行GAP(中藥材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與成藥品質要靠GMP的理念相通。好的中藥材歸根到底是生產出來的,靠的是種植全程的作業規範,在哪種、種什麼、怎麼種、怎麼收,建立作業紀錄,由此保證藥材品質。2002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佈《中藥材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試行)》,次年再推《中藥材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認證管理辦法(試行)》。主管部門希望按照GAP生產,這是提升中藥材產品品質的關鍵,也是後續產業——中成藥品生產的前期保證。但是,作為國際通行的藥用植物種植準則,GAP在中國卻遭遇尷尬。GAP給企業帶來的高昂成本負擔,幾乎貫穿整個中藥材種植流程。「假如遇到病蟲害,別人用劇毒農藥,可能花5塊錢就把病蟲滅了,但使用低殘留農藥可能要200塊錢。」有關部門介紹,企業難以承受GAP所帶來的高成本壓力。

本澳承擔探討中醫藥發展新思路

中醫藥產業面對的問題,設立在本澳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否提供解決辦法?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資料顯示,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1年1月25日正式成立,是國家在中醫藥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亦是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夥伴實驗室。實驗室以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中藥質量和創新藥物研究基地,獲取原始創新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彙聚和培育中醫藥優秀人才,拓展國際間高水準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目標,注重集成多學科的前沿技術,建立適合中藥質量及創新藥物研究的開放式科學技術平臺,深入開展探索性、創新性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實驗室現有46位專家學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 研究團隊逾150人。專家學者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通曉中英雙語,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隻集化學、生物學、藥理學等多個相關專業領域人才為一體的多學科結合、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重點實驗室特別注重集成與融合多學科的最前沿技術,凝聚中藥材和中藥複方質量控制與優化的創新技術與方法和優質中藥新藥研發的關鍵技術和質量標準兩大研究方向,重點開展基於「三多」特徵的中藥質量控制創新技術及其理論基礎研究, 人參等貴重中藥材質量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抗癌及抗炎免疫中藥質量標準及其應用研究,腦神經退化及代謝性疾病創新中藥的研發技術與質量標準研究等。具體研究領域主要有: 貴重中藥材、常用有毒中藥材、嶺南特色中藥材及動物類中藥材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建立快速辨識與鑒別中藥材真偽和質量優劣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中成藥與中藥複方製劑的質量控制技術與方法研究﹔建立含有毒藥材中成藥毒性成份檢測新技術及其含量技術標準﹔建立基於藥效學-藥代動力學-質譜分析三結合的中成藥質量評價方法,提升中成藥生產的內在質量控制和安全用藥水準; 中藥注射劑質量控制與安全性研究,解決注射劑活性成份不穩定和控制過敏反應發生等技術難點;採用控釋、緩釋、靶向和納米製劑新技術研製中藥新劑型;以癌症、炎症及代謝性疾病為重點研發創新中藥新藥,特別是新靶標和新機制藥物; 建立中醫臨床安全用藥和中西藥相互作用資訊庫,制定安全用藥指引。

據傳媒報導,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學術委員會委員薑志宏介紹了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夥伴實驗室)一年來的新進展。包括進一步完善和充實研究條件和學術隊伍;據首屆學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凝煉方向,圍繞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有特色的中藥質量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上,除與內地企業加強項目合作外,實驗室還舉辦澳門首個大學科研成果洽談會;實驗室積極培養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獲批開辦首個「藥學」專業本科課程。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凱先稱,兩個實驗室在過去一年進步驚人,在實驗室建設及人才培養方面皆在中醫藥領域有領先作用,為未來發展及長期創新研究奠定基礎。

從目標來看,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可粗略分為三大任務,一是探討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二是培養人才;三是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和產業化。

從目前成果看,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暫時在培養人才和彙集人才方面成效較大。下一步將主要集中於探討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化國際化。有專家指出,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不僅會產生類似於青蒿素的、具有單一化學成分的藥物,也會產生類似于複方丹參滴丸的化學成分複雜的組分中藥,當然還會產生非常傳統的複方中藥品種及其相應劑型。因而中藥創新發展也就包含三條路徑:路徑一為類似於西藥的發展方向,路徑二為仍然以中醫藥理論為支撐的新型中藥,路徑三是適應新徵候或具有新療效的傳統中藥。

據傳媒報導,本月初科技大學開設生物物理與中醫藥研究室,以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內爾命名,將利用生物物理技術研究中藥的治病原理。內爾來澳門出席研究室的開幕禮,他說研究室的目標是找出那些中藥成份可產生預期作用或副作用,內爾稱他將對研究人員提供意見。科大校長劉良稱,研究室將重點研究涉及心血管、腦和神經退化、自身免疫力的疾病,嘗試研究出新的藥物,並可提供地方和設施給同類型的專家,拓展合作。與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合作研究,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捷徑,亦證明本澳在中醫藥國際化方面確實具有獨特的優勢。

但是,在中醫藥產業國際化方面還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第一,中西文化差異制約中藥國際化。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士對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中醫藥瞭解甚少。而且,國際上不懂中藥與植物藥的區別,不懂中醫與西醫的區別,故難以在短期內理解中醫藥。同時,高品質的中醫藥科研論文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較少,使人對中醫藥的科學性產生質疑。第二,西方發達國家自身排斥中藥。受到故步自封的頑固西醫勢力的排斥、打擊,認為傳統醫學遠低於現代醫學,使得中醫藥無法被納入其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另外,各國的中醫人員缺乏組織性,不能團結一致與當地政府對話,進行有效溝通。第三,對擬出口國的政策法規瞭解不夠。如澳大利亞規定國外藥廠向澳出口產品的首要條件是獲得TGA的GMP認證,而國內藥廠缺乏對澳GMP標準的足夠瞭解。

因此,本澳除了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工作之外,還要多管齊下提高中醫藥產業的競爭力。一是提高中醫藥在國際醫藥行業的話語權。抓住全球化機遇,促進中藥國際化。二是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加深對中醫藥的認識和運用。三是利用粵澳橫琴中醫藥產業園,鼓勵、支援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藥跨國公司。引進國內著名中醫藥產業企業進入產業園,做大做強企業的中藥品牌;支援中藥企業對外投資,加快中藥進入國外大型醫藥市場步伐;利用本澳獨特的地位,透過本澳特色金融操作,通過兼併重組培育中藥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