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25年:俄羅斯的「光榮與夢想」

  俄羅斯的大國夢

今年的12月25日是蘇聯解體25周年的日子。獨立25年來,俄羅斯始終沒有放棄大國情結和夢想。俄羅斯希望做大國,做世界上一支主要的力量,甚至是數一數二的力量。然而,實現這一願景的歷程並不輕鬆。從葉利欽到普京,從獨聯體到歐亞經濟聯盟、再到大歐亞夥伴關係,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折沖樽俎、縱橫捭闔,在國內治理中則重新確立國家權力的尊嚴與榮耀,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利用能源杠杆努力為國家贏得最大利益。未來,更加有定力和戰略謀劃的外交政策、具有創新性可持續的雄厚經濟基礎,仍然是圓夢的前提。

俄羅斯歷史上就懷有大國情結——做大國,做世界上主要的一支力量,甚至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力量。這種情結在俄羅斯的精英層、領導層普遍存在,甚至成為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基因。你不調動它,它就潛藏在那兒;你一旦調動它,它就會迸發出來。有一種觀點認為,葉利欽執政時期,俄羅斯成為了「西方的小夥伴」,我認為這樣的表述並不準確,儘管後來產生的客觀結果可能是這樣,但原來的出發點並不是這樣。

葉利欽擔任總統期間的一系列講話和文獻便是例證。1993年4月,俄羅斯頒佈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是俄羅斯聯邦獨立後第一個外交政策檔,反映了俄羅斯的基本外交思想和政策取向——俄羅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要繼續在國際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俄羅斯所認為的「大國」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大國呢?葉利欽認為,俄羅斯應該是跟西方夥伴走在一起的大國,是西方強國俱樂部成員中的一個大國。在外交實踐中,葉利欽也是一直努力爭取讓俄羅斯加入七國集團。他認為七國集團就是世界強國俱樂部,只有加入其中,俄羅斯的大國身份才能被認同。而且不僅葉利欽一個人這麼認為,俄羅斯政治精英團隊對此也有普遍共識。他們認為,蘇聯時期的老路是走不通了,必須走當時世界上發揮主要影響力的西方國家所走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能夠在西方強國俱樂部裏扮演獨特的角色。其獨特性表現為其擁有的獨特資源。第一,俄羅斯擁有跟美國平起平坐、差不多大體相當的核能力。第二,俄羅斯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幅員遼闊的國土,而在這個國土上生存著並與其接壤著非常複雜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種多樣的經濟形態,也有多種多樣的各種民族之間的交往。這是俄羅斯成為大國的地緣政治基礎。第三,俄羅斯當時有一些歷史上的朋友,如南聯盟和後來的塞爾維亞等國,它們是幫助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成為大國的支持力量。俄羅斯另一個很重要的朋友是印度,兩國仍然保持著合作的態勢。第四,通過延續解決蘇聯時期歷史遺留問題的進程,與中國建立了新型國家關係。

普京初任俄羅斯總統時,整個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延續了葉利欽後期的局面。

在科索沃問題上,俄羅斯出於對「近親」國家的保護意識,葉利欽時期就跟西方鬧掰了,開始產生比較激烈的矛盾。這也是俄羅斯所謂大國情懷的一種表現。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普京反應非常迅速,主動給布希打電話,表示願意支持美國進行反恐,表現出非常積極的合作意願與姿態。俄羅斯自認為與美國找到了新的共同利益,雙邊關係出現轉圜的機會。

然而,好景不長。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俄羅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這不是出於對伊拉克的保護或者對薩達姆政權的認可,而是因為俄羅斯認為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已經多次、頻繁地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無視俄羅斯的存在,而且越來越自認為是世界「霸主」,這種狀況是俄羅斯絕對不能夠容忍的。俄羅斯的大國情懷到普京執政的時候並沒有消弭,反而越來越強烈。從這個時候開始,俄羅斯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更加警惕、抨擊更加猛烈,對美國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防範和擔憂心理。俄羅斯開始對獨聯體進行重新整合,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尋找更多的新朋友,並鞏固已有的盟友關係,重新塑造和確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

從2008年開始,俄羅斯重新整合前蘇聯地區,鞏固影響、強化存在、捍衛特殊利益與權利,使之成為俄羅斯新的大國地緣基礎、能跟西方叫板的基礎。隨後,歐亞聯盟計畫逐漸成型。這種對立的態勢持續演進,直到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與美西方最後走上了極端的對抗。

美國有一個基本判斷是影響其對俄政策的關鍵,即在美國人的觀念中,俄羅斯已經不能夠成為其霸主地位的挑戰者,只是一個麻煩的製造者。這種狀況對俄羅斯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美國不再把主要精力用於圍堵、遏制俄羅斯;但弊端就是越來越不重視俄羅斯,也不願意努力尋找與其關係轉圜的機會。

另一方面,俄羅斯經營大國力量基礎的努力卻有了收穫。一是對獨聯體空間的重新整合不斷加快,歐亞聯盟建設在機制、法律框架等方面邁開了步伐。二是「向東看」更加積極,中俄戰略協作不斷深化、各方面的務實合作持續發展。甚至在對日關係上也顯露出某些新氣象。

縱觀25年,無論是跟西方綁在一起「混」進大國俱樂部,還是自立門戶、我行我素「打」出大國地位,強國理想始終縈繞在俄羅斯的心頭。下一個25年,圓夢仍將是俄羅斯的努力方向。

(姜毅/文)

從葉利欽到普京:俄羅斯治國理念的演進

在蘇聯解體至今的25年裏,俄羅斯經歷了五次總統選舉,但只有三人擔任過總統,俄羅斯領導人的治國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1991年12月31日,蘇聯解體,葉利欽出任俄羅斯聯邦總統。在葉利欽看來,只要效仿西方和得到西方的支持,俄羅斯就能擺脫危機,走上富裕之路。從1992年開始,俄政府推行「休克療法」的激進式改革,一次性放開物價和實行私有化,但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政治民主和有序的市場經濟,也沒有製造出有活力的所有者階層。俄羅斯經濟轉軌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加重,形成了具有高度壟斷性的寡頭經濟,國民經濟大幅度下降,民眾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葉利欽時期經濟上的困難,加重了政治上的無序,盲目追求民主導致社會動盪,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俄羅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成西方國家那種相對發達的民主制,對新俄羅斯的治理還要立足于俄羅斯現實。

1999年12月31日,普京從葉利欽手中接過了一個爛攤子。他利用憲法賦予總統的大權,首先從整頓秩序入手,實現社會穩定。普京認為,俄羅斯要發展就必須把現代社會的普遍原則與俄特色相結合,走一條符合俄羅斯國情的發展道路,重要的是發揮國家的作用。普京把鞏固國家統一、加強中央權威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5月12日普京簽署命令,把全國按地域原則劃分成七個聯邦區,由總統任命的全權代表(多數來自強力部門)進行治理,以打破官僚與不法企業主間的聯盟。

在經濟發展方針上,與葉利欽不同,普京強調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責任,除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外,還把國家經濟命脈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由國家控制戰略資源,進一步加強以企業「強強聯合」為特徵的戰略行業重組,組建國家絕對控股的大型企業集團,以提高民族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1999年到2007年,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俄羅斯並沒有解決蘇聯時期遺留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腐敗現象嚴重等老問題,也沒有根本解決諸如社會不公、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

2008年已經任滿兩屆總統的普京轉任總理,梅德韋傑夫在普京的支持下當選總統,在經濟下行、社會改革呼聲日高的背景下,梅德韋傑夫做了一些改革和調整。

梅德韋傑夫是普京陣營的重要人物,在梅德韋傑夫執政的四年裏,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並無實質性改變,雖然該黨在2011年12月杜馬選舉中沒有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但杜馬仍是一個「聽話」的杜馬,絕大多數地方也仍然控制在統一俄羅斯黨手中。

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西方國家並不歡迎普京的回歸,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逐漸變冷,雙方在烏克蘭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收復」克裏米亞,更加惡化了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俄羅斯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一背景下,俄羅斯社會上要求回歸傳統的聲音更強,普京也越來越多地強調要奉行保守主義的價值觀,強調俄羅斯國家發展道路的獨特性。俄羅斯完全否定了照搬西方模式的做法,向傳統的價值觀回歸,保守主義思想及其相應的國家治理策略,成為俄羅斯國家治理的主流。

普京希望俄羅斯人民以傳統價值為取向,認同權威和負責任的政權、國家主權優先、將民主嚴格限制在獨立自主國家的框架下,保持社會穩定和秩序,建立強大、富裕、民主的俄羅斯。

在2016年9月18日舉行的國家杜馬選舉中,統一俄羅斯黨獲得了343席,占了絕對優勢,主張發展自由市場經濟的右翼力量衰落了,在俄羅斯已經沒有了市場,左翼力量的影響也在下降。這一結果將有利於普京參加2018年的總統大選,以回歸傳統價值觀為核心的保守主義的影響會日益加強,俄羅斯的國家治理模式將更具俄特色。

(左鳳榮/文)

俄羅斯探索經濟「重新崛起」之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迅速啟動了從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進程。1992年元旦前夕,時任總統葉利欽發表電視講話,動員俄羅斯國民以「和平、克制和勇敢」的精神迎接即將到來的經濟轉軌。

稍有經濟學常識就會知道俄羅斯採用的「休克療法」是自毀長城。在1992年1月到1998年8月的六年半時間裏,俄羅斯歷經蓋達爾政府、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和基裏延科政府等幾屆政府對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但都沒能擺脫「休克療法」的陰影,始終在極度艱難的經濟轉軌中痛苦掙扎。整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幾乎減少了一半。其對生產力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蘇聯反法西斯戰爭時期,使國家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的消費水準倒退了數十年。不僅如此,「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從蘇聯高度計畫時期的國家壟斷變成了激進轉軌年代的寡頭壟斷,具有俄羅斯特色的寡頭政治是政治權貴與經濟大亨相互勾結,以俄羅斯的未來為籌碼實現各自的私利,在這場交易中,俄羅斯人民的利益被全然出賣了。

「休克療法」使俄羅斯陷入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之中,把俄羅斯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用普京的話來說就是「富裕的俄羅斯變成了一個窮人國」。

進入21世紀後,在普京「強國、富民、強軍」的治國理念指引下,得益於世界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的持續走高,伴隨著俄羅斯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俄羅斯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的成功故事之一。普京帶領俄羅斯逐漸走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陰影,以年均近7%的持續高速增長使俄經濟從復蘇走向繁榮。2007年,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高達8.1%,經濟的高速增長向世界顯示了俄羅斯經濟已經擺脫了1992年〜1998年社會轉型期的經濟危機,並正在重新成長為「崛起中的大國」。普京總統對內加強中央集權,發展軍事力量;對外捍衛本國利益,在國際舞臺爭奪話語權。所以,高盛公司在2003年發表的專題報告中首次使用「俄羅斯的重新崛起」,並預測「俄羅斯的重新崛起」是必然的。俄羅斯政府更是雄心勃勃,試圖以「趕超」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俄羅斯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俄羅斯依靠石油出口收穫了大量石油美元,支持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提前償還了巴黎俱樂部(220億美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87億美元)的債務。政府依靠石油出口收入實施了一系列社會政策改革,讓俄羅斯國民享受到石油出口增加和經濟增長的實惠,其中包括增加國家公務員、教師、醫生等政府預算單位的職工工資,增加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提高軍人的待遇,等等。另一方面,在石油出口收入增加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繁榮背後也潛伏著危機。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油價暴跌的雙重打擊,俄羅斯經濟中止了持續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自199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事實上,進入21世紀後,普京已經明確意識到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不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過度依賴資源型產品和海外市場是俄羅斯經濟的致命傷,因此俄羅斯經濟必須由資源型向創新型經濟轉化。這一思想在2002年3月通過的《俄羅斯聯邦2010年前及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初見端倪,在2008年11月聯邦政府通過的《俄羅斯2020年前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戰略構想》中趨向成熟。但當俄羅斯政府還沒有來得及將其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政策措施付諸實施的時候,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中,俄羅斯以其慘重的代價演示了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對俄羅斯經濟影響的路徑和結果。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2011年以來,俄羅斯在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俄羅斯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從「歐亞經濟聯盟」到「大歐亞夥伴關係」。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大歐亞夥伴關係」正式寫入中俄簽署的聯合聲明中。

「大歐亞夥伴關係」的提出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回應,這為中俄關係的進一步提升和加強歐亞地區合作提供了新機遇。但也應該看到,由於中俄各自國家利益的差異和來自美國等國家的阻力,「大歐亞夥伴關係」的建立過程中將充滿挑戰。

(關雪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