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對兩岸經濟的影響

第11次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已於9月5曰在中國大陸杭州閉幕。此次峰會公報特別針對全球貿易趨緩與全球經濟復甦低於預期的情況,對於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提出了九大優先領域的改革,分別包含「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提高教育程度與技能」、「鼓勵創新」、「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財政改革」「促進競爭並營造具可競爭性的環境」「改善並強化金融體系」「確保環境的永續發展」等九個領域。本次杭州峰會希望可以落實結構性改革,讓各國的經濟成長的果實可以為更多人或經濟個體受益,以期邁向具包容性(inclusive)的經濟成長。這與目前政府想要追求「創新」、「就業」與「分配」的願景,以及中國大陸當局在十三五計畫中想要透過供給側改革達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新理念都是一致的。

台灣的經濟現況

財政部於10月7日發布9月出口金額為225.6億美元,較8月減少8.5%,年增率又變成負成長1.8%,財政部表示,主要是因為9月有颱風來襲,工作天數減少。此外,9月進口181.9億美元,也較上月減少12.0%,較去年同月增加0.7%;出超43.7億美元。因此,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引擎的台灣,在8月出口短暫的出現曙光後,經濟又馬上出現衰退的隱憂。

台灣的經濟近年來停滯不前或甚至嚴重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把原因歸咎於過去政府的政策錯誤、產品過於集中在ICT產業的生產、出口市場過度倚重中國大陸、產品過度集中在中間財的生產等問題上,這些當然都是顯而易見的原因。但是,台灣在教育環境、勞工問題、財政穩定與環境永續的問題上,同樣面臨了重大挑戰。這也是包含蔡總統在520就職演說時,一再強調台灣的經濟困境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因此,總統提出五大產業與五大社會安定計畫,希望可以讓台灣產業結構轉型,讓台灣社會更加安定。處理此一結構性問題的所需要的處理方式剛好與G20杭州峰所提出的九大優先領域改革相互呼應。若台灣政府可以好好處理這九大優先領域,對想要尋找經濟新動能的台灣而言,絶對是一劑強心針。

中國大陸的經濟現況與做法

要了解中國大陸經濟目前面臨的難題,最直接的方式,無疑是由其在第十三個五年計畫的施政方針與作法,即可看出目前中國大陸目前經濟結構最需解決的問題。在第十三個五年計畫中,中國大陸當局是以實踐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為核心目標,其核心内容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指出,「供給側改革」是接下來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其主要方向為減少無效的供給,加強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連結。目前的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要減少製造業過剩產能,「去庫存」的關鍵為消化房地產的庫存量、「去槓桿」主要是消除銀行和非金融企業債務,「降成本」要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不合理的收費與過重的企業負擔都要降下來,「補短板」要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與擴大投資力道進行結構調整。「三去一降一補」的寺段是所有產業均一體適用的。事實上,供給側的革方向已經反映在此次G20杭州峰會的共識上。

以下我們將針對G20所提出的結構性改革領域,來討論台灣與中國大陸政府相對應的作法。

一、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

就促進貿易、投資開放與改善基礎設施而言,蔡總統在520就職演說時,以明確指出「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在TPP文本已經公佈的當下,對於加入TPP所可能面對的兆戰與因應方式,以及國内廠商與勞工的轉型輔導,台灣的政府體系應儘速建立一套反應機制。除了加入TPP外,新南向政策也是新政府要告別以賴單一市場的重要外貿政策,政府部門也應盡快擬定政策方針與具體執行方案。特別是政府如何確保響應新南向政策廠商在被投資國的投資保障,必然是新南向能否成功的關鍵。

對中國大陸而言,在貿易上遇到的挑戰愈來愈多,特別是歐美對於中國大陸廠商的傾銷與產業補貼正當性的認定愈來愈嚴格。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在貿易上面臨的挑戰或許並不相同,但我們最終都看到貿易量快速的下滑。

至於如何吸引投資的難題,吸引投資固然重要,但林全院長更關心的是如何吸引可以創造「好的就業」的投資。中國大陸則在「補短板」上,提出擴大投資力道進行結構調整。

二、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與提高教育程度與技能

不管是台灣或中國大陸,均面臨勞動條件不佳與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也是為何蔡總統近期演說又再次提及「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的原因。勞動力的改革或提升與教育是息恵相關的。因此,如何導正錯誤的教育政策方向與跨部會進行教育與人力資本訓練的資源整合,重現台灣經濟活力的首要之事。除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外,美國也是苦於如何提高勞動生產力。因此,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三、鼓勵創新

創新應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東西給下游廠商或消費者,但在勞工「低薪」與廠商「微利」的台灣,沒有好東西的市場,創新是不可能有生存空間的。如果不斷倚賴外國大廠給你訂單或幫你找需求,創新的誘因何在?上述問題不是台灣獨有,但若台灣想要像以色列看齊,則政府不應害怕轉型所帶來的經濟陣痛。目前國發會所規劃的「亞洲.矽谷」,希望產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創新能量,同時與先進國家大廠合作,結合台灣既有的硬體製造,尋找台灣產業的新契機。

中國大陸在十三五計畫中提出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策略。首先,他們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以達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其次,中國大陸當局也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就鼓勵創新而言,尚且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作法是比台灣來的更為具體的。

四、改善基礎設施

以數位經濟為例,10月13日於美國華府召開的第二屆「台美數位經濟論壇」(U.S-Taiwan Digital Economy Forum),兩國政府代表主要針對「數位經濟發展的環境與規範」、「數位貿易與隱私規則」、「物聯網(IoT)與智慧城市」、「數位金融(Fintech)」等四大議題進行交流,以強化雙邊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的合作與發展,促進台美雙方在數位經濟發展上的共同利益。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多與先進國家進行「務實」合作,以營造出真正適合創新的環境。

五、改善並強化金融體系*促進財政改革

首先,在金融改革與健全資本市場上,台灣要吸引外人投資,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監理與金融法規是必要的。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已經提出「去槓桿」的目標,台灣在這方面則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若中國大陸可以順利達成去槓桿的目標,則必定對於許多在中國大陸市場有金融業務的台灣業者有很大的幫助,也才會有助於台灣與中國大陸未來在金融業務上進一步的交流。

其次,在政府財政改革的議題上,由於少子化與老年化,使得原本制度設計早有問題的各行業退休金制度面臨可能破產的疑慮。如何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與確保退休後可以安養晚年,是政府該做的且正確的事。年金改革是520就職演說時,蔡英文總統對全民的承諾,總統於雙十演說時也再次強調「這個國家將公平地保障每一個國民退休之後,有尊嚴的生活。」

因此,年金改革是台灣要維護財政永續無可避免的重要改革工程。

中國大陸在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問題上,嚴重性不低於台灣。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也常被批評是一堆爛帳,因此,如何處理與降低政府債務,也是中國大陸「去槓捍」中的重要項目之一。

六、確保環境的永續發展

環境的問題日益受到人民的重視,亦即,人民對於生活品質或居住環境的需求逐漸增加。這也使得台灣的許多商業議題往往必須與環境問題妥協。換言之,重產業輕環境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政府必然要多一些環境問題的思維,才不會讓政府與人民愈走愈遠。環境污染也是中國大陸政府無法迴避的問題。中國大陸雖得到「世界工廠」的稱號,但其背後所付出的環境污染的代價,是無法回覆的沉默成本。前央視主播柴靜所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已說明了中國大陸生活環境惡化的嚴重性。因此,在社會已經逐步邁向富裕的時候,如何給人民一個宜居的環境,是中國大陸當局須正視且須立即處理的問題。

結論

台灣與中國大陸當局在「九二會談」與「九二共識」的認知上,雖然擦出一些火花,但是,在攸關人民生活的經濟問題上,看法卻是一致的。在金融體系的強化與財政改革的問題上,兩岸也有類似的處境。在環境永續的問題上,兩岸人民已愈來愈重視。因此,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知道,台灣與包含中國大陸在内的G20峰會,均看到了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台灣「創新」、「就業」與「分配」的願景,中國大陸十三五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如果兩岸領導人均可以做到他們的承諾,代表台灣與中國大陸這兩個經濟體均可以達到G20杭州峰會提出的「包容性成長」。兩個具包容性成長的經濟體合作,其經濟利益也會是具包容性的。亦即,G20杭州峰會對兩岸經濟的影響是正面且具包容性的。我們也要呼籲兩岸領導人,應在包容性經濟成長的基礎上,為兩岸人民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與福祉。

(蔡明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