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航空工業六大跨越

殲-20一飛沖天,殲-10B高調亮相,運-20再度登場,翼龍2、雲影、彩虹-5等無人機「百花齊放」……在11月1日至6日舉行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上,多款先進國產軍用飛機集體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從1996年第一屆珠海航展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的時間。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簡稱中航工業)總經理譚瑞松談到,20年來,中國航展見證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六大跨越:從第二代戰鬥機到第四代戰鬥機、從中小型飛機到大型飛機、從機械化裝備到資訊化裝備、從陸基裝備到艦載裝備、從有人機到無人機、從偏重局部突破到注重體系化發展的跨越。

整機:跨代、全譜系

回望1996年第一屆珠海航展,當時代表中國航空工業最高水準參展的還是殲-8ⅡM戰鬥機。在中國周邊地區普遍開始換裝第三代戰鬥機的背景下,這種第二代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已經明顯力不從心。

據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中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飛行試驗設計研究院在本世紀初完成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當時我國的轟炸機僅相當於西方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準、殲擊轟炸機相當於90年代的水準、輕型戰鬥機只發展到了三代。我國在隱身技術、超音速巡航技術、噴管向量技術、高推重比發動機技術及無人駕駛控制技術等方面與西方都有很大差距,數位化集成製造水準只有西方的40%左右,數控效率只有波音的1/8。甚至到了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立項的2007年,美國蘭德諮詢公司仍稱,由於中國沒有大飛機等大型裝備平臺,其整體軍事實力在世界範圍內僅能排至24位。

面對這一狀況,我國航空工業近年來不斷加強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加快追趕步伐,實現了航空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使我國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能系列化、網路化、多譜系自主研製先進航空武器裝備的國家之列。

例如,本屆航展最受關注的殲-20隱形戰鬥機,已經屬於世界最先進的第四代戰鬥機,放眼全球罕有對手。與此同時,曾經大幅領先中國的歐洲國家在最能代表航空工業前沿技術的戰鬥機領域,已經止步於颱風、陣風這些三代半戰鬥機。中國同時超越了曾經的「老師」俄羅斯,和美國一道成為全球僅有的兩個同時研製兩款隱身戰鬥機的國家。

在運輸機領域,今年7月交付的我國首款大型運輸機運-20,使我國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主研製200噸級大型機的國家之列。

對比1996年的珠海航展,當時中國能參展的只有少數幾種戰鬥機、通用直升機和輕型運輸機。在今天的珠海航展上,室外展區就停放著種類齊全的飛機型號: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運輸機、多型察打一體無人機、高級教練機、多型武裝直升機……中國航空製造產品的系統化、譜系化特徵十分明顯。

以運輸機為例,用於2500公里外運輸的可用運-12E,4000、5000公里級別的可用運8F200W和運-9E,7000公里以上可以用運-20。軍用無人機的全譜系也已建立起來,目前國內既有投放簡單、配到特種部隊的微小型無人機,也有配到連、營的功能用途多樣的中小型無人機,還有配到團、師的功能強大的大中型無人機。

採訪中,有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從軍事需求的角度,還是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僅僅幾件「殺手鐧」武器或者幾款明星產品還遠遠不夠,真正的實力要依賴於完整的體系。當前,我國軍用飛機擁有的跨代、全譜系的特點,對形成強大的作戰能力有極大的作用。國產軍機跨代發展使我國空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全譜系的特點又可以使作戰手段更加多樣化,提高了集群作戰的能力。

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持續積累

「20年前,無論是首次參加中國航展的殲-8ⅡM戰鬥機,還是同時期的殲-7系列戰鬥機,幾乎都是典型的跟蹤發展產品。20年後的今天,中航工業參展的大部分現役、在研裝備,都是立足于自主研製,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已經進入了自主創新的新階段。」譚瑞松表示。

航空工業是典型的高精尖領域,任何一款產品的成功研發,都需要在技術方面克服重重挑戰。對於基礎差、底子薄的中國航空工業而言,如果能夠借助外力或是整合國際資源製造飛機無疑是一條「捷徑」,然而,由於航空製造技術尤其是軍機製造技術關乎國防安全,因此真正核心的技術很難從外部引進。

「實踐證明,關鍵技術、尖端技術是買不來的,別國是不會把這樣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賣給我們的,唯有自主研製一條路。」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說。

採訪中,有業內人士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年來,我國飛機製造領域能實現跨代、全譜系發展,一靠堅持自主創新,二靠善於技術積累,才使得我國擁有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軍用飛機研製平臺。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航空人逐步探索出了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試飛的全程自主研製體系和製造標準。正是在這套全程自主研製的體系下,近年來,我國成功實現了航空製造領域諸多關鍵技術集群式突破。如在大飛機機翼創新攻關中,研發團隊採用金屬、複合材料製成的小彈丸噴射在龐大的整體成型機翼上,完成圖紙對飛機機翼壁板的設計要求,製造精度達到0.5毫米,使得中國大飛機機翼設計成功達到了發達國家新一代飛機先進技術水準。

航空製造領域,尤其是軍用飛機研製涉及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機械製造、通信導航等幾十個大類課題,製造一架先進的軍用飛機,等於是對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集體考試」。殲-20、運-20等先進機型能在上述多個領域順利推進,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在於研發人員堅持幾十年、持續積累、善於突破的精神。

複合材料是當代飛機製造的三大關鍵零部件之一,採訪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國內研發人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累這項技術。第一次是通過殲8系列,突破碳纖維複材在軍機次承力部件上的應用,第二次通過殲轟7A飛機在軍機減重上取得了顯著效果,第三次通過殲-10、殲-11在軍機主承力件上取得了突破。有了持久深厚的積累,此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殲-20、運-20大量使用了碳纖維複材,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性能。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談到,今後我國軍用飛機將會進一步向多型、多用途的全面系列化方向發展,客觀上需要研發人員以目前軍用飛機研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契機,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積累。其中,包括對戰鬥機、運輸機、無人機等後續機型的研製可以穩定、有序地推進;對關鍵材料、工藝和製造技術可以再次突破提升;對發動機基礎科研、重點型號預研以及研製上持續發力;並支持軍機的試飛水準與國際接軌。

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8月28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簡稱中國航發)在北京掛牌成立,這是國家重視發展航空發動機產業、推動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受制於發動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RJ21「翔鳳」飛機,配裝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CF34-10A發動機;遠銷國外的「新舟600」飛機,配裝的是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W127J發動機;甚至讓國人引以為傲的殲-20、運-20所使用的發動機都是進口產品。

「中國造」飛機用「西洋心」,這是中國航空人的「心病」,航發集團的成立,就是要舉全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徹底突破航空發動機這個「瓶頸」。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也是中國航空工業在實踐中總結的有益經驗和制勝法寶。」採訪中,有業內人士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從1951年4月17日中央軍委、政務院頒佈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算起,中國的航空工業能夠在短短數年之內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形成了相當規模和基礎的高科技工業體系,靠的就是這個優勢。

縱觀新世紀國家在航空領域幾次大動作,無論是中國商飛的成立還是中國航發的成立,其目的都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更具深遠影響的舉措則是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其要義就是統籌和整合全國資源來支持國防建設、推進經濟成長。

在此次航展上,軍民融合產業成為了一大亮點,吸引了來自國內的數十家擁有領先技術的民營企業前來參展,其中很多產品非常適合在我國航空航太、軍事裝備領域得到應用。

有觀察人士表示,航空工業的進步將加速中國向國防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邁進。這也折射出中國航空工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更為可期的未來:與發達國家相比,從曾經的「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今天的「同台競技」,未來將會「並駕齊驅」,乃至最終一騎絕塵,也不是遙不可及的。

(毛海峰、霍思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