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面霾伏” 專家籲發展清潔能源

【中新社南寧1月8日電】 “中國霧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落後的能源結構在環境上的直觀反映,遏制大氣污染和水土污染的必由之路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在電力生產中,應少燒煤,多燒‘草’。”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孫曉華8日在南寧表示。

當天,中國農林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高峰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孫曉華及能源領域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出席了會議,共同呼籲將農林廢棄物“變廢為寶”,緩解煤炭使用,降低露天焚燒帶來的污染物排放。

2017年新年伊始,“跨年霧霾”連續席捲中國多個省市。中央氣象台連續多日發佈大霧紅色預警和霾橙色預警,北方多地污染指數爆表。

孫曉華認為,農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隨意焚燒的粗放處理方式,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給城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成為霧霾天氣和水土污染的重要“幫凶”。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駱仲泱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中國是農業大國,秸秆、稻殼、玉米芯等年產生量高達10億多噸。“這些其實都是農業生物質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可進行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但在中國農村,農民對其處理方式就是直接焚燒,這將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同時對當地水土帶來污染”。

“目前,中國每年產生秸秆9億多噸,未利用的約2億噸。未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林廢棄物總量將會呈逐年增長之勢,對環境的壓力將會更大。”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式之一,是利用農林廢棄物發電。

據中華環保聯合會公佈的數據,煤炭佔據了中國目前70%的能源供應,而這個數字在日本是26%,在美國是17%,英國是12%,意大利是8.2%,以核電為主的法國是3.6%。

常紀文說,農林廢棄物用於發電,可減少煤炭的直接燃燒帶來大氣污染,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有效避免一些地區農林廢棄物焚燒後還田難的風險。此外,還可促進農民增收。

據孫曉華介紹,自2006年中國誕生第一個農林廢棄物發電企業以來,目前已投運和在建農林廢棄物發電項目302個,年處理農林廢棄物近9000萬噸,裝機容量800萬千瓦,年產出環保電力約500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00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5000萬噸/年。“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已構建起了以廢棄物減量化(Reduce)、廢物再利用(Reuse)和資源再循環(Recycle)為特徵的‘3R’環保經濟模式”。

孫曉華表示,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而言,源頭多花一塊錢防控污染,尾端就可以少花一千塊錢治理污染。與其花大量資金購買空氣淨化設備去稀釋PM2.5,不如花少量的錢遏制霧霾產生的溫床。而農林廢棄物發電產業正好處在霧霾防治靠前的端口,應受到政府和市場的重視。

駱仲泱亦稱,農林廢棄物發電,既是環保工程,也是惠農工程,與此同時,農林廢棄物發電將有效替代和補充化石能源,促進能源供應多元化,解決農村能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