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2017中國宏觀調控核心

回顧2016年,世界經濟復蘇疲弱,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週期性等多重問題交織,增長繼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與宏觀調控有兩條主線,一是穩增長是經濟工作的核心,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條主線的進展都是超出預期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去庫存背景下的房地產放鬆等政策作用下,2016年宏觀經濟呈現出底部企穩跡象。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7%,達到了預期目標。多項指標也呈現良好態勢: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位増長,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由負轉正並持續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工業領域通縮進一步收窄,9月當月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更是由負轉正。

不過,政府主導帶動的經濟趨穩基礎並不牢固,一些深層次問題並沒有解決,資產泡沫不斷凸顯、局部風險不斷擴大、民間投資增長下滑、產能過剩與局部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嚴峻等。

基於對泡沫和風險的擔憂,宏觀調控基調在下半年更加強調「防風險’

2017年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築底的一年,也是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宏觀調控的基調應繼續以穩增長、防風險為核心。在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人的同時,實現基礎性改革的破題。

穩增長全面發力

進人2016年,中央發力穩增長。比如,發改委陸續推出11大類專案包的發放,涉及4.3萬億元投資,圍繞項目包,財政貨幣進行定向投放,使得各地基建等項目迅猛上馬、國企投資高速增長。這對扭轉2015年的經濟低迷狀態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隨著重大專案加快審批落地,占投資比重超過兩成的基建投資持續保持高位增長,1-10月增長19.4%,依然是穩投資和穩增長的主力。2016年,在政策放鬆和去庫存推進下,房地產市場改善是中國經濟底部趨穩的重要力量。房地產銷售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銷售火爆帶動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有所回升,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6%,比上年同期加快4.6個百分點。

財政、貨幣、產業、投資等政策全面發力,使得穩增長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國經濟增速得以穩定在6.7%,同時工業部門PPI擺脫連續54個月為負的低迷狀況,一些虧損行業開始出現盈利。但是這些穩增長政策尤其在上半年有用力過猛的嫌疑。一是貨幣信貸增長過快,導致流動性大量進人虛擬經濟,脫實向虛進一步加重。二是穩增長主要依靠促投資,國企投資和政府投資的資金來源不是利潤,而是借債,導致中國的債務率仍在快速上升。三是與政府和國有企業大幅投資形成鮮明對照,民間投資下滑嚴重。

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民營經濟在近期表現低迷,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5年年底的10.1%,一路下跌至2016年7月和8月的2.1%,之後觸底回升。1-10月,民間投資增長僅2.9%,同期國有及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20%以上的增速。

總之,穩增長的效果不錯,但是也有後遺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成效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2016年2月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部署,至今取得的效果比預期要好。

上半年,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進展緩慢,只完成了全年目標的30%左右;下半年以來,在政策推動等因素影響下,去產能進程明顯加快,到11月底,鋼鐵、煤炭全年去產能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價格出現上漲,企業開始盈利。雖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畢竟和去產能分不開。

去庫存方面,全國商品房庫存總量同比下降了6000萬平方米左右,高庫存壓力有所緩解。商品房待售面積至10月末連續8個月減少。不過,三四線城市的庫存依舊高企。

去杠杆的效果不明顯。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繼續去杠杆,但是國企和地方政府仍在加杠杆。降成本是有效果的,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人中的成本為85.87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這是由於採購成本、利息成本、用電成本、社保繳費等的降低。但是,考慮到民營企業尤其小微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並未緩解,以及稅費清繳等,降成本的實際效果有所折扣。

補短板方面,多個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發展依舊迅猛,保持兩位數增長,如新能源汽車、智慧手機、機器人製造等,現在還出現一個新名詞——「兩位數族群」。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在8%左右,還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的下行缺口。

目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度依賴行政力量,短期看力度很大,但可能出現反復,因為沒有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市場機制沒有真正建立。「三去一降一補」主要是解決中短期問題的。

但是,關係中長期的基礎性改革還沒有破題。如金融改革,宏觀審慎監管本來計畫2016年展開;財稅體制改革還沒觸及核心;收人財產分配改革還沒觸及;改革的內生激勵體系還沒建立。

這些基礎性改革是打造中國新的增長動力的關鍵。

2017年政策展望

2017年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築底的一年。經濟工作總的定位還是要延續2016年的基本思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基礎上,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把調結構、控風險作為根本。投資政策要繼續保持積極,但著力點要有所轉移,擴投資的主體和路徑都要有所變化:2017年要以民間投資的啟動為核心;從基礎設施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傾斜;加大公共服務等短板性投資領域的開拓。

投資回報率的下降,是近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最直接原因。但長期以來,真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更多是制度上的諸多障礙,如在融資、稅負、行業准人等方面與國有企業的不對等地位。民間投資能否實質性改善,取決於經濟形勢的改善,更取決於國企改革等能否實質性推動,產權的保護能否實質性提升。

在經濟與收人增長承壓情況下,擴消費是2017年穩增長的核心,因此必須在收人分配和消費政策上有所著力。

當前中國的M2投放量已經達到151.64萬億元(2016年三季度末),但是GDP±曾速卻逐步放緩,大量的貨幣投放沒有給經濟增長帶來應有的貢獻,貨幣政策的效果在逐步遞減。另一方面,資金「脫實就虛」不斷凸顯,刺激政策釋放的貨幣在股市、債市、樓市等流竄,2016年在房地產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2017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延續,貨幣增速不宜太高,建議11%,不要繼續13%了。保持適度寬鬆的流動性的前提下,要對各種風險高度關注,包括加大對匯率因素的關注。同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與強監管匹配,監管是最重要的點。

財政政策更積極是根本定位。中國的財政赤字率與國際相比依然較低,2015年財政赤字率是2.4%,2016年提高到3%。中央提出赤字率要適度提高。但是不能過度,3.5%可能是較為科學的。財政支出的民生導向要繼續強化,特別對部分財政困難地域的關注要加強。對基金類收支、政策性銀行收支要通盤考慮,把其中的債務納人統計。

中國的產業政策是任何一次新增長的助推劑,而不是絆腳石。政府依然要堅持有為的產業政策。但是確立的方式要與市場相融合,更多通過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來做。產業政策實施的主體要逐步從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轉型,與所有制之間要有更開放包容的空間。對新動能的助推是產業政策近期的落腳點。深化改革方面,一要繼續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必須對基礎性改革進行全面破題;三是對新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係、政府與企業關係、企業與銀行關係,要有重構,不能出現過度救助、過度軟約束的氾濫。

2017年首先要防止行政性去產能之後可能的反彈。加大國企的整合力度,加大債務的處置力度,使其走向市場化路徑,而不是政府要求減多少就減多少。加強安全、環保、技術標準的監管,從而擺脫靠行政力量干預的模式。

如果經濟再往下滑,很多企業會更痛苦’前也保不住,就必須關停並轉,必須改革。

最重要的是建立社會安全網體系,建立企業的週期性管理模式,原來一直不讓企業倒閉,就是怕就業問題,就是因為社會安全網太脆弱。

(劉元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