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頓為何要發表美軍重新駐台論?

在特朗普正式宣誓就任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的前夕,曾經在小布希時代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博爾頓,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重估一中政策——與台灣更密切的軍事關係有助於反制北京的好戰》的文章,聲稱針對中國大陸大秀軍事力量的舉動,美國必須採取符合二零一七年的策略,不僅要重新審視「一個中國」原則,而且還要擴大對台軍售,甚至重新派美軍駐台,以此強化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利益,並稱依據美國國會在一九七九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TRA),美國可以擴大與台灣的互動,不需要另外洽談新的防禦協定,也不需要組成完全的軍事聯盟。他隨即在接受福克斯電視台採訪時,又進一步闡述其主張,聲稱美國的一中政策似乎不可質疑,但從一九七二年以來形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中國在南海的行為變得「更好戰」,因此要求美國與台灣有更大的軍事合作來應對。博爾頓說,過去美國國務院、學術界、商界的主導思維總想「讓台灣走開」,但台灣不會走開。美國要把台灣放在更廣的對華戰略中來考慮,這是奧巴馬政府過去八年沒有做到的。對於其提出的在台灣恢復駐軍和部署軍備的建議,博爾頓承認,北京肯定會憤怒以對,但他堅稱這是美國應對中國的南海行為之策,是一個需要緊急討論的課題。

由於此語過於「刺激」,缺乏合理性和正當性,因而人們也就沒有當作是一回事,反而沒有在台灣掀起較大的波瀾,相反還擔心會被大陸當作是籍口,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的相關程式, 在最短的時間內攻佔台灣,因而並沒有為此而高興,相反這個悖論就連綠營也不敢相信,更遑論藍營和中間民眾。因為這無論是以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可能實現的。

實際上,從理論上說,特朗普即使是要與中國大陸「掰臉」,也不敢完全違反美國的政策和規範。而美國從台灣撤軍,這是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的主要條文內容之一,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在臺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其中「撤军」還包括禁止售台武器,中美建交的障礙才得以排除。正因為如此,才有後來的《八一七公報》,其內容除重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美國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外,主要強調美國不打算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而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美國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如果美國恢復對台駐軍,就等於是違反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徹底否定「一個中國」政策,從而導致中美斷交。儘管特朗普將會在台灣、南海等議題上挑戰底線,但卻深知負擔不起徹底否定「一個中國」政策並導致中美斷交的政治責任。何況,美國畢竟是一個法治國家,必須遵守等同於法律的外交協議。如果臉自己也破壞法律秩序,那這個整日價都聲稱要「維護世界秩序」的「國際警察」,又如何服眾?

顯然,就連博爾頓本人也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他才故意指東劃西,明明關乎美國在台駐軍和撤軍是由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所規範,但他在談到所謂「恢復對台駐軍」時,卻拿《八一七公報》來說事。顯然,他對特朗普是否接納其更「激」的觀點,也是心中無數。實際上,他在接受福克斯電視台採訪時就表示,他完全沒有與特朗普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但這是他相當長時間以來的觀點。

而從實踐上說,美國恢復在台灣駐軍,也不可行,而且對人們的衝擊也太大。一方面,等於是直接將美軍擺放在解放軍的面前,違背美國長期以來的「代理人戰爭」戰略精神,相當不智;另一方面,按照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所宣示的政策,美國在日本、韓國的駐軍,其費用將由駐在國負擔,美國政府不支援,倘以此作比照,美國恢復在台灣駐軍,經費將由台灣自己埋單,蔡政府也未必同意增加這項負擔。

更棘手的是,美國恢復在台駐軍,不但保障不了台灣的安全,相反還講將引發解放軍武力攻台,打破蔡英文「維持現狀」的理念。實際上,美軍一旦駐台,大陸將加快實施「武統」。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在三種情況下政府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三種情況是:「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而美國倘果真恢復向台灣派駐軍隊,那就將完全符合北京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條件。相信,這並非符合特朗普的戰略意圖。而且,也將會把蔡英文當局送上斷頭台,蔡英文也不會接受博爾頓的「帶蜜砒霜」。

那麼,博爾頓既然明知不可行,為何卻偏要在特朗普就職的前三天,分別以向《華盛頓郵報》投稿及接受福克斯電視台採訪的方式,「雙管齊下」地拋出這番激烈的言論呢?現年六十八歲的博爾頓,曾於二零零五至二零零六年間,出任前總統小布什時期的駐聯合國大使,在此之前曾任負責國際組織事務的國務院助卿、專職軍武控制兼國際安全事務的國務院次卿。特朗普當選後,身為高階顧問的他曾是國務卿人選之一,但卻被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前董事長兼執行長蒂勒森「截胡」;據說特朗普為了「安撫」他,承諾讓他出任副國務卿。博爾頓認為「沒有魚,蝦也好」,就一直等待特朗普的宣布。但一直等到特朗普即將宣誓就職,也是「泥牛入海無消息」,這下他可憋忍不住了,以這種拙劣的方式,意圖引起特朗普對他的注意,從而兌現諾言,作出副國務卿的任命。

不過,卻可能是適得其反,因為特朗普雖然「大嘴巴」,但當真正坐上總統的位子,必須以行政實務的角度思考問題並進行決策後,會有與其競選時的言論不同的做法。實際上,共和黨的前任總統布什父子、克林頓等人,都有這種轉折現象,布什甚至還聲稱要與台灣「建交」,但後來卻鞏固了美國的「一中」政策,克林頓更是作出了「新三不」的承諾,在台北的背後狠狠地戳了一刀。說不好,特朗普正是出於此原因,而對是否委任好戰鷹派的博爾頓為副國務卿,還在猶豫不決。而博爾頓這番話,卻可能會令特朗普下定決心,拒絕作出任命。不過,也不排除博爾頓的這番話,正是特朗普政府唱「黑臉」所需,而還是決定起用他。

(發自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