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5年後,中國如何反擊西方「耍賴」

2016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15周年,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簽署的協定,15年過渡期結束,中國即可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本應順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卻成為中國與美歐之間的一大爭議。近日,日本更是高調宣稱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將繼續賽採用對半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一向強調「契約精神」的美歐日,為何無視國際法規違背當初承諾?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美歐日「耍賴」,中國發起反擊

各國推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是1986年7月正式提出恢復WTO前身——關貿總協定締約國身份的,經過長達15年的漫長歷程,才終於在2001年11月「入世」成功。

15年過去,中國已不再是「入世」前後那個僅能生產和出口低端產品的國家,而已成為「世界工廠」,並正在向產業鏈更高端爬升。但中國「入世」仍留了一個大尾巴,即中國不是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根據中國《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將於2016年12月11曰自動失效,對華貿易國將不得在反傾銷問題上利用「替代國價格」來迫使中國讓步和「剝削中國」。

其實,世貿組織章程並沒有「市場經濟地位」的概念,也未要求成員國必須是所謂的市場經濟國家,任何檔都未提到過歐美日等國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而是由西方主導的世貿組織對中國的一項歧視性待遇。

15年來,「非市場經濟地位」這副沉重枷鎖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如影隨形,成為一些國家對華貿易制裁的隨意武器。一些國家以此為由,用「替代國」辦法判定中國產品是否構成低成本傾銷,對從鋼鐵到光伏、從鞋帽玩具到食品的眾多中國產品進行高關稅封殺。1979年以全球共有34個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近700次反傾銷和反補貼懲罰,使中國遭受近4000億美元的損失。

今年5月12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為中國過度生產及削價出口,為歐盟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後果。

7月,美國駐世貿組織官員回應中方有關15條協議的質詢時說,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尚未達到預期,因而不會被自動授予市場經濟地位。加拿大隨後與美國保持了一致。

12月8日,繼印度媒體於一月前同日’報導「高層人士透露印度不會主動承認中國_的這一地位」後,日本經濟產傘省表示,日方決定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並將繼續徵收「反傾銷稅」。

與此同時,俄羅斯、巴西、瑞士、澳大利亞、新西蘭則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北歐數國、荷蘭、英國傾向於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有報導稱德國並不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對於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行為,外交部長王毅早在今年5月就表達了中方立場:「我們不希望有人繼續戴著有色眼鏡,更不願看到有人要開歷史倒車。」至於根據《議定書》第15條,世貿組織成員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的規定,王毅表示,「那就是5個字:請遵守承諾」。

中國提起訴訟,勝算幾何?

12月12日、也就是中國加入WTO滿15周年的第二天,對於美歐等國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對華採取的反傾銷「替代國」的做法,中國正式向WTO提起訴訟,要求美國和歐盟切實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有關條款,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商務部在12月12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已經要求與歐盟和美國分別展開嗟商,並將尋求由一個世貿組織專家組進行裁決。

外媒對中國與美歐等國的這場「較量」非常關注。《華爾街日報》此前曾用「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對峙」這一聳動的標題,報導了這場「十五年之戰」的最新「戰況」。不過,「美國之音」等媒體顯然誤判了中國對此的反應,它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在入世15周年後馬上起訴自己的貿易夥伴」,而是可能採取反補貼關稅等方式加以「報復」。

它們沒有想到的是,作為WTO等世界貿易體系的一個後來者,在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中國最先做的,還是拿起WTO的規則武器,依法爭取自身的權益。如果僅僅依據《議定書》第15條的字面含義,WTO幾乎沒有任艦由不支援中國的訴訟,中國在這場官司中的勝算是很大的。

儘管現行世界貿易體系的規則和實施或許主要都是西方國家制定的,但WTO法律體系一旦形成,所有成員在它內部就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如果動輒因為受到政治壓力而扭曲規則,那麼它就不可能存在那麼多年。

而一旦WTO裁決美國和歐盟敗訴,那麼它們就將面對嚴峻的選擇。

美國和歐洲當前都承受著二戰以來最強大的民粹主義挑戰,今年英國退歐公投、美國總統大選就是這種民粹主義情緒的集中宣洩。如果它們全盤接受WTO的裁決,那麼這種民粹主義壓力就會進一步升溫。尤其是歐盟,2017年對它來說是一個「大考之年」,德國、法國、荷蘭等國都將舉行大選,而大選的結果直接關乎歐盟的生死存亡。

但如果美國和歐盟拒絕接受WTO裁決,那就會破壞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規則。就像中國商務部所說的那樣,這將嚴重損害「國際貿易規則的嚴肅性」。危言聳聽一些,歐盟、美國、中雷和日本是當今全球前四大經濟體和貿易體,假如它們之前發生不可調和的衝突,整個WTO體系因此解體都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不過,WTO的爭端解決將會經歷一個曠日持久的冗長程式,這類事關重大的裁決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明確作出,這給各方提供了一段協商轉圜的緩衝期。預計WTO也會主動要求美、歐、日等成員就此問題與中國展開進一步的磋商,以期達成建設性的妥協。

入世15年,中國和世界各賺了多少?

中國地位「與日俱增」

加入世貿組織15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巨大成功。

官方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額0.51萬億美元,2015年這一數字為3.96萬億美元,約為入世前的8倍。其中,2015年中國出口額達22765.7億美元,較2001年增長了約7.6倍;進口額達16820.7億美元,增長了近6倍。

此外,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在增強。儘管當下全球跨境投資低迷,但2016年前10個月,歐美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79.8%和41.5%。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許霓妮認為,與量的增長相比,中國外貿更大的成就在於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這對下一個15年非常重要。」

至於那些曾擔心被國際同行衝垮的行業企業,人世15年,它們非但沒在競爭中落敗,反而脫穎而出。「中國已成為後來居上的世界家電強國,國產汽車也開始嶄露頭角」,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白明表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認為,加人WTO激發了中國企業和宏觀經濟的活力,「中國在短短15年間取得的巨大成就遠超預期。」在如此驚人的貿易規模和發展速度的背後,更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商務部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14年,我國初級產品的出口份額由10%下降到5%,而工業製成品中機械與運輸設備的出口份額由36%上升為46%,出口增加值不斷提升。

一位入行電子產品貿易十多年的「老外貿」透露,「十多年前我做海運物流,最早幾年是把外國貨運進來,把我們的資源輸出去;隨後一個階段是把我們的廉價產品運出去;近六七年來,隨著行業的轉型,倒買倒賣賺差價的少了,行業裏的人都在拼技術、拼設計、拼品牌,這是外貿行業十多年來極為重要的一個轉變」。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莉認為,入世15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力量增強,逐步向強國邁進。以電子商務為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經濟體,電商交易額年均増長高達30%。

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的線民規模已達到7億,手機數量達6.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網路購物用戶規模達4.48億,網上支付用戶也達4.55億。同時,電子商務交易額在「十二五」期間增長了4.6倍,且保持著30%的年均増長率。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跨境電子商務近兩年來也在飛速發展,其在中國外貿的總體占比已達到20%。目前,中國已有5000多家跨境電子商務平臺,20余萬家企業參與了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

中國維護多邊貿易體系

15年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達到了1456.7億美元,並超過同期中國使用外資1356億美元,對外投資金額超過了招商引資的數量。現在我國對外投資僅次於美國,位列世界第二。

從GDP貢獻率看,2001年,中國實標GDP對全球貢獻率為0.53%,2015年,這一數字為24.8%;對全球實際GDP增長率的拉動度也從0.03升至0.6個百分點。

據統計,2002年至2008年全球資源密集型國家的增長,1/10來自中國需求的增加。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持續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貨物和服務,促使很多國家的經濟趨於穩定並實現復靠。從進口看,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由0.24萬億美元升至2015年的1.68萬億美元,增長了6倍。中國商品進口占世界的比重從3.8%上升至10.1%。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指出,當前全球自由貿易仍然依靠WTO規則體系來維護。今後,中國在堅持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也要積極構築面向全球自貿區的網路通過自貿區網路逐步降賊稅水準,加大投資和服務行業的開放。

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_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中國在短短15年間取得的巨大成就遠超預期」,而作為唯一的全球性貿易組織,WTO是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平臺。中國事實上已經成為唯一有實力、有空間作出關鍵性貢獻,同時帶動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作出適當貢獻的WTO成員。他認為,在此情況下,中國應繼續堅定支持WTO,積極推進多邊議題談判。’同時,應繼續推進RCEP等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小步慢走」,發出推進全球化的積極信號。

貿易保護主義擋不住大趨勢

美歐日等世貿組織成員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表態含糊其辭,究其根本,是搞貿易保護主義。

「就連世界銀行在其網頁的中國概況描述欄中也陳述道,中國已從中央計畫經濟體轉向了市場經濟體」,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市場業務部中國組負責人成玉麟表示,「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超過97%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超過60%,已高於國有經濟的比重。今年1-11月,中國民營企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46.1%。中國對外出口貨物總貿易額中,大部分出口價格主要是由非公企業按國際市場價格來決定的。中國最近幾年還大幅擴大了對外開放的投資領域。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新運作。」

「中國加人WTO已有15年,以中國現在的市場開放程度以及關稅水準,歐美日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非常不客觀的,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原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指出,「雖然中國現在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國內要素市場扭曲,但這是每一個國家都會有的問題,像得到歐盟和美國認定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印度,其資源錯配與市場扭曲情況比中國更為嚴重。所以歐美日此次拒絕履行承諾,更多是當前發達國家經濟疲軟,不願主動放棄這張制衡中國的牌。」

「這背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表現,以此擠壓中國的國際市場空間,保護其本國產業,」白明表示。

日本愛知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李春利表示,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是美國貿易政策週期性選擇。從小布希到奧巴馬,美國處於國際擴張階段。而特朗普的上臺意味著逐漸收縮與回歸,這也是美國貿易政策周期性變化的自然過程。這種變化不會極端的好,也不會太壞,但會存在一定的貿易摩擦。即便特朗普上臺以後中美貿易摩擦具體內容發生變化,但這種大趨勢也不會改變。

美歐日的貿易保護主義將給其帶來哪些影響?答案是:它們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根據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若中國也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同等高額的關稅,美國將會出現進出口萎縮,國內物價上升,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失業率攀升的困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則表示,如啟動貿易戰,美國經濟將會成為最大輸家。

日本丸紅綜合商社市場業務部中國組負責人成玉麟認為,未來雖然美國即將迎來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方向,但中國在WTO中仍會有更大空間,因為WTO不僅是全球唯一能在成員中遏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條約機制,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推動者們的運作體系。中國要利用好WTO機制,要去主導設定新領域的條約覆蓋範圍,使其發展成為與新全球化時代相適應的組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