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如何過春節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並不是中國獨有。事實上,在東亞,除了日本從明治維新就使用西曆新年,不再過春節以外,許多國家都和中國一樣過農曆春節並且還有法定假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

新加坡家人團聚花會春意盎然

新加坡的華人家庭每年都會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做著各種各樣的糕點,一邊話著家常,其樂融融,他們的年過得不比中國國內遜色。他們也要開油鍋、燒火爐,取年年開火年年旺的意思。

春天華人將聚齊聖淘沙,約100萬棵綻放花姿的植物各展風采,以空前盛大的規模迎接春節到來。「聖淘沙春節花會」是新加坡聖淘沙集團首次配合農曆新年所舉辦的花卉展覽,請來園藝和植物專家精心設計不同主題的花卉展覽,包括效仿英國式的庭院設計、以12個月份為主題的花卉造型及鋪滿玫瑰的巨型牆壁等。

除夕這一天對新加坡華人來說極為重要。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同時,他們還要供奉食物或鮮花給死去的先人,雖然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整迎春。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彆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現在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這源於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出於「好事成雙」,新加坡人在向親友拜年時,總是呈上一對柑,而且必須是雙手奉上。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除此之外,派「紅包」也是新加坡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

元宵節這一天,佛教徒與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廟裏許願。元宵節是月圓之夜,使人聯想到愛情,這個節日對戀愛中的情侶特具意義。這一天,新加坡人特別是一對對的情侶紛紛走上街頭觀賞花燈,參與各種燈籠製作比賽。

越南貼春聯吃年粽守除夕

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是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曆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準備過年。花市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的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

越南人過年要吃最具民族特色的年粽和糯米餅。年粽的做法跟我們吃的粽子一樣,不過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以糯米、豬肉和綠豆沙做餡,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豬肉和綠豆沙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盛。

同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有除夕守歲的習俗。除夕夜人們穿上節日盛裝,不約而同湧上街頭,年輕女子還穿上越南旗袍。零時,當電臺播出國家領導人春節講話時,節日氣氛便達到高潮。隨後人們還采一根樹枝回家,這風俗叫「采綠」。在越南語中,「綠」和「祿」同音,「采綠」就是「采祿」,意味著把吉祥如意帶回家。

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裏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巴基斯坦放風箏聯歡會跳群舞

在巴基斯坦,人們迎接春天的方式不像我國,沒有特定的日子。每年二三月間,以旁遮普邦首府拉合爾為中心,各種各樣的活動次第展開,從一個城市轉到另一個城市。慶祝活動包括歌舞晚會、放風箏等。

巴基斯坦也同我們一樣,組織「春節聯歡晚會」。不過比起我們的春晚,他們的內容比較簡單,突出的就是熱鬧。現場觀眾會不受任何導演約束,聽到高興時,許多人就會站起來圍成圈子,在台下寬敞的地方伴著臺上的音樂節奏跳舞興奮的時候,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是巴基斯坦人還是外國人,牽起手來就跳,臺上台下融為一體。

放風箏是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人們的風箏不重形式,也就是鳥、魚等幾個造型,色彩也比較單調。從早晨開始,人們或聚集在公園等空曠處,或爬上屋頂放風箏。不久,漫天的風箏開始在春風中飛舞,為天空增加了一些動感。

美國:穿中式服裝放焰火

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隨著華人、華裔人數的日漸龐大和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對春節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日益感興趣。近年來,每逢農曆新年,上至總統、下至華人聚居較多地區的地方民選官員,都會利用不同場合向華人社區致以新年的祝福,對為美國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華裔表示敬意。繼紐約州在幾年前將農曆春節定為公共假日後,加利福尼亞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華裔議員們也正在準備提出將春節定為當地公共假日的提案。華人社區甚至出現了爭取使農曆新年早日成為美國全國性法定假日的呼聲。

愛湊熱鬧的美國人喜歡看遊行、放焰火,自然也不會放過春節這個機會。大多數過春節的美國人都是想要湊個熱鬧,沾沾中國文化的喜氣兒,找個機會品嘗中國美食。還有一種情況值得關注:目前每年有數千個美國家庭從中國領養孤兒,為了讓這些來自中國的孩子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這些家庭成為對春節最有興趣的一個群體,每當農曆新年到來時,他們都在家裏佈置中國特色的裝飾,如掛中國結、紅燈籠,貼春聯等,許多家長還給自己和孩子置備了專門在新年期間穿的中式服裝,對華人社區舉辦的各種新年慶祝活動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衷。

英國:春節彩燈遊行

春節期間,英國的大街上會增添許多Chinese New Year(中國春節)的東西,非中餐館也會添置幾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專為中國春節準備的菜肴),英國大報推出「中國周」教人學漢語,英國也處處洋溢著中國春節的氣氛。以倫敦為例:2007年的大年初一,3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不是華人)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齊聲高呼「恭喜發財」,當時的場面令所有華人都感到無比驕傲。舞龍舞獅、爆竹煙花、盛裝巡遊、文藝表演等歡慶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兩個廣場上還有文藝演出和煙火表演。倫敦警方將相關街區全部變成步行街,持續一整天的慶祝活動盛況空前。這一天倫敦簡直是中國化了,樂滋滋的孩子們手裏拿著撥浪鼓和氣球豬;喜歡中國美食的男男女女擠在唐人街共進中餐,在市中心的唐人街,年輕人紛紛用相機、手機、攝像機留住舞龍舞獅表演的倩影;有些英國人乾脆穿上了中國的唐裝……倫敦儼然成了中國的北京,成了一座中國城。此前倫敦已舉行過兩次春節彩燈遊行。2011年有10萬人參加了這一活動,其鮮明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使遊行獲得巨大的成功。

春節為什麼在倫敦影響如此之大?據統計,倫敦有8萬多華人,其中包括6300多名留學生,他們為中國文化在倫敦落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礎支援。據倫敦投資局資料顯示,英國是歐洲接受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對英投資中約1/3在倫敦。近5年到倫敦的中國人每年遞增45%,消費遞增66%。因此,中國的春節受到了英國政府的格外重視。英國的主流社會積極參與和各地傳播的中國文化以及英國民眾的高度熱情,使得近幾年中國春節的喜慶氣氛在英國迅速蔓延開來。

法國:大紅燈籠高高掛

近幾年來,隨著中法兩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與頻繁,法國人對中國春節越來越熟知,毫不誇張地說,春節已經悄然走進了法國人的家庭,春節習俗已經成為法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到春節前夕,法國的大街小巷都裝飾一新,彩旗飛揚,不僅華人聚居區,就連巴黎市政廣場也會掛上大紅燈籠,滿眼都是喜氣洋洋的紅。迎春賀新年的節日氣氛相當濃郁。

而家樂福等法國知名連鎖超市都會在春節前夕開闢專櫃銷售中國食品,水餃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暢銷冠軍。中餐館也會在此時迎來一年一度的訂餐高峰期。「法國人喜歡跟著中國人過年,除夕晚上餐館一定滿座,甚至要提前訂座。」巴黎中產階級聚集的15區的中餐館老闆葉先生如是說。

法國人歡度春節的種種做法已不僅僅是出於對東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單純的湊熱鬧,而是緣于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乃至熱愛與推崇。2007年春節前夕,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給旅居於法國及歐洲的全體華人華僑的春節賀詞中有這樣一句:「2月18日,我們將歡度中國傳統新年。」「我們」這個簡單的單詞,無疑體現出了希拉克總統這位眾所周知的「中國通」對春節、對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認同感。法國其他政要,包括薩科齊也都有類似的話語。

德國:中德文賀年卡受歡迎

相對於法國人對中國春節的高度接納,德國人在這一點上也體現出了他們民族性格中節制謹慎的一面。對東方文化、對中國春節他們所持有的是一種好奇但又審慎的態度。比較奇特的是,德國的青少年對中國春節反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而家長也樂觀其成,甚至帶有某種鼓勵與支持。

近幾年來,每逢春節到來之際,德國街頭都會出現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柏林的商場內,春節前夕總會醒目地擺出五顏六色的中德文賀年卡。其中有一種賀卡因設計新穎美觀深受德國顧客的青睞:賀卡封面左上角印著「平安」兩個金色的正楷中文大字,左下角為花體「吉祥如意,萬事順利」,正中間則是用中文楷書寫成的西方人名的中文譯名。打開賀卡,左面一頁是一隻飛舞的鳳凰,右面是封面名字的德文解釋,如Christine這個德文名字的中文意思是:叫「克裏斯汀娜」的人是一個美麗、善於思考,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女子。最下邊是孔子的德文語句:「父母在,不遠遊」。每張賀卡裏都有一條不同的孔子語句。賀卡背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圖案。

春節前夕,很多德國人爭相購買此類賀卡,或送給朋友以示祝福,或個人收藏。德國的青少年也喜歡互贈此類賀卡,彰顯個性。

另外,中國春節還出現在德國小學生的教科書中。在小學四年級的英文課本裏,專門有一課介紹中國春節,按照教學進度安排,正好趕在春節到來之前學習。老師的課程設置也頗為有趣,在對中國春節進行介紹後,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印有十二生肖、「恭喜發財」和生肖年表的問題單,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加深對中國春節的認識。例如:中國春節的時間大概是幾月?給孩子發的紅色信封裏裝的是錢或其他禮物。

德國小學生們尤其對中國的十二生肖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想知道自己的屬相,一些學生還對中國的語言和飲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他們很多人不僅會讀寫簡單的漢字,還學會了包餃子。

除歐美國家外,在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春節早已經融入他們的文化中了,其歡慶的程度與中國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