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華「大棒」自衛的後果美國難以承受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25日刊發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的文章《中國的大棒》稱,特朗普政府拿中國開刀將是重大誤判。它似乎在考慮各種各樣的經濟和政治制裁——從徵收懲罰性關稅和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到與臺灣交好和背棄數十年來圍繞「一個中國」政策制定的外交框架。

斯蒂芬•羅奇認為,這一戰略將適得其反。它依據的是一個錯誤信念,即新近變得強勢的美國有足夠籌碼對付它所假定的對手,中國的反應根本不值得考慮。大錯特錯。

是的,美國是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之一,是其30多年輝煌發展歷程的中流砥柱。美國市場關上大門肯定會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

但美國也已經變得嚴重依賴中國,後者現在是美國第三大、也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而且中國持有超過1.2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元資產,是美國長期預算赤字的重要融資來源。

文章稱,這種雙向依存——心理學家所說的相互依賴在經濟中的表現——有其深刻的根源。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剛剛結束的文化大革命使經濟支離破碎,中國急需新的經濟增長源頭。而經過了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破壞性滯脹之後,美國也需要新的經濟良方。拮据的美國消費者把這兩個難題一併解決了,既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外部支援力量,又從中國製造產品的低廉價格中受益。

於是,美中兩國基於利害關係締結了各取所需的尷尬婚姻。中國作為終極生產者打造了日益強大的經濟,美國則欣然成為終極消費者。

這兩大經濟體的互動越來越愉快並最終成癮。美國在2001年向中國敞開了加入世貿組織的大門,那是中國獲得終極生產者地位的里程碑。中國在本世紀初對美國國債的巨大需求幫助美國將利率保持在低位,維持了資產市場的泡沫,讓這個終極消費者得以寅吃卯糧——直到2008年音樂戛然而止。

但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歸根結底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關係。相互依存的最終轉折就在於此:一方把目光轉向國內並開始攻擊另一方,以便重拾其身份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文章稱,特朗普適時出現了,他把矛頭指向中國,稱中國是處心積慮阻止美國變得偉大的惡棍。特朗普還組建了一個有著相同觀點的高級貿易團隊來策劃進攻。

但他們的作戰計畫忽視了一個關鍵風險:相互依存是一種極具反作用力的關係。一方改變交往條件,感覺受到蔑視的另一方通常會以牙還牙。當特朗普的抨擊中國戰略開始通過他對貿易團隊的任命和所提出的問題變得明朗時,中國官方媒體終於發出警告說,如有必要,中國將動用「大棒」自衛。

這非常符合在相互依存遭到破壞時的反作用階段會出現的情形。受到蔑視的一方揚言要發起反擊。現在美國不得不承受後果。

文章稱,特朗普政府躊躇滿志地認為美國可以無所畏懼,但它可能很快就會感受到中國的全面報復。假如中國說到做到,就可能對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實施制裁,最終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那對亟待增長的美國經濟來說絕非小事。估計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興趣也會大減。從「特朗普經濟學」來看,美國的聯邦預算赤字可能會擴大,那恐怕會是個嚴重問題。

但對美國來說,最大的悲劇很可能是這一切給美國消費者造成的傷害。「美國第一」,不管是以損害中國的利益為代價,還是通過所謂的邊境稅平等化,都將使此前拉低了美國消費品價格的全球供應鏈的很多功效喪失。

文章稱,美國消費者的收入和就業長期以來飽受壓力,他們全靠保持在低位的物價來維繫經濟生存。假如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導致物價上漲,那麼中產階層將是最大的輸家。

美中相互依存狀態對特朗普的抨擊中國戰略構成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