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人民幣國際化不會急功近利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題】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期似乎面臨著一些放緩的問題,然而中國政府不會急功近利地去推進,而是以穩妥的基調並不斷優化其路徑,以保證其行穩致遠。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佔國際支付的份額從2015年12月的2.31%,下降至2016年12月的1.68%,其排名也從最高位居第四降至目前的第六。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減至5467億元,環比下降12.9%,創下2012年9月以來最低水準。

2016年人民幣國際支付使用量減少可歸因於多個因素,包括人民幣匯率明顯波動、貿易增長乏力導致人民幣國際化動能不足等。

人民幣國際持有、使用意願與人民幣匯率走勢緊密相關,基本保持同步變化。在過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時期,境外機構及個人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就比較強烈。

然而,隨著美聯儲加息進程啟動,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強化。去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貶值超過6.5%,這致使境外機構及個人減持人民幣資產,增加持有美元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著力點之一是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由於全球貿易復蘇乏力,歐美一些國家出現貿易保護主義,這對中國進出口產生負面影響。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24.3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降幅達2%。

受此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出現下滑。據中國央行的數據,2016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5.23萬億元。雖屬近幾年較高水準,但仍低於2015年的7.23萬億元。而過去幾年,該數據一直保持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

國際經驗表明,美元、歐元、英鎊等老牌國際儲備貨幣國際支付使用量近些年都出現過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出現的波動屬於正常範疇。

就國際支付規模而言,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後,美元份額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下滑,其後才穩步回升,歐元在2012年以後則總體呈現不斷下降的態勢,英鎊的份額也處在雙向波動之中。

與這些貨幣一樣,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不會一味高歌猛進,根本上看,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如果為了單純地追求其國際化程度,急功近利地推進,不僅無法享受到增量利益,甚至會損害到存量利益。

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後,將更便於資本的跨境自由流動。而資本自由流動具有規模大、速度快、難以把握等特點,容易對金融市場形成衝擊,增大金融危機風險。因此,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當建立在審慎推進各項金融改革的基礎之上。

目前,中國在金融市場、規則、制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成熟之處,需要逐步完善改進。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應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升後可能帶來的挑戰。

人民幣國際化在近些年取得的進展是令人矚目的。自2009年7月跨境人民幣業務啟動以來,人民幣國際結算量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累計突破28萬億元。

此外,中國與全球數十個國家簽署了有效額度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設立速度加快,香港、倫敦、新加坡、首爾、法蘭克福、巴黎等地已形成離岸人民幣市場,中國金融基礎設施與配套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特別是人民幣在去年10月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標誌著人民幣正式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人民幣正穩步走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中國根據本國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穩妥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不但符合中國自身利益,也有助於避免引發大規模國際金融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