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共奏時代最強音 ——「攜手‧和聲」第二屆兩媒體人峰會在京舉行

冬日的寒流侵襲北京,而嚴寒的天氣卻驅不散媒體人的熱情。2016年11月17日,兩岸近90家媒體及相關構的200餘名代表彙聚一堂,以「攜手、和聲」為主題,探討新時代媒體責任,共謀兩岸關係發展大計。

講述「兩岸命運共同體」故事

本次峰會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和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廣東、福建等地主流媒體負責人;臺灣中國時報系、聯合報系、東森電視臺、TVBS等集團負責人、新媒體高層和代表性人士、部分特邀臺灣青年代表,以及兩岸傳媒學者共同參與峰會。

峰會開幕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蔡奇等陪同下,會見與會媒體代表。俞正聲表示,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兩岸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加強正面引導,進一步發揮好增進兩岸同胞了解、促進情感融合的平臺作用;發揮好凝聚民意基礎、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載體作用;發揮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民族認同的紐帶作用。

張志軍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兩岸交流,媒體先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媒體人在北京峰會彙聚一堂,展現出非凡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希望兩岸媒體加強交流合作,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積極傳播「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講述「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化兩岸傳媒產業合作,攜手促進媒體合作發展,助推兩岸青年交流。希望大家發揮媒體人智慧,發動媒體人資源,努力驅散籠罩在台海上空的烏雲,讓兩岸民眾看到滿天的陽光,增強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蔡奇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長期以來,兩岸媒體交流始終走在兩岸關系發展的前沿,在講好「兩岸故事」、營造共同話語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次峰會共同探討媒體熱點問題,共同謀劃共贏發展新路徑,對於加強兩岸溝通交流和文化互動,增進兩岸人民相互瞭解具有重要意義。京台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北京有信心與臺灣同胞一道拓展合作空間,深化良性互動。希望兩岸媒體人繼續做好時代的記錄者和參與者,多報導合作交流成果,多傳播「兩岸一家親」理念,進一步密切京台兩地人民的感情和友誼,推動兩地共同發展。

兩岸交流,媒體先行

與首屆峰會相比,這次臺灣媒體參會人數不僅從35人增至8認,也延續了往屆峰會的豪華陣容。臺灣聯合報社社長項國寧、臺灣廣播公司董事長馬長生、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中華日報董事長黃肇松、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等眾多島內主流媒體的掌門人悉數到場。除此之外,人員結構也更加多元。臺灣青年媒體人以及學生和自媒體人,也成為參會臺灣媒體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臺灣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在致辭中說,北京峰會兩岸來賓規格越來越高,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成果也必然一年比一年深遠。他相信兩岸關係發展就像古詩所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兩岸一家親」的氣氛中,沒有人能夠改變這潮流和趨勢。兩岸關系改善、維持兩岸和平、進行兩岸互惠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臺灣聯合報總經理項國寧期待峰會能為兩岸媒體交流帶來新的成果。他說,兩岸媒體交流要從觀念溝通開始,借助更多像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這樣的平臺,促進更多媒體業界交往,進而共用更多資訊。

一年前,首屆兩岸媒體人峰會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與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會面的歷史時刻。一年之後,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峰會,在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久後再次舉行。在這些歷史上的巧合的映襯之下,峰會更加彰顯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大家呼籲,兩岸媒體人在如何促進兩岸民眾交流,如何増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更加深人的思考。

北京日報社社長傅華表示,當我們滿世界去尋找新鮮感的時候,根植於內心的民族記憶,一直提醒著我們的歸宿。呵護民族的記憶,媒體人有更廣闊的作為空間。認同乃是綿延不絕的文化情結。媒體人的文化自覺,關乎媒體價值,更關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兩岸媒體人應該攜手,喚起初心,啟動記憶,傳承知識,增進認同,共襄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臺灣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表示,在兩岸交流的進程中,媒體一直在先行。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互聯網時代傳播更加暢通,而兩岸文化交流卻沒有有效消除臺灣島內部分民眾對大陸的誤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他認為除了海量網路資訊的真假難辨,缺少公眾媒體的求證、編輯、整理、提煉,而造成局限與落差外,這也恰恰是缺少了媒體的詮釋、介紹、宣傳這一環節。媒體是社會公器,召開峰會討論兩岸媒體融合,是一件非常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事。

兩岸青年媒體人責任重大

北京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表示,青年是兩岸的未來,兩岸青年媒體工作者應該用創意和努力,讓新媒體對兩岸交流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他說,兩岸青年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不僅要互看、互思,還要互創,達成共識,取得共同成果。如此,兩岸交流交往的模式、深度,都會發生很大改變。兩岸青年媒體人對兩岸關係發展責任重大。

本屆峰會共舉辦主論壇和三場分論壇,主題分別涉及媒體融合中的文化傳承、青年關懷以及新媒體發展。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議題更深人。特別是新增的青年分論壇,是峰會與時俱進的最好體現。」已經連續兩次參加峰會的臺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感觸頗深。他說,青年媒體人是未來媒體時代最重要的一環。媒體要永續經營,必須關注年輕人,與他們溝通,聽他們的想法。

臺灣青年侯漢廷是地地道道的「網紅」。他創辦的自媒體「遠山style」影響著眾多臺灣青年人,不少臺灣政治人物都是他的粉絲。在本屆峰會上,像這樣的年輕面孔還有很多。

對於參加此次媒體人峰會,侯漢廷認為機會難得,希望能「多學習一點」。在他看來,即使是支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臺灣民眾,因為見聞所限,也會有認識偏差。因此,兩岸之間的交流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此次參加媒體人交流,特別是體驗式交流,對於他今後傳播自己的理念大有幫助。

推動兩岸媒體合作邁上新境界

本屆峰會內容豐富,既有坐而論道,也有行以參訪。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說,故宮就像是中華文化天生的臍帶,臺灣島內一些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無論如何鼓吹「文化台獨」,都磨滅不了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印記。他表示,我們都要本著初心,更好地增進瞭解。這次峰會從多元角度對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如今,北京已經正式進人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備階段,北京也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在奧林匹克塔頂,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常宇向台灣媒體人發出熱情邀請,從11月20日開始接受冬奧會會徽的徵集,希望有機會與臺灣媒體朋友們多多合作。

此次參訪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實地考察中關村創業公社內的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今年11月來訪期間曾來此參觀。除了為台灣青年創業提供條件,驛站還為在北京學習、實習和就業的臺灣學生提供服務,旨在讓這些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從進入到融人,最後找到出路」。由於中關村附近高校眾多,驛站逐漸成為在北京的臺灣青年的一個「據點」。

除了峰會討論和實地參訪,兩岸媒體人還達成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與高雄市新聞記者公會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相約北京放眼中華——兩岸青年媒體人新聞學子北京文化體驗周」活動的協議》;北京電視臺與臺灣中天電視台簽署了《相關節目交流及合作播出的協議(草案)》;北京電視臺與台灣TVBS電視臺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草案)》;北京新媒體(集團)有限公司與臺灣中評社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兩岸媒體人相信,隨著這些合作成果的落實,必將把兩岸媒體業界的交流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于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