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監督「生新根」「發新芽」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民主監督,難在何處?民間俗語講「良言一句三冬暖」,但「忠言」多半「逆耳」。

「鼓勵敢講話、講真話,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見、逆耳之言和尖銳批評,真正做到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3日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代表政協常委會作工作報告,近五分之一篇幅專講「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上述表述就在其中。

追根溯源,民主監督作為人民政協三大職能之一,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基礎和工作內容。

早在1945年,毛澤東回答黃炎培提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週期率問題時曾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成為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

中共十八大後,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更加受到重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就強調,要「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完善民主監督的組織領導、權益保障、知情反饋、溝通協調機制。」

數月前,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其中也強調「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明確提出「人民政協依章程進行民主監督」。

此次政協工作報告則進一步闡釋政協民主監督的性質定位、監督重點、方式方法等。這對於包括社會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等多種監督方式的中國民主監督,無疑是內涵上的豐富。

猶如北方當季春風吹來,中國民主監督「生了新根」、「發了新芽」。

「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權力機關,開展監督不是靠強制約束力,而是靠政治影響力」。在定位上,報告指出政協民主監督為「協商式監督」,「協商是方式和原則,監督是手段和途徑,協助黨和政府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增進團結、凝心聚力是目的。」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侯建民曾對媒體談起自己的實踐體會,監督者難在找問題、挑毛病,難在情況不明、是非難斷,難在作批評、找難堪,難在被監督者不樂意、不配合、不接受。「這也是民主監督工作長期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監督性調研可以說是針對老難題的新辦法。侯建民認為,監督性調研把政協、監督、調研、協商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是政協試圖破解多年來民主監督短板的一種探索和嘗試。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2日舉行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也介紹,去年全國政協組織18項重點監督活動,各地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類似活動,深化了民主監督的實踐。

民主監督繼續生根發芽離不開事在人為。「正身正己、由己及人」,俞正聲在這部分報告的最後部分強調,政協委員也要嚴格自律,「主動接受各方面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