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與一支派克鋼筆

中國音樂界有一種說法:20世紀中國音樂能夠傳世的只有「兩首曲子一首歌,兩首曲子分別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那一首歌便是《黃河大合唱》。它熱情歌頌了中國人堅強不屈的戰鬥意志;痛斥了人侵者的殘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人民群眾保衛祖國、反抗侵略的壯麗景象。穿越70年的歷史煙雲,這部大合唱依然是中國音樂的經典,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毛澤東贈送派克鋼筆

1939年5月11日晚,紀念「魯藝」建校一周年晚會在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舉行,音樂家冼星海率領學生合唱隊參加了演出,親自擔任指揮。當時延安沒有鋼琴,只有幾把小提琴、二胡等,冼星海帶領幾位能工巧匠,把空了的汽油桶改成低音胡琴,把喝水的搪瓷缸子改成「新式打擊樂器」……帶領著這支奇特的樂隊,冼星海首演了《黃河大合唱》,這激揚著民族精神的戰鬥歌聲感染著每一位觀眾,最後臺上臺下一齊高唱。

演出結束時,毛澤東拍著手連聲叫好。隨後,他單獨接見了冼星海,等冼星海回到家裏,妻子錢韻玲告訴他毛澤東派人來,給他送來一支派克牌鋼筆和一瓶墨水。原來毛澤東瞭解到冼星海在創作中用壞了不少蘸水筆筆尖,就讓人把外國友人送給自己的一支鋼筆和一瓶墨水給冼星海送來。由此可見毛澤東對

冼星海是1938年11月攜新婚妻子錢韻玲抵達延安的。他是地道的南方人,起初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在延安很不適應,當時他有句「名言」:「必須保證我吃雞,否則一行旋律也寫不出。」但在延安大氛圍的感召下,冼星海很快適應了,並於1939年人了黨,音樂創作上也迎來高潮。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在醫院的病床上,光未然對冼星海講述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他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人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時,親眼看到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聆聽到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冼星海提議光未然把他渡黃河的感受寫成歌詞,躺在病床上無法動筆,冼星海讓光未然口述,安排小戰士做筆錄,光未然一連說了5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這就是《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冼星海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裏,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冼星海為作曲也是煞費苦心,延安生活清苦,沒雞吃,冼星海便請求光未然為「作曲」買兩斤白糖,可光未然走遍延安大街小巷,連白糖的影子也沒見。王明的夫人聽說了,告訴光未然說她有兩斤白糖,可以借給他。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盤腿坑前,開始創作。他一邊撮一點白糖人口,一邊吸一口黃煙,邊寫邊唱。妻子在旁為他熬煮用炒黃豆磨的「土咖啡」。六天六夜,三易其稿,一共八個樂章,激昂亢奮又婉轉抒情的《黃河大合唱》誕生了。終於,在3月31日完成了大合唱全部音樂的創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裏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獨創的藝術特色

全曲由《序曲》(管弦樂)、《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對唱、輪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八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全曲又由表現中華民族解放鬥爭的基本主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幾個基本音調始終貫穿於整個大合唱,在音樂佈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解並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合唱手法豐富多彩和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巨集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藝術特色。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麼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或許在今日重溫一下冼星海於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劄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寫於陝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志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

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志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迅藝術學院一個小窯洞(魯藝舊址)裏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安,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一時未能執筆。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採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絃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裏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迴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1938年,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嚴良堃開始了指揮生涯,師從音樂家冼星海。1940年,在重慶,嚴良堃第一次

指揮孩子劇團公演《黃河大合唱》,那一年,他才17歲。嚴良堃指揮《黃河大合唱》,已經指揮過上千場,對每個音符、每句歌詞都早已爛熟於心。嚴先生氣質儒雅,話語幽默,高興起來邊說邊唱,還頻頻做手勢,關於《黃河大合唱》的故事,他說上一天也說不完,他記得有次在演奏《黃河漁夫曲》時,一位外國友人拿出相機來拍攝,演員們「嘿喲」一聲吼出來,氣勢直沖雲霄,簡直要把屋頂掀開了,對方嚇得手一抖,相機都掉在地上了,可見大合唱氣勢之大。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光未然受到錯誤批判,《黃河大合唱》也被指責為王明投降路線服務,這樣就只能唱曲,不能唱詞了。直到1975年,冼星海逝世30周年時,冼星海的妻子上書毛澤東,這才解禁了《黃河大合唱》,解禁後的演唱者正是郭淑珍,郭淑珍的《黃河怨》曾享譽全國。《黃河怨》用「通譜歌」形式、「詠敘調」風格以及充滿對比的音樂語言,塑造出了一個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如同中國古代悲劇中的「青衣」,一個具有強烈悲劇性的音樂形象。表現出了「悲劇」的「解脫」,也給人一種基於悲劇的「崇高感」。

《黃河大合唱》就這樣誕生了。歌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傳遍了延安,飛向各大城市、各大戰區。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年代’,唱著它,遊擊健兒、遊擊戰士奔赴前線,馳騁敵後……

「啊!黃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

(佚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