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百日新政與中國智慧應對

特朗普的百日新政已過三分之二。

面對美國國內主流媒體對其新政府運行「混亂不堪、功能紊亂」的批評,特朗普仍表現出極大的自信。在接受「福克斯新聞」專訪時,他給自己過去這段時間做的事情評了優;在新聞發佈會上更是表示,自己領導的政府運行得像一架「調校精准的機器」,自就職以來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就像當初製作真人秀時一樣,這個至少導演美國四年劇本的新總統究竟做得怎麼樣?不斷打破美國政治傳統的同時,特朗普自身的內政外交實施又有哪些特點?

內政,麻煩不斷

特朗普似乎一直自帶「惹麻煩」體質,繼1月27日頒佈的「禁穆令」被流產後,3月6日公佈了新版移民禁令,繼續引發多地抗議。

上任後第一個星期五,特朗普推出首版「移民禁令」,即90天內不准7個穆斯林國家的移民入境,同時禁止所有難民入境美國,禁令為期4個月。消息一出,世界譁然。除了伊朗、伊拉克等國表示反對,美國社會多個領域意見領袖也紛紛抗議,多個城市和大學爆發示威遊行甚至暴力事件。當地時間2月3日,西雅圖聯邦法官詹姆斯•羅巴特做出口頭裁決,在全美範圍內暫停特朗普總統簽署的「禁穆令」。

由於美國的判例制,羅巴特的裁決事實上為全國樹立了法律上的標杆。即便白宮新聞秘書堅稱,「總統的命令是為了保護祖國,他被憲法賦予權威和責任以保護美國人民」,華盛頓州總檢察長鮑勃•弗格森還是希望聯邦政府遵守羅巴特法官的這一裁定。隨後,國土安全部、國務院和司法部均加入「混戰」。

特朗普團隊沒有苦苦糾纏,而是推出「修正版」的禁令——原在7國之列的伊拉克被剔除、這些公民中有綠卡的可以避免審查。紐約聯邦法院隨後宣佈,已經入境、正在入境的7國公民可以避免被遣返;華盛頓州和明尼蘇達州則帶頭起訴,要求推翻特朗普的「穆斯林禁令」,因為「移民禁令明確地指出這種歧視是基於國家的起源或信仰,但是卻違背了州的保護公民人權和宗教自由的歷史」。

這還只是對特朗普的第一輪挫折,其上任60天以來遭遇的最大重創來自醫改。3月24日,特朗普和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推動的用以取代《奧巴馬醫保法》的《美國醫保法》因為眾議院共和黨自身的巨大分歧流產。

廢除奧巴馬醫保法案是特朗普競選時的一大重要承諾和亮點。果不其然,上任不足24小時,新官特朗普第一把就燒了奧巴馬醫保法案並積極尋找替代品。在其他行政令推行不順、經濟改革措施見效較慢的前提下,特朗普似乎認為「一項新的替代法案‘很快,甚至同時’就可以完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瑞恩主導的《美國醫保法》倉促上馬,並預計在奧巴馬醫保立法七周年時通過眾議院。

然而,貿然廢除「奧巴馬醫改」的特朗普和手下沒能提供一個更完美的替代方案。「一方面沒有明確解決辦法的同時甚至沒有過渡條例,本身部署的隨意性造成了更多混亂且危及眾多中低收入者的健康與家庭負擔。另一方面,運行數年的醫保法本身就是兩黨在當前政治格局下的一個相互妥協和平衡。對於社會各界而言,添一分太濃,減一分太淡,可謂眾口難再調。還能如何調整變得更好?」即便不談一部醫療法案的出臺需要長時間醞釀、修改和完善,廢除方案本身也需歷經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立法,當中包含了法案、監管條例以及行政命令,是一籃子的政策措施。要完全推倒它,從政策制定過程來看,不可避免地要在這幾個大類中逐個實施。即使所有過程中共和黨人都能團結成鐵板一塊支援特朗普,全部搞下來也要到2018年了;再逐個變成政策獲得實施,則還要三到四年的時間。這當中會有起碼一次中期選舉和一次國會和總統換屆選舉,變數非常多」。因為需要照顧各方利益,瑞恩的替代品只能刪刪改改,倉促成型的作品自然無法與之前的相提並論,甚至在共和黨內部也沒能勉強達成統一。最終,因為無法取得共識,瑞恩不得不在投票前倉促將替代法案撤回。

此外,特朗普在執政團隊組建過程中也屢屢受挫。雖然其在宣誓就職前就緊鑼密鼓做準備,然而上任兩個多月了,還有近半成員未能上任。其次其提名的內閣成員人選負面新聞不斷,「欽點」的勞工部長人選安德魯•普茲德因雇傭非法移民,逃稅醜聞難以通過國會批准,因此放棄職位。鬧得沸沸揚揚的「通俄門」導致上任僅24天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弗林引咎辭職。教育部長德沃斯險些未通過國會投票,副總統彭斯動用自己的決定權才助其過關。同時,白宮團隊內部流言不斷,幕僚不和、發言人不力以及多方角力等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引發眾多猜疑。然而,在特朗普看來,內閣形成進程如此緩慢,都是民主黨惹的禍!他在推特上吐槽說:「我的完整的內閣仍然沒有到位,這真是個恥辱!這是我們國家歷史上延遲最長的一次。都是民主黨從中作梗!」

執政,從商人到商人總統

縱觀這位美國總統上臺治國的軌道會發現,他的執政特點深受其個性影響: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和真人秀明星,他不受制于傳統政治框架,也不試圖塑造一個儒雅的政治家形象,甚至不信意識形態這套。有媒體稱他是一個「意志堅定,執行力強,具有冒險精神,注重商業談判,強調實際利益」的「獨行俠」。

首先,明確的利益至上。談到特朗普的個人風格,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非常精明的商人,就像其在主持《學徒》時從不忌諱談錢一樣,成功轉型的他始終把「美國第一」作為執政理念或執政方向,即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重。提振美國經濟是他的第一要務,他的一切政策主張都是為謀取經濟利益服務的。

務實的企業家性格使得他跟前任的政治目標和動作大相徑庭。「從廢除TPP、重談NAFTA、推翻巴黎氣候協議、減輕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削減十餘個政府部門預算及對外援助資金等動作可見,他的政策目標是要得到立竿見影的經濟好轉及就業效果,而不會像奧巴馬在新能源等政策上那樣,瞄準不切實際的未來目標。」有分析認為,奧巴馬是一個「哲學家」,更多憑藉一種理想和情懷在做事。特朗普反倒是一個典型的政治家,因為「政治家是非常現實的,是計算條件和成本的,是憑藉‘工具理性’推進工作的」。就像本月4日,他重申的那樣:「我不想做全世界的總統,我只想做美國總統,以前有太多的國家依靠美國發財,這以後不會再有了。我們將使工作崗位回到美國。」暫且不論特朗普打出的「減稅+放鬆金融監管+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貿易保護」組合拳能否長久振興美國經濟,但至少目前看來已成效初現,據特朗普本人表示,他成功使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拜耳醫藥、沃爾瑪百貨等大公司或減少美國的工作崗位外流,或承諾增加在美國的工作崗位。他還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幫助美國軍方以史上最低價格訂購了多架F-35戰機,並表示他在和波音公司談判以降低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的價格。

其次,施政風格。明確的執政目標直接影響了特朗普實施政策的手段,入主白宮一個月就採取了46項總統行動,其中包括簽署12條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令和12條具有政策指導意義的備忘錄,他不會對後果顧慮重重,改革的路上更不會和風細雨。曾擔任總統就職委員會主席的特朗普老友湯瑪斯•巴拉克說,「他以比歷史上任何總統都要快的速度帶來了成果」。《紐約時報》網站認為,在現代史上從來沒有哪位總統一開始就在這麼短時間內在這麼多領域採取過這麼多行動。

「這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方式反映出一名商人對政府應該如何運作的看法:發佈命令然後付諸實施」。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發文章稱,雖然在醫保、貿易、墮胎、環境、移民、國家安全、住房等領域連珠炮式的行政命令讓那些希望特朗普改組華盛頓的美國人感到高興,但這也展示出一種有時難以駕馭的流程,無法確定能否實現特朗普提出的目標。

文章稱,在他入主白宮的第一周,政府工作經驗為零這點時常表現出來。行政命令在沒有得到所涉部門回饋的情況下就被簽署。政策主張被提出,隨後被撤回,會議和公共活動安排也隨之被取消。文章認為,幾乎每一任新總統都會經歷一條學習曲線,可能需要時間來確立一種謹慎審議提案、考慮反對意見和限制意外後果的流程。但特朗普的學習曲線似乎特別陡。為了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起步,特朗普選擇了速度而不是流程。特朗普的老友、保守派媒體大全新聞網總裁克裏斯•拉迪說:「他因為當一名行動派而得到了讚譽和掌聲。另一方面,他的動作有點太快了,也許沒有經過全面徹底的思考。」

特朗普已經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高昂的學費。為儘快展現其百日新政的成果,他堅決把取消奧巴馬醫保法和制定新的醫保法並作一步走,甚至不惜與本党議員發生爭執。但急功近利換來的卻是新法案的胎死腹中,甚至被黨內極端保守主義者稱之為「奧巴馬醫保0.5」。應該說,特朗普新政中有不少符合美國改革的必需的成分,也得到相應階層人民的支持和理解,但作為超級大國的總統,特朗普還需進一步適應華盛頓複雜、敏感及微妙的政治生態和遊戲規則。

最後,典型的商人治國。不同于競選時高呼的「反精英」「反建制」,特朗普的內閣人選基本來源於超級富豪,「按照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估算,特朗普內閣成員的總身家達到147億美元,是前總統小布希政府的30多倍:國務卿蒂勒森被提名時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執行官,曾三度登上福布斯全球權勢人物排行榜,身家3.25億美元;首席經濟顧問科恩獲得任命前是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財政部長努欽曾任高盛首席信息官;商務部長羅斯以收購破產企業著稱,號稱「破產之王」;小企業管理局局長麥克馬洪的億萬富翁丈夫是特朗普最大的金主之一……」除了金融和企業家,特朗普團隊中軍隊鷹派居多,在其搭建的國家安全和軍事團隊中,持鷹派立場的退役將領基本佔據要津;他還先後提名陸軍出身的麥克•龐貝執掌中央情報局,任命海軍上將邁克爾•羅傑斯為國家情報總監,而曾經委以重任的總統高級顧問班農曾在海軍任職。

想要在任期內有所作為,內閣成員的高效和志同道合至關重要。特朗普內閣班子的組成也符合這兩個基本條件,圈內外人選的兼顧正是特朗普商人治國邏輯的寫照。而近來由其女婿庫什納領銜的創新辦公室,更是完全由商人轉行而來,旨在「提高聯邦政府的效率」,通過商業模式將美國建成一個「超級全球公司」。

平常心,中國式的應對智慧

只要稍微關注過美國總統競選的人都知道,特朗普是一個「任性不羈,容易被激怒」的人。從他勝選的局面明朗後,大家就開始擔心,中國將如何處理特朗普執政陰影下的中美關係。

其走馬上任後不久,國際社會紛紛試圖塑造這位「政治素人」的內政外交。「英國、日本迅速從押寶‘希拉蕊’的失誤中清醒過來,德法為首的歐盟、以巴西和阿根廷為首的拉美處在觀望階段」,普京與特朗普開始熱情互動、杜特爾特與特朗普親密通話……

戲劇性的是,不論是精明的普京,還是諂媚的安倍晉三,又或者是謹慎如默克爾,一個個都踩著地雷鎩羽而歸。先是俄羅斯成了出氣筒,美國內各種勢力對特朗普當選的不滿,一股腦全撒到了俄羅斯身上。「特普會」被延期,特朗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因為「通俄」被搞下臺,現在飛向敘利亞的 59枚導彈,更是使得美俄面臨軍事衝突。一時間,華盛頓談俄色變;安倍心急火燎飛去華盛頓,想吃一顆美日同盟不倒的定心丸,結果造就了「超長尷尬握手」 的一幕不說,特朗普還是宣佈美國退出TPP;扛著政治正確大旗的默克爾大媽義正言辭數落了特朗普一通,但殊不知,惹怒了特朗普總統,甚至聯手都不跟你握,訪問僅三小時默克爾就一臉陰沉離開了華盛頓。

反觀北京,倒是保持著一貫的冷靜和淡定。對其競選時就宣稱的「中國是貨幣操縱國」或是後來冒出的「要讓中國為貿易順差買單」等言論,基本採取「一笑而過」的態度。對於韓美鐵了心部署「薩德」,中方強烈批評並迅速反制,但矛頭也始終聚焦韓國。

顯然,這都不是事情的全部。當看客還在為表像擔心、憂慮和猜測時,兩國元首已經完成了氣氛友好的通話,他的孫女阿拉貝拉一段背誦唐詩的視頻在中國走紅,在白宮未能向中國發出慣例的農曆新年祝福後,伊萬卡攜女兒出現在了中國大使館的活動上;接著,特朗普宣佈尊重「一個中國」原則,緊接著楊潔篪國務委員悄然順利訪美,沒幾天,國務卿蒂勒森開啟東亞「三國行」,對中方首倡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予以主動承認!這些個看似毫無聯繫的事情其實都成為了首次「習特會」的基石,4月6—7日,兩國領導人在海湖莊園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會晤。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中國智慧的又一次成功。

第一,從目前的「習特會」安排看,中方很好把握了特朗普的個性特徵,知道先和他建立起良好的個人關係。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對華政策仍處在「學習期」和「試探期」,上任兩個多月來,在重大涉華問題上,特總統還處在「輕率表態—補充認知—重新表態—可能再度輕率表態—再次補充認知」的螺旋式迴圈,「在中美經貿、朝鮮、南海、兩岸關係等中美關係重大敏感議題上,特朗普缺乏對歷史背景的基本認知。在補充相關認知後,他可能大幅扭轉先前表態」。同樣,中國對美國這位新總統的知識補課也非常重要,所以先冷靜觀察再私人層面「交朋友」再到建立一個雙方高層都關注、可持續對話的大框架才是明智之舉。

再者,特朗普還處在一個「幹中學」的彷徨階段。對他而言,兩個半月的實戰已經初嘗失敗的滋味,如何一邊當總統一邊更多地從國外牟利以實現美國經濟的振興還處在漫長探索期。因此中國必須對長期的中美關係放平預期,以平常心對待美國政府的每一次挑戰或挑釁。其實以中國今天的體量,凡是外部挑戰,都不是什麼「天塌下來」的挑戰,保持常態也許是應對特朗普行為方式的好辦法。

最後,中國最擅長和商人打交道。特朗普是一個意識形態落後、看重經濟利益的人,也是一個真正尊重強者的人。無論是之前的往來還是這次的坦率交流,中國都在用時間證明自己是務實的、值得合作,有助於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國夥伴,中國發展的成果可以與美國共建共用。至於推進雙方在對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多領域的全球合作也自是一個水到渠成、雙方樂見的過程。總而言之,特朗普對華政策在很長時間內可能都不會完全清晰,保持平常心才是中國現階段最佳的應對策略。

(韓潔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