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為何破舊? 都市更新陷困局

許多遊客到臺灣旅行後大失所望,臺灣的城市怎麼如此破舊?

臺灣城市的市容大致成形於經濟奇跡之1960至1990年代。時值經濟起飛、城鎮居民迅速增加,老式的單層磚瓦屋無法滿足居住需求,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大多是四至五層樓鋼筋混凝土小公寓。50年前的台灣五層以上建築被視為豪華大樓,當局曾限建五樓以上房屋以抑止房地產投機。興建小公寓較為安全,而且小公寓興建期短、資金回收快,能迅速填飽渴求新樓的市場,小寓就這樣塞滿大小城市。

那時人心質樸,住房重實用,公寓外牆一般不貼瓷磚,只簡單刷漆,甚至保留醜陋的混凝土原色;再加上偷盜猖獗,家家裝鐵窗,頂樓貪便宜加蓋鐵皮屋,臺灣城市成為一片低矮黯淡、雜亂無章的灰色水泥叢林。

今日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房價與人民收人所得的比率)全球第一,但市容的醜陋雜亂讓全世界買房最辛苦的市民沒脾氣。

悠悠五十載,經濟奇跡成為明日黃花,奇跡年代定型的水泥叢林卻仍無法全面改建。臺灣房價太高,城市公寓淪為炒房客的投資玩物,新建成的公寓人夜一片漆黑,查無人蹤。尤有甚者,房齡數十年的中古公寓也被炒到荒謬價位。以馬英九在臺北市文山區的私宅為例:七層老公寓房齡30餘年,內無電梯,外觀陳舊,位在靠山邊郊,上不了檔次,但一戶53坪(174.9平方米)單元的價格卻高達新臺幣1800萬,等於一般臺灣勞工的一生工資所得。

50年前的青壯年人人背房貸,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開發商以四層小公寓一舉更新都市面貌;今日的青壯年連破舊漏水

的中古屋都買不起,大多將就蝸居在從小長大的老公寓中,人們不買房不換房,老舊市容停滯不前。依2015年統計,全台住宅房齡超過30年以上者達到44.2%,平均房齡為28.29年。「首善之區」臺北市更有57.9%的住宅屋齡超過30年,城市老化觸目驚心。

要推動城市更新,最簡單的方法是繞開房價過高的僵局。當局推出夢幻般的「都市更新」(簡稱「都更」)方案,老房屋若申請都更,可以免費將老屋換成新宅,成本由房地產開發商自行吸收,住戶與政府都不用出錢,就能將破舊小公寓變成嶄新的高樓華廈,真是天上掉餡餅。但立意良好的都更迅速偏離更新城市的原意,成為金錢遊戲的炒房推手。

都市更新:多數暴力的迷思

都更制度的奧妙,在於「容積獎勵」。

建築容積率指樓房各層總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率。當局對市區各地段建築的容積率都有嚴格限制,以免城市建築過高過密。城市寸土寸金,開發商對容積率當然是寸寸計較。當局直搔開發商癢處,對都更地區提出非常慷慨的「容積獎勵」,最高達到1.5倍。臺灣土地以坪(3.3平方米)計算,建築用地1000坪的一排四樓老公寓,容積率560%,法定容積是5600坪。當局給予50%容積獎勵,就能增加2800坪。加上「公設面積」(陽臺、樓梯、機房等)和「容積移轉」等技術操作,開發商可以蓋出總銷售面積上萬坪的華廈。即使按對住戶最有利的「一坪換一坪」方案,交出5600坪給原住戶,開發商仍可以現得4000餘坪華廈單元。以每坪新臺幣70萬元計,就是30億商機。

參加都更不需斥資買地,就能得到數十億商機,開發商自然趨之若鶩。而原住戶拆遷的損失,諸如改建期間原住戶租房租金、商店歇業補貼以及拆遷裝修等補償,就是九牛一毛了,開發商的大方條件總是超過住戶的期待。政府更可以予取予求。臺北市第一個都更案「清白新村都更」提供超過40%的容積獎勵,將老眷村改造成14層頂級豪華住宅大樓「榮耀世紀」。為示感激,開發商應市府要求,免費贈送一個市值3億的社區活動中心。

開發商不是慈善家。都更開發商著眼於華廈豪宅銷售商機,一心在房市有前景的大城市獵地炒房,所以都更案集中在俗稱「雙北」的臺北市與新北市,開發商對前景不佳的縣市是不屑一顧的。2005年至2014年十年之間,全台共有279件都更重建案,170件在臺北市,67件在新北市,「雙北」之外縣市合計只有42件。即使在「雙北」,開發商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俗稱「蛋黃區」的市中心精華地段。臺北市都更申請案集中在大安、中山、中正、信義與松山等5個「蛋黃區」,拆掉老公寓改建豪宅,每件都是百億大生意。而真正急待更新的萬華與大同兩個最老城區,申請案卻敬陪末座。

都更的「多數決」制度,進一步使都更淪為開發商挺進「蛋黃區」的獵地打手。都更地區大多是整個街區,住戶眾多,但是拆房改建的決議不需要全體1主戶同意。在官方認定需要都更的老舊城區,只要有3/5以上的地主屋主同意,而同意的地主屋主又擁有2/3以上的土地與建築面積,就可以向當局報核,委託建商進行都更。即使官方並未認定需要更新,但若有人數超過2/3、擁地超過3/4的地主屋主同意,也可以直接申請都更。不同意的地主屋主必須服從多數鄰居的意見,不願拆遷也得拆遷。

雖然法律規定都更由住戶發動,但開發商錢多勢大,經常主動出擊,在看中的老街區逐戶拜訪開條件,遊說參加都更。開發商手筆大,不但老公寓免費換新豪宅,還附帶數百萬各種現金補償,非常誘人,但總有那幾家眷戀老屋不肯拆房的頑固派。這時都更案就成為多數暴力,昔日對門鄰居反目成仇,不同意拆遷的住戶被視為擋人財路,天天挨駡,多數暴力的心理施壓常能壓倒反對之聲。更有甚者,開發商有時索性直接收購都更區的土地公寓,派員工充任人頭屋主,湊足發動都更申請的2/3土地建築與3/5地主屋主,強制推動都更。

2008年,一批位於臺北第一「蛋黃區」仁愛路的都更戶控告臺北市政府。這批住戶的住家房齡不到20年,老房無罪,「蛋黃區」地段其罪,被貪婪的開發商發動鄰居「多數決」,慘遭「被都更」。因為屋齡實在太新,強迫列人都市更新實在說不過去,控告市府的被都更戶罕見地打破「多數決」法律,保住房屋。但若被都更的樓房超過30年屋齡,打官司幾乎是必輸無疑。

對住慣老式公寓的住戶而言,都更可能是一場大災難。開發商的目標不是建普通百姓居住的平價公寓,而是建單位價值高的豪宅。豪宅有高昂稅賦,臺北市一處40年老公寓在都更後成為豪宅,原本一年不至2800元的房屋稅暴增到5.2萬元。豪宅還有物業費,每年又是10萬元,過高的居住成本常迫使都更戶搬家。

都更的程式異常緩慢,成為它不受歡迎的主因。都更談判沒有統一的條件規定’從建築設計、現金補貼到新大樓單元、戶型、停車位的選擇,都要逐一談判,整合非常艱難,精明的都更戶常會拖到最後一刻,逼迫開發商開出最優厚的暗盤條件,才會簽同意書。即使都更戶能爽快同意都更,開發商也難以信賴。開發商是建房專家,打官司有律師團,虛報建築成本有建築師會計師,不僅都更戶常被矇騙,連政府也常遭戲耍。曾任臺北市副市長的張金鶚回憶道,一處由「臺北市自來水處」交給開發商進行的都更案,差點損失40億。

然而,開發商主導都更是必要之惡,住戶雖然可以不找開發商「自力更新」,但外行改建成本更大,成功案例非常稀少,大多數的都更仍然得靠開發商。都更戶與開發商各有心計,爾虞我詐,拖延十餘年的都更案例時有所聞。

「釘子戶」該不該拆?

都更雖然曠日廢時,但一旦談成就是震動金融圈的超大「金蛋」,2017年5月開工的正義國宅都更案是都更金蛋典型。正義國宅位於臺北市忠孝東路黃金地帶,住戶只有175戶,都更談判卻長達20餘年,黑白兩道短兵相接,前後三個開發商投入130億元,反對都更的住戶代表被當街槍殺,開發商董事長被起訴。開發商從不言棄,因為這塊地是臺北市「蛋黃區」極品,預計改建成地上31層地下7層住商大樓。高達400億商機引起銀行搶貸,最終由17家銀行聯合貸款120.5億,但各家銀行的爭相認貸使總金額超出一倍,必須協商削減。

銀行爭先恐後送錢給一個拖20年的都更案,說明都更的巨大魅力。然而,都更若出現「釘子戶」,足以拖垮全案。「釘子戶」該不該強拆的爭議,常成為新聞焦點。

臺灣法律規定准許強拆都更「釘子戶」,實際執行常激起激烈抗爭,最有名的抗爭「釘子戶」是文林苑王家。文林苑都更案自2006年發起,有七成居民同意,程式齊全,但拆遷時王家猛烈抗爭,社運團體全力支持,轟動一時。開發商申請「臺北市政府」出面代拆舊房,王家則在原地搭建臨時組合屋繼續抗爭,阻止開發商施工。長達兩年的抗爭後,王家以無法抵擋開發商壓力為由,自動拆除組合屋。而開發商則憤怒登報,指出王家實際上取得多達5戶豪宅與巨額拆遷補償,市值上億。

文林苑強拆事件重創了時任臺北市長的郝龍斌。都更是郝龍斌的重要政策,他大力簡化行政程式,擴大容積獎勵,希望激起都更熱潮,但文林苑強拆事件使郝龍斌灰頭土臉,強拆王家雖然合法,輿論卻只見到當局出動上千員警掩護強拆的蠻橫,社運團體全力批判,使文林苑強拆上升為人權事件,官司一路打到大法官解釋「憲法」的最高層級。

經此一役,「臺北市政府」的經辦官員不敢再碰都更申請案。2016年10月,一名「市議員」發現待審都更申請案中有94件已由100%地主屋主全體同意,全無爭議,但經辦官員卻仍全部擱置,無人有勇氣負責批准。

2014年,社運領袖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柯文哲競選時曾書面宣示「終結強拆迫遷」,執政後反而力推強拆。2015年明,汀州路都更案羅姓「釘子戶」被開發商強拆,柯文哲反而為開發商說話;2016年7月,柯文哲市府出動員警掩護強拆忠孝東路永春社區都更案的著名「釘子戶」王家,形同文林苑事件翻版;2017年3月,長安西路都更案開發商不耐漫長談判,突擊拆毀張姓「釘子戶」房屋,市府則在三周後強制拆除全屋。

昔日以文林苑強拆為由痛斥郝龍斌市府的社運鬥士,執政後反而將強拆推上更高峰,足見都更利益之魔力。2016年3月,柯文哲更上層樓,規定由開發商主導的「民辦都更」若滯礙難行,可以申請改為「公辦都更」,由市府以公權力推動,震撼一時。「公辦都更」雖然早有法律規定,卻是無人敢碰的潘朵拉之盒,一旦打開,勢將大幅增加官民對立與強拆事件。但柯文哲不理睬輿論批評,又在同月廢除郝市府時代對都更不同意戶需在10%以下或5戶以下才能強拆的限制。當局強硬指出此項限制是「文林苑恐慌症」,不應保留。

曾猛烈批判強拆的綠營,也在執政後改變態度。長期主導綠營房市政策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公開嘲笑文林苑事件,他指出王家得到上億財富,文林苑抗爭無疑是「史上最惡搞的一場社會運動」。「真可憐。我是說那些去王家辦燭光晚會,為正義哭得死去活來的文藝青年。」

2016年12月,民進黨當局研究讓手握資金又能服從政策的公股銀行主導都更,2017年5月又宣示成立都更中心,以公權力強勢推動公辦都更,並協助開發商打通民辦都更的釘子障礙。新一波的獵地與強拆似乎一觸即發。

淪為豪宅遊戲的都更

都更的癥結在動機。理想的都更應是重建或翻修供大眾居住的平價公寓,但開發商的目的卻是獵地建豪宅。如文林苑每坪現價90萬,爭議20年的正義國宅都估計更高達180萬天價:只有如此暴利,才能打平遷延十餘年的都更成本。而都更戶也預期老屋將成為豪宅,常有奇貨可居之心,對開發商喊價經常破億。到最後,都更成為「蛋黃區」的豪宅遊戲,全台超過40%急待更新的老舊住宅反而被都更政策摒棄。

當局力推的公辦都更註定是春夢一場,因為豪宅遊戲的發動機是房價,而馬英九已將房地產市場打人冰河期,房價緩慢下跌,開發商對都更的興致也隨之冷淡。在柯文哲宣示力推公辦都更的兩個月後,台北市公辦都更的指標一一南機場都更案破局,說明都更的成功關鍵在房市,而不是當局以公權力推動的強桿決心。全臺灣在2014年核定的都更案只有38件、2015年為45件、2016年只剩13件。

要有效更新城市,只有改變免費改建的觀念,才能避免都更淪為豪宅遊戲。在郝龍斌主政時主導打房與都更的「副市長」張金鶚指出:「都更不是把舊房子推倒鏟平,再蓋一間更大更新更高的房子。」要成功更新城市,只有回到「大家一起努力改善居住環境」的初始理念,為老屋加裝電梯、拉皮(整建外觀)、抓漏(改善漏水)、更換老舊電線、改善防火設備、綠化環境與整建人行道等維護措施,當局只要酌予「整建維護補助」,就能迅速改善居住環境。

然而,「整建維護」只是城市更新的皮毛,推動城市更新的真正動力是房價。只要房價回到合理水準,新房再次成為老百姓能負擔的商品,開發商自然會大舉建設平價新公寓。在經濟開始起飛的1961年,臺灣也面臨城市更新問題,當時的「臺北市政府」興建光武新村與聯合新村等兩處四樓公寓社區,向大眾展示以樓房推動土地高強度運用的新法,四樓公寓就星火燎原般更新了原本單層獨戶的老式住房。當局根本不需要複雜的都更方案,起飛的經濟大環境與價格合理的房市自然會推動城市更新。

然而,壓低房價是理想主義者的夢幻,房地產市場是臺灣經濟的「火車頭」產業,當局絕無可能為了社會公義而壓低房價。淪為豪宅金錢遊戲的都更無法變動,臺式都更的成果,最終只是在老舊矮小的水泥叢林中突兀樹起少數高檔豪宅而已。

(霍安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