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聯姻澳門:智慧城市的國際化樣板? 誇克

澳門不是阿里賭博地,而是一個樣板,也是阿里國際化一個跳板。

阿里雲獲得一個截至目前可能最完整、豐富的智慧城市試驗場。借助它,有望樹立一個樣板工程,為自身乃至阿里集團跳向更大舞臺創造先機。

今天,阿里集團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後者將應用阿里雲計算與AI等技術,在交通、旅遊、醫療服務、城市綜合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構建城市治理AI中樞,發展成為「以數位引領科技,智慧服務民生」的智慧城市。

顯然,主要是阿里雲的菜。你可能會說,最近一年它簽約都簽到審美疲勞了。澳門一個小城市,本地居民就那麼幾十萬,比不上內地一個四級城市,怎麼就算樣板工程呢?

從以下三個維度看它,可能會有不同感受:一、戰略合作的深度;

二、雙方合作的訴求;

二、放在國際化背景中,它對阿里集團整體生態輸出,具有樣本價值。

逐一來說。先說合作案內容:項目將歷時4年,預計2018年中初見成效。第一階段預計從2017年至2019年期間展開,主要完成雲計算中心建設,並逐步開展促進旅遊、交通管理、醫療服務、電子政務等智慧應用專案;第二階段預計從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除繼續完善基建外,雙方將在環保、海關通關、經濟預測等方面展開合作。而兩大階段涉及的具體工程,包括澳門雲計算中心、新型智慧旅遊城市、智慧交通網絡、雲計算與AI人才培養等。

澳門確實小,但合作案如此豐富、複雜,不遜內地諸多智慧城市項目。

迄今為止阿里雲內地智慧城市專案,除了杭州合作頗深,其他城市沒一個比澳門合作更豐富。

這意味著什麼?涉及到第二個維度了。那就是雙方訴求、條件決定的合作局面。它至少說明雙方有深度信任:既出於澳門智慧城市及特區未來發展訴求,又出於阿里云云計算與AI領域的優勢,當然更有阿里集團整體力量。

這裏涉及到太多話題。澳門面積小,但畢竟是特區,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宗教、城市治理、地理區位、產業結構等都很複雜,國際化程度也高。它的人口只有60萬,但博彩、旅遊業發達,年人口流量高達3000萬,堪稱一個全球化的鏈結節點:人流是表層,物流、資訊流、資金流隱含其中。如此狹小的城市,資料非常龐大,生態體系非常穩定。

如此,它對智慧城市的整體規劃,以及對於雲計算服務與AI技術平臺的選擇,一定會比較審慎:

一、首先,作為一個外向型城市,必須面向國際市場。這意味著,過於區域化的平臺、不具備基礎設施能力只有一些模組的中小企業,不可能承擔起整體功能。它需要足可信任的國際化巨頭。

二、智慧城市涉及到一個城市大資料隱私、安全,它對平臺的安全解決方案、技術能力,一定會非常審慎地選擇。

三、它需要具有生態思維、能定義未來多年願景的雲計算服務商。

如果沿循傳統資訊化路徑,找幾個系統集成商,招標,不可能化解挑戰。大資料時代,傳統巨頭很難適應挑戰,效率低,未來沉澱成本很高。

而且,一個智慧城市,是有機生態。若沒有從雲到端的支撐體系,在生產生活、社會民生、自然環境方面有強大觸達,只是零零碎碎系統集成,會呈現孤島局面。

有個細節必須要提。過去一年,澳門特區政府探討智慧城市時,對未來人才培養表達過憂慮,尤其是面對應用的人才。你能看到,這次合作有人才培養內容。這是著眼一個城市未來生態的體現。

四、超越智慧城市的全球化訴求。對澳門來說,智慧城市不只是資訊化,而是城市治理、產業結構升級乃至全球化願景。它要求參與者必須具有撬動整個經濟發展的能量。

兩年前,特區政府開始智慧城市規劃,開過多次大型會議,探討具體路徑。2016年推出《五年發展規劃》。具體內容不但涵括上述與阿里雲合作範圍,還涉及生產生活、應用層面。而且,規劃已被澳門納入泛珠江經濟圈與全球化背景,足見重視程度。

想拿下這樣一個幾乎覆蓋整體服務的專案,不容易。市場本來也有諸多選項。除了亞馬遜、微軟、谷歌、IBM等美國巨頭,還有本地百度、騰訊及中小雲計算服務商們;電信運營商們;傳統陣營發展起來的IT與ICT巨頭們。

若結合上述四方面,可選項並不多。

本地企業當然有層明顯優勢。澳門是中國一部分,部分政策、文化、語言相同,加上區位及與內地經貿往來,海外巨頭的心理接近度肯定弱。

澳門需要生態解決方案,不但能實現智慧城市,還要有撮合力,觸達各種產業與服務。這會涮掉更多。而且,由於涉及安全,平臺必須經過大規模、大範圍驗證過,服務足可信任。

發佈會上,澳門特區政府辦公室主任柯嵐說,主要考慮到阿里雲是中國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國際領先,服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阿里雲是亞太認證合規最完備的雲計算平臺。

諸多巨頭局部都有競爭力,技術、硬體、ICT、應用等,有的非常強悍。但整個平臺的鏈結、撮合、觸達服務能力上,它們要遜于阿里集團與阿里雲。18年來的技術、方案,經過無數驗證、認證,運維穩定與安全性足可信賴。這是那些系統集成商無法匹敵的。而且阿里是一種「雲+端」服務體系,一個「雙十一」,釋放出的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撮合力、服務觸達力,就震撼全球。澳門特區不可能感受不到。

而且,要看到,澳門雖以博彩、旅遊、娛樂業為主,也在調整結構,甚至強調了中小創新企業價值。後者可是阿里拿手處,足以影響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與創新土壤。「五新」裏就有適應澳門的完整要素。而阿里早不是純電商,它還能撬動製造、娛樂、OTA、O2O以及金融服務業。

再體會一下柯嵐的話。她說,智慧城市是個系統化、全局化工程,是特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戰略性舉措,在認真參考其他先進地區經驗,經過充分研究和討論,決定與阿里展開合作。

當阿里雲作為完成基建後,我相信,阿里集團後續商業化服務會快速滲透。

這裏補一細節,發佈會照片中,阿里一方,除了馬雲、胡曉明,還有井賢棟。可見是體系輸出。上次馬來eWTP園區專案,除了菜鳥代表,同樣有阿里雲與螞蟻金服人馬。

如此,這裏就涉及到阿里集團國際化訴求了。澳門合作案,單從財務面看,訂單未必大。但樣本價值更重。內地其他城市,很難給阿里雲這樣的試驗場。內地有太多博弈,地盤意識、意識形態思維也導致大資料開放進程不那麼快。比如交通是個資料富足領域,也是管道,過去兩年,阿里雲一直在呼籲開放,有一定成效,但總體還不樂觀。

如此,澳門合作案試驗場價值就凸顯了。碰到這類機會,即使做不到騰訊1元中標,放棄眼前利益也要拿下。阿里雲須整合、協調集團生態資源落地服務。如此,澳門智慧城市案例,就具有樣本價值,會成為集團國際化的一個跳板。

互聯網「下半場」,國際化是很重要一面。首要輸出的,就是雲計算、AI等基礎設施。這部分沒意識形態,中性,更易獲得海外信任。而具體的服務觸達,則要借助當地人才與線下生態。

上面說了,澳門合作案有人才培養計畫。沒這個環節,很難觸達服務。澳門有區域特殊性,線下服務還是要真正熟悉它的人才做才好。

過去三年,阿里雲已建立起亞洲最大的計算資源平臺,為城市大腦走向世界提供了基礎設施。此外,它還建立了全球化的人才儲備,在港澳、新馬、迪拜、德、法、英、美、日等地擁有技術和市場團隊。

澳門合作案,再說一遍,有望成為阿里雲除杭州外最豐富的智慧城市樣本。未來4年的經驗沉澱,也有望成為至阿里集團整體服務輸出的跳板。

還要看到更大的視窗價值。長期以來,除了傳統定位,澳門一直扮演著中國與葡語國家溝通的橋樑。後者覆蓋了歐洲、非洲、南美、東南亞部分國家一旦樣本價值確立,澳門將能發揮更大的管道作用,整個城市都會是一個立體行銷平臺。

另外,說幾句多餘的話。但願不要覺得突兀:我們常痛恨被殖民的歷史,有太深的悲情。但得說,當代中國崛起,特區視窗價值確實發揮了作用。香港如此,澳門雖小,也是如此。拿下這個項目,阿里雲雖憑實力,同樣應感到慶倖才好。不是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如此豐富的土壤。包括它在內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為中國固然創造了聲名,更應該反哺這塊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