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選舉結果顯示穩中有變

【本報訊】澳門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與創智發展研究協會昨日舉辦「澳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觀察與思考」座談會,有學者認為社會普遍以「穩中有變」來形容今屆選舉結果,選舉結果同時反映年輕人關注監督政府施政。

出席座談會的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認為,第6屆立法會選舉不論選民登記、投票或廢票等數據,均反映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對政治參與度熱情增加,對政治關注、監督政府施政及立法會議政的關注度提升,公民意識亦較過往2屆增加。林廣志認為,今屆選舉結果基本符合社會預期,服務基層的鄉團組別繼續獲得選民支持,亦有中產及年青人躋身議會參政,新老交替的趨勢明顯,相信對保持立法會監督的穩定有幫助。

科大法學院執行副院長方泉表示,今屆參選的鄉團組的支持率為24.44%,較上屆的29.12%下降,反映鐵票效應調整,選民對民生及監督政府施政關注度增加。社會普遍以「穩中有變」來形容今屆選舉結果。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民眾需求等,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直接選舉的選舉文化當中,仍處於「鐵票時代」,「鐵票時代的意思是,它的基本板塊是比較固定的,選民投票時考慮政綱內容、電視辯論表現、現任議員的工作表現,弱於情感紐帶,感情分較多。辯論的表現不好,但在得票上看不到相應的聯繫。」

方泉稱,今屆選舉結果雖然是「穩中有變」,但也反映出選民有「穩中求變」的意願,即使是在傳統板塊,亦可以看出改變。其中「同心」、「群力」2個傳統陣營組別,其得票率從上屆的18.97%上升至今屆的22.32%,所競爭的票數超過10,000票,這個情況反映基層民生需求十分強烈,依賴性較強。反觀鄉親派亦出現調整,「澳粵」與「民眾」、「民聯」上屆的得票率為29.12%,今屆則下降至24.44%,認為選民相對會有一個理性的選擇變化。

今屆選舉結果亦反映年青一代的訴求,方泉舉例指,雖然選舉競選宣傳期僅有短短2週,但首次參選的「傳新力量」仍能獲得7,000票,表現良好,亦反映出年青一代對於參與政治及社會事務的熱情。至於連續三屆參選終於「入局」的「公民監察」候選人林玉鳳,方泉認為,這代表選民期盼有代表專業人士的人進入立法會,利用現代、專業手段及途徑,有效地改善民生,亦期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專業人士有機會進入議會。方泉認為,在未來公共意識及選舉文化的發展上,社會應以更理性的觀察,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負責任的態度去實行自己的權利。另外,雖然立法會本身的提案權受到《基本法》「行政主導」原則限制,但過去所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議題,都圍繞在立法會提案是否通過,而展開討論,社會不應輕視立法會的功能。

澳大法學院教授駱偉建稱,從各個候選組別的得票來看,可以劃分成三大板塊,當中非建制派取得新增選民票數約9,000多票,傳統陣營及中間派分別新增了10,000票左右,這種情況反映社會對於政治、公共議題的看法並非一面倒。今屆選舉的首投族可以分為3類,包括對政治訴求感興趣、對民生訴求感興趣,以及較為中間、冀能以建設性的方式監督政府。駱偉建認為本澳政治力量的分佈基本維持,大格局沒改變,非建制取得45,000多票,佔總體投票選民的4分之1,建制派仍佔4分之3。從非建制派的小板塊來看,具有一定突破,例如溫和及相對激進的非建制派中,後者在今屆選舉中獲取1個議席,反映政治生態發生了一定變化。他認為,社會應關注這個板塊的議員將來在議會上的表現,「就像有人講,他作為議員與參選者,在角色上應如何區別?街頭的與建制制度內應如何表現?」應思考這會對未來希望參政議政的年青人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