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晚年幸福靠政府和制度來保障 陳觀生

「原居安老」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安老政策的一個核心理念。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加大在安老服務的承擔,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各種照顧長者及支援服務,在「原居安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當前澳門特區的「原居安老」仍然存在安老院舍不足、居民反對社區安老院舍,以及社團績效有待提升等問題。在完善「原居安老」政策方面,未來特區政府需要不斷探索。老人今天生活幸福,對明天才會有安全感。老人的晚年幸福,一方面靠政府、靠制度來保障,而不是將老人推給他們的子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動力不能單方面來自政府,而是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全社會都瞭解到長者在生活過程中的精神和物質需要,對長者有所關懷的前提下才能做得成功。

「原居安老」需要檢討完善

原居安老是一種社會照顧模式,其要旨在於讓長者在獲得社區照顧服務的情況下,留在居所生活,減低或延遲遷進安老院終老的機會。當獨居、年邁或身體孱弱的長者確實需要遷進安老院時,安老服務社工、家人或護老者便要為長者安排搬遷事宜,以提高其生活質素,保障其福祉。如長者已搬進安老院養老,社工、家人或護老者亦要提供所需服務,協助長者留在該院舍生活,減低遷移至另一所安老院的機會。

在澳門人口日趨老齡化的現實環境中,全社會都必須關注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更希望全社會都能以同等心去關愛澳門的老人。根據統計局的預計,到2036年,澳門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比例會達到20%,也就是,每5個人當中就有1位長者。如此數量的增長讓社會各界對本澳的安老服務堪憂,儘管政府一直提倡「原居安老」的理念,但想要真正做到,還是難上加難。

首先,社區配套仍不足。現時入住護理安老院舍的長者,以乏人照顧的體弱、生活不能自理的長者居多,但不少長者亦十分抗拒入院舍,擔心從此「與世隔絕」,被家人和社會遺忘。政府的「家庭照顧,原居安老」政策似乎更符合長者養老口味,較之院舍管理規條,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與親友親近,互有照應,確有助長者身心健康、延緩衰老。祇是「家庭照顧,原居安老」政策說時容易,落實甚難,既需要政府、社團和大衆參與,也需有完善的社區支援配套和家居安全硬體配套支援。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變化,本澳家庭結構和功能亦在改變,居住擠迫、子女離巢等問題不斷催生越來越多的獨居長者。不少長者生活在社區,但親友及社會支援網絡相當缺乏,逐漸成為隱蔽長者;他們在社區內獨自生活的危機令人擔憂。近年政府積極資助社團開展社區支援服務、獨居長者及隱蔽長者關顧服務,但社團面對人資緊張、入行者少困擾,局限了相關服務。

其次,本澳安老服務最主要涉及看護人員、醫科人員的問題,這方面的短缺是難以一時間解決的,再加上房屋等資源的緊缺,想要大規模的落成安老院舍更是難上加難。而從需求層面來看,就需要考量現時的安老院舍是否處於一個合理的狀態?當下澳門大部分長者選擇原居安老或是社區照顧、家庭照顧,安老院舍的需求是否合理是有待評估的。同時也需要區分長者院舍和長者住屋,長者院舍要配套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譬如說照護人員、醫護人員等,這方面的投入配置是要比長者住屋多很多的。

要改變安老服務的現狀很難,特別是解決安老院舍不足的問題。從宏觀來看,當下的澳門連青年人的居住都無法充足供給,無論是經屋還是社屋都不充足,更何況老人的宿位和住所。想要找到合適的地點去辦安老院,無論是政府資助協辦亦或者是私營機構自己承辦,都很困難。

有長者服務機構表示,「現在澳門的安老服務,自從回歸以後在不斷完善,直到目前為止,安老服務的發展一直都是朝著一個正向的方向發展的,對比臨近的地區來說其實是比較好的。」雖然有時長者使用過程中或是服務機構去協助長者使用服務的過程中是會遇到一些障礙的,例如有些服務的名額不充足,或是在一些院舍服務、醫療服務中長者的輪候時間較長等,這些是必須有待完善的。業界人士認為,政府作主導的方式,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裡可能都還是需要的。始終在政府的支持下,資源充裕。如果沒有政府做主導、完全是靠民間團體或者是私營安老服務,大家難免心存憂慮。現在的澳門政府很有心去協助長者安享晚年,老人家大部分也是很滿意政府,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長者居住的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但他們也認同一些福利和政策有待加強和完善,例如醫療轉介的銜接方式等方面,可以讓長者更加方便地使用這些政策和福利。

安老院舍市場化的可行性

本澳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新近數據顯示,六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近一成。二十年後,每五名居民中便有一人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安老問題不僅關係居民福祉,也影響醫療、社福服務的開支。

無可否認,儘管當下的安老服務並不完善,但是由政府主導的安老服務體系較為全面,先有社會工作局系統的長者服務處,成為負責澳門養老服務的主要職能部門。對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而開展的活動方案及服務計劃進行評估,向老年人及其所在家庭提供必要的援助,向提供養老服務的民間機構提供技術及財政輔助,並監察民間機構的運作情況與服務質量。

政府一直都在積極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對本澳社會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早在2012年底,特區政府就成立了由13個政府部門組成的「澳門養老保障機制跨部門研究小組」,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研究小組提出了系統性的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政策框架,以及2016年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雖然還處於公眾諮詢狀態,但足以看出政府對安老問題的關切。

老齡化早為社會人士和團體關注,也提出不同應對方案。但現時本地安老資源、安老服務、安老支援發展緩慢,遠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長者晚年生活除了涉及個人準備、子女照顧,也很視乎社區提供的配套和服務。政府提出的原居安老,從長者日常生活環境出發,體現倫常,獲得社會認同,但原居安老所需配套必須跟上。

除了社會長期談及院舍床位不足、輪候時間長、護理人資不足等問題外,更多情況較佳可以原居安老的一群,也需要相應服務支援。近年內地多個大城市在安老政策上有更多新思維,如因應社區老人需要,提供送餐、搭食、護理清潔、上門照顧等一條龍服務;又與私人餐飲業合作,方便長者憑券就近用餐。要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和社會問題,政府有必要及早制訂規劃,在未來落實推動,認真聆聽長者心聲,為原區安老長者提供更多系統性服務,讓每名長者都能有尊嚴地生活。

安老服務的不足需要長期的發展規劃,面對當下安老院舍輪候長久、宿位不足的情況下,不少人建議多多開辦私營安老院舍,讓安老院舍市場化,用以解決現下安老院舍不足的問題。毗鄰澳門的香港、內地,私營安老院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也為社會解決了不少長者安頓的問題。有建議本澳可以參考香港的現金券方式,提出了「安老券」的概念,直接將資源放到直接需求者的手裡去選擇。政府應該給消費者自由選擇,比如說給所有六十五歲(及以上)的長者都發有類似「安老劵」。那老人們就自己在市場上找不同的資訊,對各個安老院進行瞭解和選擇。「安老券」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既方便了消費者,對政府來說也節省了資源,因為並不是每個長住都需要去入住安老院,不會像現在一樣,大部分錢都是政府去支付的。

不過,本澳社會服務人士表示,對院舍不足的情況有時是坊間市民的心態問題,部份長者一心只求安老院舍服務,對於其他社區支援服務不瞭解而不願意接受服務。在接觸的長者裡面,緊急入住院舍的長者不多,由於社區也有不少社團及服務機構提供了不少上門探訪、家居護理等服務,長者更願意留在家裡。至於香港有政府向私營院舍買位的情況,對於澳門來說,面對政府大力投放資源擴大宿位供應回應社會訴求,而且多年來又提倡原居安老政策,推行安老院舍市場化只會影響整體安老的規劃,相反繼續保留津助有需要長者入住私營院舍,直至資助院舍能夠為他們提供宿位為止的做法,對長者更為有利。

因此,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市場本身的自由發展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根據現在的澳門來講,安老服務在市場自由發展的空間上並沒有大,尤其是澳門現下地少人多的情況,要發展私營市場,首先就要解決硬體條件,而澳門在這方面的規限導致服務的發展受到阻礙。例如曾經有私營院舍想開設在民居或是一些私人樓宇裡,但是遭到居民較大的反對。但由政府主導的安老服務,相對來說各種受阻的力度其實是會小很多的,而且在土地分配的問題上會更容易掌握資源上的分配。

長者都曾為社會作出貢獻,社會應該照顧好他們的晩年生活,面對本澳人口老齡化,如何解決老人長期照護問題已是刻不容緩,如何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讓長者也能安享晩年同樣値得探討。無論未來的安老服務是否走向市場化,令長者得到妥善安置才是唯一目標。

不應將老人推給他們的子女

本澳既然面對人口老化,長者高齡化趨勢,但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欠缺長遠規劃,政府如何構建長遠而全面的養老保障體系?自從澳門經濟飛速發展以來,澳門的安老政策進入新時期,政府主導的服務體系填補了服務的空白,儘管如此,當下的安來政策仍然停留於解決問題而並沒有長遠眼界。

有外國學者最新的硏究成果,顯示本澳長者的幸福感低落,和其他國家有明顯的分別:在外國,年輕人和老人的幸福感較高、中年幸福感較低。澳門則直線下跌,反映長者幸福感不但沒有提升,反而繼續下跌。這個調查結果不完全針對老齡化趨勢,還有就是澳門長者大部分學歷及收入水準較低,以其自身條件是較難保障他們的晩年生活,長者的幸福感低落也反映澳門長者福利措施不太足夠。

特區政府提出的「家庭照顧、原區安老」政策雖簡短,卻任重道遠。家居安老模式以家庭服務保障為基礎,以社區照顧為依託,實際上是在社區建立一個支援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別於傳統的各自家庭養老、由個別家庭全然承擔的模式,而是結合政府、社區和家人共同互動的模式。以社會現實狀況而言,讓有需要的長者享用原區安老服務,無疑較為可行和切合實際。澳門作為東方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類孝悌的觀念較重,家庭關係較為密切,由親人照顧老人家,無論對長者的精神或生理照顧上都是較為優越的方法。

要實踐理想的家居安老服務,需要多方面配合,而且不但是社工局的工作,還牽涉房屋局、衛生局等,故是一個跨部門的工作,例如:當局在設計公共房屋、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等政策時,理應貫徹家居安老的理念,先是用政策凝聚家庭、鞏固孝親護長,而不是變相「鼓勵」不與父母同住,把長者排除出外,從而讓老人家能在親人的照顧下老有所依。

增加再多的安老院名額,以目前本澳老齡化的速度無疑是杯水車薪。而且,正如行政長官不斷強調,老人不是社會的「問題」,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在這個人生必經階段,我們給予長者的不能只在於生理上的衣、食、住、行的物質供給,更重要的是人文關懷和精神支持。把老人家送進院舍,將照顧責任丟給社會旣不合理也不合情,在這個原則下政府須要持續推廣家庭倫理的優良傳統,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對長者給予更大的包容、體諒和尊重之外,還需要實際的政策措施和社區支援,以鼓勵家庭融和、支持家居養老。

但是,在社會發展越來越物質化的當下,年輕一輩照顧長者確實存在難度,例如很多年輕人從事博彩業,博彩業是二十四小時輪更工作的行業,工作和休息時間不固定,和家人相聚的時間減少,要照顧老人家就更加沒有時間。因此,儘管政府提倡凝聚家庭做到父慈子孝,現實歸現實,在幫助有需要的家庭為長者家居養老的過程中,政府支援不能缺少。

而最起碼的支援措施,包括:一是把推進「家居安老服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持續增長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制訂工作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二是在回應長者住屋方面,優先考慮把政府房屋分配給需要照顧老人的家庭,還需顧及老人的活動。本澳目前有十家日間長者中心,廿三家耆康中心為老人家提供服務,全部是公營或由政府資助,政府有條件贈加資源,進一步改善老人中心的硬體設施,拓展服務功能,豐富服務專案,更好地服務居家長者;三是加強社工服務:社工對家庭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故此社工局要培訓更多人員;除了在自身部門培訓人員,還可考慮依靠提供大部分老人服務的社團,培訓這些非牟利社團的人員來支援有需要的長者和家庭。

本澳安老服務政策的目標,應該是建立更完善的養老金制度,政府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老人的生活有充分保障。

這方面澳門有不少的學習榜樣,如紐西蘭。紐西蘭的社會調查顯示,75歲以上的老人是幸福感最強的群體。紐西蘭政府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老人的生活有充分保障。在紐西蘭,從未聽說過賣身救父的壯舉,也沒有孝子十年如一日,侍候病床上的老人的佳話。老人心裡沒有連累晚輩的負疚感,幸福感才會更踏實,真正實現老有所樂。紐西蘭的老人很少有和子女一起居住的。在他們看來,他們有他們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太多的人住在一起必然影響生活品質。剛剛退休的老人,如果喜歡自己收拾花園、家居,那就選擇居家養老。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如果生活有障礙,他們會得到來自社區的幫助。社區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義工會定期幫助老人洗澡、購物,甚至是醫學護理。

在紐西蘭,年齡再大一些的,更多的老人選擇入住養老院。養老院又分為退休村和醫院級養老院兩種。生活完全自理的入住退休村,退休村一般在風光優美、安靜平和的地區,退休村配有註冊護士、護理員以及必備的醫療設備等。老人可以選擇每人一座獨立的房子,也可以選擇舒適易打理的公寓。不管哪種選擇,都是既方便又安全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會被安排住進醫院級養老院,這種醫院級別的養老院配有7天24小時值班註冊護士和護工。為老人提供洗澡、換衣、餵飯等全方位護理。在紐西蘭,很少有員工請事假去照顧生病的老人。因為在紐西蘭的醫院,病人一旦住院,包括吃飯喝水端屎端尿所有的護理全部是醫院提供,醫院也不允許病人家屬參與護理。而老人出院後生活如果有不方便,社區又會伸出援手,解決子女的後顧之憂。

政府表示,政府有心有規劃做好長者服務,政府政策對相關方面已非常全面,但認為仍有進步空間。老人今天生活幸福,對明天才會有安全感。「社會擁有今天的成就,有賴前輩們的努力與打拼」。不過施行良好的老人政策,最主要的動力不能單方面來自政府,而是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全社會都瞭解到長者在生活過程中的精神和物質需要,對長者有所關懷的前提下才能做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