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興澳」戰略也需策略配合 王希富

旅遊學院上周舉行二○一七年畢業典禮,共有三百九十一名學士學位課程學生畢業,行政長官崔世安、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等出席主禮。崔世安致詞表示,旅遊學院近年在學術和國際地位取得可喜成績,特區政府將繼續支持旅院發展,拓展新領域,為建設澳門成為世旅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尤其打造旅遊培訓基地,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崔世安致詞稱,特區首份五年發展規劃中,確定了「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戰略目標,強調澳門發展依賴教育,教育發展依賴創新。政府持續完善教育系統長效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增加資源投入,把全面提升居民綜合素質,培育多元人才作為教育政策的著力點。

今年七月,《高等教育法》獲立法會細則性通過,為澳門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奠定法律基礎。政府將加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積極制訂短、中、長期相互配合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積極性,促進高教可持續發展。

他表示,特區政府繼續支持高等院校不斷優化軟、硬體設施,完善教與學環境。支持學校採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與世界及國內外高校進行多元化交流和合作,拓寬視野,取長補短。支援學校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師德水準和專業能力。鼓勵澳門高校走特色辦學道路,激發學校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能動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儲備基地。

與之前特區政府方針一脈相承,「教育興澳」、「人才建澳」仍是戰略目標。但與過往細微不同的是,雖然仍舊強調了資源投入的增加,卻是放在了「教育發展依賴創新」以及「持續完善教育系統長效機制」和「加強制度建設」之後,尤其是強調了該戰略目標已經是明確在特區首份五年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之中。相比較過往單純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承諾特區政府會不斷增加資源投入,顯示出特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將會更加有目標,也會有章可循,有所側重。相信這對真正實現「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戰略目標將會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

在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認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協助培養更多具備高學歷、高知識層次的人才有助於社會未來的持續發展。這固然是一個定理,已經被無數的事實所證明。但是要說資源尤其是財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就是實踐教育興澳的全部,則多數人持不認同的態度。要實現教育興澳資源的投放是必須,也是基礎,但是卻並非全部。這其中還涉及,全社會對教育、對知識的尊重程度提高,以及教育所培養人才學以致用條件構建等一系列的工作。所以我們全社會也必須改變思維,莫要以為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增加資源投放應更重教育品質提高

其實就教育本身而言,本澳現時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這在區域乃至世界上都屬於較為先進的。而其近年來隨著特區經濟發展,庫房收益的提高,對教育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各項教育津貼更是不斷得到增建,2012年首次推出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畫,以支持澳門的大專學生購買書籍、參考資料和學習用品等措施,都是特區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具體表現。而從實際上講,現時澳門學生在就學深造上所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很大,除了享受免費教育外,政府有獎助學金計畫,各民間社會團體和機構也紛紛推出形形色色的助學計畫。正如教育界人士曾表示,澳門已經基本上從數量上解決了教育均等的問題。一般而言,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從前年,政府又斥資數億元推行持續進修計畫。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的支持。

解決教育數量和機會均等的問題,是實現教育興澳的基礎,只有讓廣大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夠為本澳發展提供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要真正和更好讓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得以體現,就必須對教育的品質提出要求。所以在政府曾在施政報告中特別強調,除加大資源投入外,更著重提升教育素質,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穩步發展;以及完善《高等教育基金》和《高等教育評鑒制度》法規,保障對高教的資源投入使用等。

扶持和幫助不應只在本澳

據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在登記的澳門大專學生中,修讀澳門本地高校課程的學生與修讀外地高校課程的學生其實數量相差不大。在本澳之外就讀的學子其中有很多都是借助特區政府的資助實現外出深造的,但是在他們的外地求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給予其繼續的幫助?雖然這個問題早已被提出來,但是卻也一直沒有較好的解決方式。久而久之,他們與本澳的關係會疏遠,甚至會處於個人的考慮,而選擇留在外地,不返回澳門工作和生活,這不得不說是澳門的損失。所以如何與這些在外地留學的學生保持聯繫,吸引他們「回流」也應該是教育興澳的重要方面。

留學生是一國或者一地區人力隊伍的重要資源,也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他們在原居地往往是社會的「表表者」,經過在留學地的學習深造後,又能拓展眼界,增加知識,更加提升了自身價值,如果返回原居地參加工作一般都會成為社會的精英。所以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十分重視留學生的管理,希望這些精英人才能夠在學成之後「回歸」。也正因為如此,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在出訪時一般都會專門會見和看望當地的留學生,顯示對他們的關懷,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學成歸國。在澳門,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留學潮也在本澳興起,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紛紛出國留學,這對澳門來說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將可有更多的本澳青年一代能接受更為先進和全面的教育,若他們能在學成之後回澳,將為充實本澳的人才隊伍,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也不可否認並非所有的留學生都會在學成之後歸來,而是在見識到國外的發達和先進後動了移民的心思。從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就比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時間裡出國留學生總數已達136萬人,其中學成回國的只有37萬人,人才流失不可謂不嚴重。所以本澳在應對留學潮上應多加注意,避免人才的過多流失。

尤其對澳門來說,現在人才的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過多依靠「外援」是未來長遠發展的「軟肋」,因此在不斷完善和提高本地教育水準的同時,鼓勵本澳學生走出去留學,用外地資源為本澳培養人才也十分必要。雖然現在特區政府已經推出留學貸款資助並且也有政府部門派遣留學生到葡國等地學習,但是貸款資助的條件限制還是較高,而且所派遣的留學生多是集中在葡語學習及將來從事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為主要目的,並非較全面覆蓋本澳急需人才的各個行業。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適當放寬資助條件,並且派遣更廣領域的留學生,以期快速充實本澳人才隊伍。當然,為保證這些留學生能夠盡可能多的返回本澳,當需研究一些制約措施,以防「為他人做嫁衣裳」。

留學生多數年齡不大,背井離鄉、遠赴異域,起初必然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當然可以鍛煉到留學生的能力,但是如果原居地的政府或者團體沒有支持機制存在,讓留學生可以在遇到問題是選擇求助,極易產生無助感,甚至被拋棄般的失落感。更有甚者可能在受到留學地組織的說明後,產生對他們的親近感,進而融入和認同當地社會,不願再返回原居地。所以讓留學生多多感受到來自原居地的關懷至關重要,時刻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明白家鄉還在等著他回去建設的更美好。從而堅定學成之後報效家鄉的志願。

在對留學生的支援服務上,筆者認為本澳政府設有辦事機構的地區,該辦事機構應負起責任。沒有設立機構的可以借助中央政府所設立的大使館、領事館等盡可能向本澳留學生提供幫助,讓留學生們感受到來自祖國和澳門的關懷。具體方式上可以直接援助,更可以支持和鼓勵留學生成立自己的團體,互幫互助。

需要指出一點,對留學生提供支援並非是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運作,而是要時常存在,重點向留學生介紹澳門的發展變化,讓他們更加清楚的知道澳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便他們做出針對性的學習或者轉型,避免返回澳門後自己的所學與澳門所需格格不入。造成資源和人才的浪費。

構建高素質人才的發展平臺

雖然說,澳門全社會都經常談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也不容忽視博彩業「搵快錢」思維對教育事業的影響。現實也有體現,幾年前博彩業從業者即使中學畢業每個月的薪水收入也到一萬多,而且在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還在節節高升。同期,一個大學畢業生所能獲得的薪水又是多少?高校畢業生的平均薪酬只有九千多。可以說,學歷與薪酬是不成正比的。而這種情況,其實至今為止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就嚴重影響青少年升學深造的積極性,甚至容易在社會上滋生出「讀書無用」的觀念,教育興澳的實施難度可想而知。很有可能成為政府的一廂情願。

所以,首要的任務是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教育、尊重知識的觀念。而要形成這一點,就需要將具備高素質教育基礎的人士擺在受社會尊重的地位上,進一步而言,這個地位的來源又是依靠他們能力的發揮和所獲得的回報。但是現時澳門整個社會的就業情況又如何?青少年就業一時選擇進入公職,再就是進入博彩業。其他高收入、專業對口的行業卻是少之又少。即使常說的文化創意產業、會展業也僅僅是處於起步階段。整個行業可以容納多少人才,又能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都值得考慮。

其實,在本澳產業發展不夠全面的情況下,很多在外學成歸來的學生被迫從事與專業無法對口的職業,也是本澳的損失。要解決這一問題,本澳可以嘗試建立專門的孵化基地,向具有創業意欲,發展計畫和前景俱佳的畢業生提供援助,一方面構建高素質人才發揮的平臺,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本澳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