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為何未能掛帥出兵朝鮮?

粟裕因為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扣上的「極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裡通外國」等罪名,長達36年未能平反,當年的戰功遭到淡化、轉移乃至磨滅,一些與他有關的大事成為鮮為人知的忌諱,並進而以訛傳訛,典型一例:抗美援朝最高指揮員人選,毛澤東原本首選粟裕,粟裕因病未能掛帥,後來卻被有意無意間淡化、轉移乃至醜化。

一、毛澤東「欽點」粟裕掛帥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短短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出兵朝鮮,並命令其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協防台灣。隨後,他又迅速與蔣介石簽訂了臺灣「防衛協定」。毛澤東與中共中央被迫推遲正緊鑼密鼓準備的攻臺戰役。

7月6日毛澤東給一直準備攻台事宜的攻台總指揮、第三野戰軍前委書記、三野暨華東軍區主持實際工作的副司令員粟裕下達了緊急「重要任務」,讓他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掛帥出兵瑗助朝鮮。毛澤東給粟裕處理、移交手中事務時間僅有兩個星期。

第二天,也就是7月7日,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受毛澤東的委託,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國防問題。

然而,此時的粟裕身體狀況很不好,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征等病症復發,時時折磨著他,每天頭痛頭暈難忍,靠戴著健腦器工作。淮海戰役中,戰況緊急時,他曾連續七天七夜沒有睡覺,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徵發作,血壓高達180至200毫米汞柱,戴上健腦器也不起作用。警衛員只得反復給他摁頭,或用涼水沖頭以緩解疼痛。實在支撐不住時,粟裕還不得不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

即便如此,僅在渡江戰役前返回濟南休養一個月,從未遠離前線的粟裕,1950年上半年依舊恪盡職守,緊張地進行攻台戰役準備。.

突然得知毛澤東親自致電點將,他深感這是中共中央、毛澤東對自己的信任,但考慮到身體狀況,恐怕頂不下來,會耽誤大事。因此,他慎重回電毛澤東,說明了身體狀況,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另外的同志。

粟裕是國內戰爭中統率大兵團作戰,與美械裝備的蔣介石精銳嫡系部隊作戰,戰績與表現均為最好的野戰軍統帥,因而毛澤東仍然堅持要粟裕去,但將規定的到京時間推遲到了8月上旬。

也就在7月10日這天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安排,再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會上周恩來宣佈了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外,又增設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的任命。

蕭勁光和蕭華是毛澤東給粟裕精心挑選的兩名軍政副手,一個曾是東北民主聯軍(後更名為東北野戰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林彪的副手;一個是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總政部主任羅榮桓的副手。

他們兩人都曾長期在靠近朝鮮邊境的南滿作戰,熟悉東北和朝鮮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蕭勁光還有個適合做粟裕副手的優點,紅軍時期便多次與粟裕搭檔,關係極好。

東北邊防軍三個兵團與粟裕的淵源

7月13日,中央軍委頒佈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確定:(一)抽調第13兵團(第38軍、39軍、40軍),第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最遲於8月5日前抵達指定地點,完成集結。(二)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二)以15兵團領導機關為基礎組成13兵團領導機關,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這一正式決定,明確規定了東北邊防軍司令部機關和13兵團兵團機關是兩級不同的機構,一為野戰軍級,一為兵團級,而且都有翔實的軍政人選安排。因而,與一般性質的邊防部隊截然不同的是,東北邊防軍是應朝鮮戰爭而預先籌畫組建的戰略方面軍,其部隊的組成是從全國其他野戰軍中抽調而來。13兵團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僅是其所屬的一部。

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後來指出:「軍委建立東北邊防軍的設想,是建立一個直屬軍委的、由多個兵團組成的野戰軍級單位。」

幾個月後的事實也清楚地表明,在東北邊防軍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出國之前,第四野戰軍13兵團、第四野戰軍42軍及50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第一野戰軍19兵團等部即相繼被劃歸東北邊防軍建制。同時這也表明,毛澤東將一旦開戰後的抗美援朝戰爭立足於大打。因為,僅為一般邊防性質的小打,調四野的部分部隊或者僅13兵團就足夠了。

那麼,東北邊防軍為何由四野13兵團、三野9兵團與一野19兵團等三個兵團組成呢?這也和粟裕有關。

早在準備攻台作戰時的1950年5月,因舟山、海南島兩地的國民黨軍主力撤往合灣,增加了臺灣的防守力量,粟裕向毛澤東提出「如能從其他野戰軍抽出三至四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

毛澤東很快同意了他的請求,決定調其他野戰軍四個軍參戰,同時在大陸內地,以四野13兵團作為全至的戰略預備隊,並從一野抽出19兵團,作為中央軍委可以隨時調動的機動力量。如果粟裕負責的攻台作戰按原計劃實行,並且出現美軍干涉,幫助蔣介石等意外情況,13兵團與19兵團作為預備隊和機動力量,都可能在粟裕的指揮下作戰。也就是說,這兩個兵團,毛澤東原本就有調撥粟裕指揮的意圖。因而,將粟裕從東南調往東北,指揮13兵團,加上19兵園及粟裕用於攻台的三野主力9兵團織建的東北邊防軍,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毛澤東繼續等待粟裕,同時將林彪作為候補

粟裕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多次電令後,不顧病體慨然受領了任務。他說:「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

他一面養病,一面立即著手進行擔負新任務的準備。但是粟裕休養半個月後,病情仍未見好轉,他心急如焚。8月1日,粟裕特地托到青島探望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帶信給毛澤東。在信中,他報告了自己的病情依然嚴重。

8月8日,毛澤東收到了粟裕托羅瑞卿轉交的信,對粟裕的病情十分關切,當即復信:

粟裕同志:

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

問好!

毛釋東 八月八日

粟裕將這封毛澤東的親筆信保存了多年,在1983年4月才贈給中央文獻研究室,同時親筆作了如下說明:「這是1950年我在青島休養時向主席寫信報告我的病情後主席給我的回信。信中所指新任務是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因我的病經久未愈,後來改由彭德懷去擔任了。」

直到8月末,粟裕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儘管病情依然嚴重,9月5日,粟裕還是抱病在華東軍區參謀部送呈的《關於第九兵團參加東北邊防軍的行動方案》上簽署了名字,以實際行動表示對抗美援朝行動的支持。

粟裕的病情還不能擔負劇烈的戰爭指揮重任,毛澤東不能不做第二手準備,開始考慮讓中南軍區暨四野司令員林彪掛帥。然而林彪此時也有病在休養。

毛澤東知道林彪有病也是實情,當時,美軍還沒越過「三八線」,主帥的情況依局勢來看還可以再等幾個月。因此,他於9月3日復高崗8月31日電,指出:

「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

從這封電報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即使這時候林彪不病能夠成行,擔任的也只是東北邊防軍司令員一職而不是後來的志願軍司令員,儘管實際上是一回事。二是毛澤東開始將栗裕、林彪兩人一起作為抗美援朝的最高指揮員人選考慮了。他在等待粟裕和林彪病情好轉。

四、朝鮮局勢惡化,毛澤東倉促派彭德懷掛帥

9月15日,朝鮮局勢惡化,此時,毛譯想到了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因事前一無所知,彭德懷前往北京時不僅未向部屬交代工作,也未料到此行是去朝鮮指揮一場惡仗。

毛澤東為了讓粟裕早日恢復健康,決定粟裕去蘇聯繼續治療。1950年12月,在莫斯粟裕經過初步檢查,診斷為長期過度疲及受傷次數較多,且有兩次傷及腦神經,需較長時間治療休養。而後,粟裕又被檢查出整個腸子錯位,互相扭結。醫生判斷為戰爭中翻滾、摔打、跌撞過重、過頻造成的嚴重內傷。

然而,因當時醞釀過程的機密性,以及1958年又遭到錯誤批判,直到1994年12月才公開平反,毛澤東首選粟裕掛帥出兵朝鮮這一件重大事件,不僅不為一般人知曉,甚至以訛傳訛。主要表現有三點:一是說掛帥出兵朝鮮首選林彪而非粟裕;二是說粟浴「犯了錯誤」,因而沒到邊防軍到任;三是揣測粟裕是不願去朝鮮,擔心指揮不動四野的將領和部隊。

(張雄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