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揭秘: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

1958年10月28日,天安門廣場西側,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宏偉建築破土動工。人民大會堂,這座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象徵中國最高權力的恢弘殿堂,莊嚴、雄偉,是至今仍被世界矚目與讚賞的建築經典。冰心曾經說:「走進人民大會堂,會使你突然地敬虔下來,好像一滴水投進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細小,感到海洋的無邊壯闊。」

解密檔案,還原了當年建造這座殿堂的諸多傳奇細節。

大廈偉業平地起

北戴河,中共中央暑期辦公地。1958年夏天,在此召開的例行會議上,中央做出決議:用一年時間,在首都北京建造一批具有時代紀念碑意義的經典建築,以此慶賀即將到來的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慶典。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逢十誕辰是大慶的日子,更何況是為磨難中崛起的新生共和國第一次大慶。

9月5日,北京市召開會議,副市長萬里傳達了中央指示,要求在1959年10月1曰到來之前,建好人民代表大會禮堂(以下簡稱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劇院、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迎賓館共十大公共建築(作者注:十大建築後來有所調整)。

此外,還要修建體育場、電影宮、百貨大樓和長安飯店,建築工程總面積高達70多萬平方米。再加上天安門廣場擴建,東西長安街綠化,一些地下管道和路面道路的翻修,工程總投資在3億元左右。

這將是新生共和國第一批標誌性建築,其中,舉行慶祝盛典的會場——人民大會堂又是「龍頭」建築,重中之重,成敗與否或緩急與否,都事關全局。

此時距離1959年國慶日只剩下不到400天,而這些必須具備「最高藝術水準和最高工程品質」的建築,每一平方米的工程量都要數倍於以往一般工程。

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建造用了7年,日內瓦「萬國宮」耗時8年,比「十大建築」只晚一年開工的悉尼歌劇院,則足足建造了14年。且不說十大建築要同時開工,即便只是單獨建造一座宏偉的人民大會堂,也近乎是天方夜譚。

如此繁重的建築工程量,中國建築界「沒做過、沒見過」,甚至根本「沒學過、沒聽過」,更何況還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

「不是有人不相信我們能自己建設現代化國家嗎?老認為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用行動和事實做出回答。」萬里的動員講話擲地有聲。

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北京市的肩上。隨即,以市建委主任趙鵬飛為總指揮的國慶工程指揮部成立。但即便傾盡全市之力,困難依舊超乎想像。

9月6日,北京市委以「特急」等級函,發往建築人才比較集中的上海市、湖北省、廣東省、遼寧省、吉林省、河北省、浙江省人民委員會,電請這些省市設計專家火速來京,用最短時間,設計一座屬於人民的大會堂。邀請名單是中國建築學會開列的,北京市委希望各省人民委員會能夠督促被邀人員在9月10日前來京。而此時,新中國尚處於初建階段,全國都在大興土木,為了不影響外省建設進度,消除他們的擔心,此函件在最後特意注明:「任務完成後即返回。」

短短四天,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鏞等30多位全國頂級建築師便雲集北京。

此前,北京市已發動、組織了1000多位元設計師參與設計,提供了人民大會堂工程總體設計方案150多個,但因為意見不一致,經過7輪評選,依舊沒有能夠脫穎而出的理想方案。顯然,人民大會堂方案定不下來,慶典工程將成為空談。於是,周恩來總理在國慶前夕指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工程各大專案的方案設計。

到10月10日,經過專家們的努力,不少設計方案得到完善。雖然使用單位對各設計方案的平面佈置還比較認同,但在立面造型方面卻分歧較大。

「為了將首都建設得更好,特別是對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築如人民代表大會禮堂等尤力爭完美,使之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水準」,北京市委再次致函各省、市、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徵求對國慶工程設計意見,並希望各地也能夠提出設計方案。

最初,對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要求是:建造一座容納萬人的大禮堂。第二輪又增加了5000人的宴會廳,第三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也加進來。雖然功能不斷擴展,但建築面積卻依舊要求限定在7萬平方米。這無異於「螺螄殼裏做道場」,何等的智慧,才能精打細算地把全部功能合理安排在這麼狹窄的空間內,且又不顯得「小家子氣」,這真是一道難解之題。

最終破解難題的是北京市規劃局的年輕設計師們,趙冬日及同事在副市長劉仁鼓勵下,大膽提交了一個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超過原來一倍多的設計方案。

此方案能否獲得通過,誰心裏都沒有底。一方面,中央從未明確表示過放寬建築面積的限制;另一方面,當時新中國獨立建造的最大建築是北京展覽館,只有5萬多平方米,7萬平方米的人民大會堂已經要刷新紀錄,更何況還要再多建十多萬平方米,超過了故宮全部建築面積的總和,這豈不是更要延長工期。

10月14日,為儘快確定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剛從外地風塵僕僕返京的周恩來,邀請設計專家來到中南海西花廳。那天,送審的三個方案分別由清華大學、市建築設計院和市規劃局提供。周恩來一邊看,一邊比較,問萬里:北京市意見如何?萬里彙報了推薦規劃局由趙冬曰等主持設計的方案。周恩來又反復看、反復對比,一再徵求在場人員意見,最後拍板:「就用這個!工程具體設計由市建院負責。」隨後,他向中央做了彙報,並最終獲得通過。

中央沒有「計較」十萬平方米的超標面積,主要是看中了兩點:一是該方案全部採取一般建築比例,只是在尺度上大膽放大了一倍,顯得氣勢非凡;二是設計了寬敞的中央大廳,既可作為休息大廳,還能舉行紀念活動。

就在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敲定的同時,難度巨大的搬遷工作也基本完成。

人民大會堂的位置選定在天安門廣場西側,皇城根下。這樣的黃金地帶,讓世代居住於此的老百姓以此為榮。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將涉及搬遷機關67處、民宅680餘戶,共計3993間房屋,難度可想而知。

據北京市房管局《拆遷人民大會堂總結報告》記載,按原計劃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拆遷工作,僅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全部完成。

當年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了搬遷時的影像資料,從一張張笑臉可以看出,首都市民真是無愧於「首都」二字,「舍小家、顧大家」,支持國家建設,這樣的覺悟體現了他們的高風亮節。有些市民早在夏天時就開始在三里屯、虎坊橋一帶自己找房子,不給政府添麻煩。

9月15日,搬遷工作開始。當時正臨近1958年國慶日,為保證天安門廣場慶祝活動,國慶期間一切都要保持正常,只能在活動結束後,才開始原有房屋的「拆」。同時,還有電線管道和舊電車道路的拆除,以及伐樹、平整土地等。「快速拆,妥善遷」,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到10月10日,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雖然說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已經敲定,但那只是個「輪廓」,十多萬平方米的內部結構幾乎還是空白。但時間不等人,無論如何工程必須破土。

10月27日下午3時,國慶工程辦公室召開會議,對各工程的設計進度提出了精確到日的要求。其中,「人民大會堂和歷史革命博物館必須在10月28日出基礎施工圖,11月5日出地平圖,11月12日出一層結構圖,以後每隔一周出一層結構圖。」

10月28日,天剛濛濛亮,北京市王牌建築公司市一建公司的4100多名員工,就來到天安門廣場,鏟起了建造人民大會堂這座宏偉建築的第一鍬土。

設計施工齊並進

建築面積「一下子」擴大一倍多,這讓建築界許多專家學者沒有緩過神來。於是,書面意見雪片一般飛到周恩來總理面前,矛頭直接對準人民大會堂的「大」。

11月初,周恩來召開會議,站在政治高度向專家們做了誠懇解釋:聖彼得教堂是神權社會產物,有意識使教徒進人後感覺天主偉大、自身渺小。我們不同,人民是國家主人,大會堂空間、體型、面積雖然擴大一倍,但同樣要注意由內而外體現「平易近人不要故弄玄虛,讓人成了物的奴隸。受客觀條件所限,現在對大會堂建設要求只剩下一個,那就是「一萬人開會五千人用餐八個月蓋完」。

一場爭議終於平息大」的概念也隨著工程推進,逐步得到專家們認可。

這是一個浩大而複雜的工程,施工專案多達1000多項,但此時,土建雖然已經開始,圖紙卻還沒有全部完成。

設計與施工如同工程兩翼,面對這樣一個工期緊、工程量大的政治任務,只有打破常規,多頭並進。邊設計、邊施工,一切在現場解決。市建院的幾十名工程師全部搬到工地,與施工單位面對面,在充分考慮施工實際條件下進行設計,並在用料和做法上聽取施工方意見。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也避免了設計中的不合理現象。此外,出圖順序也根據施工進度來安排,實在來不及正式出圖,就根據草圖制定施工方案。

北京市工業安裝公司負責人民大會堂通風工程,他們在總結中特別強調設計人員在現場的優越性。因為通風工程要在土建階段預留槽洞,而當時施工圖紙沒有出來,甚至沒有草圖,但土建工程進度又絲毫不容等待,他們就和設計人員一起,到現場共同確定部位,留槽留洞。對那些沒有圖紙又需要立即預製的專案,他們就自己畫圖或製成實物樣品,請現場設計人員審核簽字,立即投入預製加工。

工地上熱火朝天,甚至除夕之夜都燈火通明、機器轟隆。施工進度突飛猛進。《國慶工程簡報》第26期載,12月初,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基礎混凝土已全部打完,禮堂西部仍在挖土,其餘部分在打基礎混凝土。常委辦公樓東南角和中段的一部分已經在打混凝土。

設計必須跟上。1959年春節剛過,北京市就向17個省市的71名全國著名建築專家發出邀請,赴京參加「國慶工程設計審查會議」。2月23日開始,汪季琦、梁思成、茅以升等專家悉數到會,兩天的大會報告及參觀工地後,專家們又分成建築組和結構組,進行了為期7天的討論,重點就是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設計。

專家們邊看邊畫,情緒熱烈,紛紛貢獻自己的智慧,在不妨礙施工的前提下,根據實際可能,進一步完善設計,提出了558條意見,並在大會上提出了22項具體可行的結論性意見。

比如人民大會堂疏散問題。原設計疏散時間計算約需10-13.7分鐘,專家們一致認為疏散時間過長,應增加門口及太平門。結論性意見是二層南北門廳內出人口由原來的8個增加到10個,一層南北休息廳的門由原來的各1個,增辟為各3個。再比如廁所問題,專家們認為原設計僅考慮了一般定額的安排,如果開大會將會發生擁擠現象,尤其是小便器數目應該增加,出人口應設兩個門。結論性意見是盡可能多廁位,多辟門,並設法爭取在大會堂的夾層部位增加廁所數目。

舉國上下施援手

國慶工程全面鋪開,物資供應和施工隊伍都有海量需求。

雖然在1958年10月27日召開的國慶工程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馮基平表態:「這個擔子落在北京市身上是很光榮的,但是也很艱巨。」「中央各部和全國各地也在大力支援,但是需要北京市加工和製作的仍應由我們自己來做,能做的要堅決地做,不能做的也要千方百計地做。」北京方面也的確克服各種困難,抽調了3萬人的施工隊伍,但人員仍捉襟見肘。而且國慶工程加工訂貨和市場採購的物資,品種繁多,規格複雜,涉及面廣。這樣史無前例的艱巨任務,只有依靠舉國之力才能完成。

11月26日,國慶辦公室發函,請求各省市支援工程材料、設備和技術工人。

當時是計劃經濟,建築材料和機具設備都由國家統一調撥。北京市希望各地對於已經簽訂供貨合同的,督促有關廠礦企業按期如數保質保證供應。尚未簽訂合同的迅速接受訂貨,組織生產。為了能夠極早組織生產,避免由於往返申請、調撥而延誤時日,加工訂貨所需材料一般以就地解決為好,如需另外撥給原材料,最好請各省、市優先墊付,將來再由國家計委專款撥還。建築材料和機具設備的鐵路運輸除鐵道部統一安排運輸計畫外,希望各地優先安排。

國慶工程10個工地同時開工,要使用數量巨大的施工機械,而此時進口機械大部分尚未到貨,現有機械有限,又無法滿足需要。11月29日,國慶辦公室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機械施工站,由各施工單位抽調業務熟練、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同志組成,每月根據生產計畫,統一平衡、調度使用各種機械,最大限度發揮機械使用率。

為了避免各施工單位分別自行去外省接洽供貨,造成忙亂,12月17日,北京市委又致函一些省市,決定在上海、遼寧、河北、廣東設立國慶工程辦公室工作組。由工作組統一安排支援機電、水暖、通風、冷凍器材和衛生及室內裝飾設備的供應間題。

此外,對於缺口較大的型鋼、鋼板、銅、鑄鐵管等部分材料,指揮部要求各單位查清庫存,摸清家底,克勤克儉地使用。雖然為確保品質要盡可能使用最好的裝修材料,但確有缺口,又實在無法解決時,為保證工程進度,還是可以從實際出發,採取變通4法,找代用品或暫時採用較低標準的材料代替。

不久,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派來7700多名優秀建築工人參加建設,同時,解放軍、公安部隊、機關幹部和學生報名參加的義務勞動大軍也陸續抵達。楊勇將軍帶領160名志願軍歸國代表團代表來了,2000餘名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的代表也來了。有些到北京出差的同志,利用在火車站候車的短暫時間,也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天安門廣場,鏟一揪土,獻一份力。

據統計,參與人民大會堂建設的勞動大軍共計30萬人次。23個省市的200多家工廠,為人民大會堂趕制了大批設備和材料成品。

工程進入倒計時

1959年3月11日,在北京市人委交際處樓上會議室,萬里主持召開了國慶工程會議,確定了國慶工程必成專案的竣工日期,人民大會堂的竣工日期為1959年8月15日。

鐵定的日期,將「後門堵死」,工程進人倒計時。此時,工地上有30多個施工單位,14000多名職工,配合協作關係極為複雜,加上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管理也是難題。特別是要掌控如此大型的工地,大多數管理者尚缺乏經驗。

化大為小,將一棟大樓當作幾棟小樓來蓋。就這樣,管理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統籌安排,集中優勢力量對主要項目和關鍵部位進行重點突擊。

開工之初,為使組織管理工作細緻縝密,有關方面設置了總指揮部、分指揮部和工段三級施工指揮機構,並在總指揮部統一領導下,實行分層負責、分片包乾、施工責任等制度。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行之有效。

在三級施工管理機制下,針對人民大會堂重點突擊的關鍵部位萬人大禮堂和宴會廳,指揮部又將工程分為土方、結構、鋼樑、裝修、設備安裝、室外管道庭院等六大戰役。每個戰役又按照不同專案、工序和部位分成若干小戰鬥。由於小戰鬥時間一般是兩三天到六七天,時間短,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口號響亮,不僅便於組織,也便於群眾對任務的理解和完成。而且戰鬥之間首尾相顧,這樣,就可以讓「生產運動一浪趕一浪、一潮高一潮地向前推進」。

同時,有關方面還要求各設計施工單位,根據完工限期迅速安排工程進度,列表上報,作為檢查依據。並按日做計畫,安排要細,檢查要勤,公司每天最少檢查1一2次,完不成計畫,輕則檢查,重則處分,以強調執行計畫的嚴肅性。

5月13日出刊的《國慶工程簡報》顯示,此時人民大會堂的總工作量已經完成35.5%,全面進人裝修階段。

成敗與否,在此決戰。

6月2-21日,北京市召開國慶工程五級幹部會議,直接參加會議的有4000多人,其中60%是隊組長一級的不脫產幹部,參加國慶工程的全部9萬名職工,都聽取了傳達,參與了討論。

此次會議目的很明確,「進一步動員群眾,鼓起更大的幹勁,打好最後一仗,保證各個國慶工程按期竣工或基本竣工;同時整頓勞動紀律,克服嚴重浪費,提高群眾覺悟,改進企業管理。」

裝修階段品質要求高,技術複雜,需要多工種同時作業,而且雨季即將到來,也會給施工帶來不便,這一切都在考驗建設者們。

為此,指揮部提出了完成任務的保障措施:要集中優勢兵力,突擊展覽廳、宴會廳、大禮堂等國慶十周年慶祝活動必須使用的關鍵部位,實行兩班或三班施工,集中人力和物力,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保證提前完成。由於工期短促而緊迫,任何一個環節不完成計畫或拖期,對整個工程如期竣工都是一個威脅。為了防止拖泥帶水、丟三落四的麻痺思想,要求各工程要分層、分棟、分廳指定竣工負責人,全面安排各層、各棟、各廳的零星收尾專案,做到隨裝修,隨收尾竣工,隨驗收,不能全部拖到最後再來一個大的收尾階段,耽誤時間。同時還將品質、工期、效率和材料消耗各項指標四定到組,隊組分片包乾,明確責任,建立鋼筋、木材、水泥等主要材料及高級裝修材料和工具的限額領取和回收制度。原設計過於繁瑣、重疊和形式主義的地方,需要及時簡化和修正,但必須在不影響工程進度和保證工程品質前提下,與施工單位和甲方共同研究、商量,並取得他們同意。各隊組要開展評比競賽,實行超額獎勵。正值夏天,要特別關心職工生活福利和安全生產,保證職工八小時睡眠,中午要休息,能夠就近喝到開水,飯菜要有稀有幹,儘量做到吃飯少排隊。

6月21日,總指揮趙鵬飛在總結大會上說:開了20天會,會上提出的很多問題都在不斷改進,也見到了明顯成效。不僅生產效率提高,勞動紀律也有所加強,去吸煙室的人少了,出勤率明顯提高。最突出的成績是嚴重浪費現象有了扭轉。人民大會堂工地6月12日-16日,僅僅四天就清理出鋼筋頭一百多噸,並日夜派人看管大理石地板材料,防止丟失浪費。一些工人在討論中,對自己不愛護公共財產作了自我批評。市政五公司一位工人說:「有一次我把鐵鍬把摔斷了,便連把帶鍬都扔了。又有一次臨下班時把鐵鍬掉到溝槽裏,也沒去撿。可是自己的皮帶圈丟了,卻犧牲午睡時間到現場找了三次。一把鐵鍬幾塊錢,一個皮帶圈幾分錢,為什麼對待兩種東西兩種態度,就因為前者是國家的,後者是自己的。所以要提高自己當家作主的責任感。」

這次大會還表揚獎勵了1300多人,都是各單位一貫工作積極,愛護國家財產,注意工程品質,遵守勞動紀律的好工人、好幹部。職工們看到獎罰分明,心情舒暢,幹勁倍增。

7月20日,國慶工程辦公室下發通知,出臺國慶工程驗收辦法。

竣工日期一天天迫近,但工程完成情況卻並不令人滿意。一般情況下,工程要按照合理施工順序,有秩序地進行。但由於經驗不足,施工中常常出現不合理顛倒工序的情況,前頭剛做好,後面就要返工,既不能保證品質,又浪費人力物力,延誤工期。特別是一些單位,雖然對土建、裝修工程做了安排,但土建、設備安裝和室外管道工程綜合施工計畫的編制卻粗糙、不具體。這樣,即使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也不能做到水通燈亮,煤、熱俱全。

7月21日,北京市再次召開五級幹部會議,集中解決國慶工程收尾竣工問題。

萬里焦急而嚴肅,他的報告沒有空話、套話,直抵問題實質,毫不留Jf:直到今天,在整個國慶工程中,還沒有一個房間真正做到全部竣工。一些本該竣工的房間,由於一些零星收尾和修補的活兒,比如電門、插銷燈具、暖氣罩、門鎖,以及衛生伺的手巾杆、肥皂盒、鏡子等,不能如期交付使用。另外,還有不少碰傷、掉角、破洞需要修補。如果這些活兒不能做完,各個房間以致整個建築就不能使用,當然不能算是基本竣工。即便這些都完成了,還要預留出設備試運轉時間,其中也不免會發生一些返工修理問題。況且已經進人雨季,不利的天氣條件難免也會影響施工進度。

萬里分析工程延誤原因,首先是一部分供貨趕不上竣工需要,一些同志沒有把那些零星小東西看在眼裏,不瞭解就是缺少一個燈罩、一個插銷也不能算是竣工,因而沒有花大力量組織供貨。其次組織管理也跟不上,收尾竣工專案繁多,每個房間都需要多工種共同協作。但有些人看到自己活兒似乎不多,就在那裏互相等待,甚至害怕別人弄髒或碰壞自己所幹的活兒,都爭取留在最後來做。隨時清理工作也不做,就想著最後來一次總清理。這樣相互等下去的結果,要麼延誤竣工時間,要麼最後盲目搶工期,影響工程品質。

萬里認為,麻痺思想和鬆勁情緒是思想根源,有些人盲目認為,大江大河都過去了,難道在小河溝裏還能翻船?但實際情況已經非常緊迫,時間上已毫無迴旋餘地,必須採取有重點分期分批打殲滅戰做法,縮短戰線,才能保證全部工程陸續竣工。

時間緊迫,只有打破常規,採用特殊辦法解決癥結。通過綜合施工計畫,把有關協作單位和各個工種組織起來,合理安排工序,聯合作戰。一方面供貨部門依據施工順序,有節奏主動地安排料具供應步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實行多工種立體交叉平行流水作業方式,晝夜三班連續施工,保證「時時有人」。

多工種同時作業,現場自然非常擁擠,工人們提出「支架懸空腳手架」建議,在30多米的高空,用一根根杉木支搭出4000多平方米的懸空腳手架,讓各工種分層施工,立體作業。

安裝工提出口號:「有空就占,有縫就鑽,哪里有一點條件,我們就安裝到那裏。」裝修萬人禮堂時,現場同一時間內要容納3000名工人,20多個工種。工人們像「高空雜耍」一樣,開展了有11個工作層面的立體交叉作業,保證不同工種在同一時間幹活而互不干擾。這樣,當一個月後腳手架拆除時,下面的座椅已經大部分安裝好;地板也在未受任何損傷情況下,油漆完畢。

8月31日,為期304天的戰役終於畫上圓滿句號。

9月10日,萬名施工代表整裝邁入裝點一新的人民大會堂,參加在這裏舉行的國慶工程竣工表彰大會。周恩來總理站在門口迎接大家,與每一位與會代表握手、問候。萬里走上台,激動地宣佈:「今天我們能夠在這裏開會,說明我們勝利了!」頓時,暴風雨般的掌聲響徹整個人民大會堂,經久不息。

(劉守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