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蔣氏故居錄影讓蔣經國老淚縱橫

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此為起點,大陸開始不斷向臺灣釋放善意。彼時不到而立之年的中共中央幹部辛旗在大陸對台工作中被委以重任,不僅參與了「華航」事件談判,還組織拍攝了打動國民黨高層的一系列大陸風光片,為臺灣當局於1987年開放居民探親立下汗馬功勞。

兩岸自1949年後築起了堅冰,而1979年元旦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告臺灣同胞書》就像是一縷春光,讓大家覺得在海峽兩岸的堅冰之下,春天很快就要到來。這種感覺是有跡可循的,主要表現在當時移居到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退役的國民黨高官及其子弟,紛紛借道香港地區或是其他國家,回到大陸探親。後來甚至包括國民黨一些很資深的元老,也採用這種方式闖關蔣經國提出的「三不政策」。於是,在1981年9月30曰的國慶前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元帥向新華社記者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兩岸關係發展建議,形成了當時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也就是大家現在俗稱的「葉九條」,包括黨對黨談判,也就是第三次國共合作;「三通四流」——通郵、通商、通航,學術、文化、體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等等。在這過程中,大陸向臺灣當局釋放了很多善意,比如釋放在押國民黨戰犯人員赴美探親,或是轉機香港回台探親。此外,中共中央還對國共兩黨歷史上的一些問題採取淡化矛盾的處理方式,同時在重大國共合作的節日等加強了宣傳,讓對岸看到我們對於兩岸開放的誠意。

「華航事件」一笑泯恩仇

當大陸頻頻釋放善意和國民黨高層不斷闖關探親的消息傳到島內,老兵們渴望返鄉的願望逐漸匯聚成一股強烈的民意,他們開始采取各種方式,包括遊行、到立法機構抗議、給報社投書、上電視臺等方式表達訴求,訴求就是我要回家,我要探望父母,父母都老了,孩兒何時盡孝?

臺灣當局起初採用了許多方式來鎮壓,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豈是人為所能阻擋得了的呢?在臺灣當局和民意的不斷碰撞中,終於在1986年誕生了兩岸交流史上的標志性事——華航事件。

那是1986年5月3日下午,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貨機突然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機長王錫爵打開艙門,從舷梯上下來,迫切地和趕到現場的相關負責人說:「我要和家人團聚,我要求到祖國大陸定居。」原來,王錫爵曾是國民黨空軍,三次被評為「國軍英雄」,曾受到蔣介石的接見。退役後他轉業至「中華航空公司」當機長,常年駕機往返於香港、新加坡航線。雖然在臺灣他有人人羡慕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但都無法彌補縈繞在他心頭37年的思鄉之苦。眼見自己已近耳順之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仍然遙遙無期,因此決定鋌而走險,利用公務之便直接闖關回鄉。

當時兩岸關係雖然已經開始漸漸緩和,但還很微妙。「華航事件」突發後,大陸方面主動給中華航空公司發去一封電報,希望對方派員共同商談處理辦法。但由於台當局堅持「三不政策」,故準備通過香港國泰航空公司、英國保險公司或國際紅十字會三個途徑處理。對此,中國民航總局明確表示,華航貨機事件純屬中國內政問題,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無須第三者插手。此後,迫於來自各方的壓力,台當局決定讓華航以民間機構身份前往香港與大陸談判。

這次談判由時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斯德來領導實施,包括南懷瑾老先生等許多參與人物都在談判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年我才25歲,只是以一個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到文字工作和組織工作中。正式閉門談判的過程中我沒有在場內,但當中航與華航代表坐下來之時,我看到雙方可以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雖然各自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在開篇小心翼翼的接觸後,僵持局面很快就打開了,因為畢竟兩岸兄弟血濃於水。最後談判的結果是,王錫爵留在大陸,其他機組成員隨波音747貨機返台。

「華航事件」的發生和順利解決,可以說是將台當局原本堅持的「三不政策」衝破了一個大口子。王錫爵的舉動代表了一眾國民黨老兵的故土情思已經達到難以繼續壓抑的地步。而大陸方在「華航事件」處理過程中體現的立場和風度,也向臺灣同胞傳遞了真摯的同胞情誼,此後島內老兵返鄉聲浪一浪髙過一浪。

蔣經國動情地說:共產黨的情我領了

「華航事件」及隨後在島內爆發的一系列遊行,引起蔣經國對國民黨老兵們的返鄉訴求高度重視,開始秘密派人到大陸來,瞭解一些老兵家屬的基本情況,同時也在島內進行調查,專門研究海外有多少國民黨將領及親眷通過各種管道來大陸探親及奔喪掃墓。

這些情況都被我們掌握了,對於我們來說,這是蔣經國的政策即將鬆動的信號。因此,我們決定對國民黨高層實施情感方面的感化,因為只有高層的思想工作做通了,老百姓的探親才能真正展開。這期間,我奉命組織人員用時一年,拍攝了一系列大陸風光片,有溪口掠影、安順場、香山情思等等。這些片子表面上看都是祖國大陸的萬水千山,實際上都是國民黨高官的老家,片中展現了他們的故里在改革開放後的建設情況,以及親屬舊識的現狀。這些片子通過各種方式輾轉到國民黨高官們的手中,包括何應欽、俞國華、沈昌煥、陳立夫等等,引起他們的強烈共鳴,其中反應最大的,就是蔣經國。

1987年初,外界風傳蔣經國已經病重,將不久於人世。蔣經國次子蔣孝武的前妻汪長詩與其父汪德官聞訊從日內瓦飛赴臺灣,準備見他最後一面。途經香港時,汪德官的老朋友、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臺灣事務部部長的黃文放將一盤錄像帶交到父女倆手中,矚托他們一定要當面放給蔣經國觀看。這盤錄像帶就是我組織拍攝的蔣氏祖宅風先片——溪口掠影。

當時蔣經國雖然患有晚期糖尿病,但並沒有外界傳的那麼嚴重,對於不遠萬里而來專程來看望自己的汪氏父女,他非常感動,仍以「親家公」和「兒媳」待之,親情交融。汪德官眼見時機成熟,將錄影帶交到蔣經國手上,並說:「這是那邊一位朋友托我帶給您的。」

蔣經國早就知道這位老親家和國共雙方都有交情,聽聞此言,立即心領神會,將左右摒退,與汪氏父女一同觀看錄影帶。青山巍峨,碧波蕩漾的浙江奉化溪口鎮、武嶺門上重新刷漆後愈發醒目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墨寶、保存完好的蔣氏老宅、修葺一新的蔣經國生母毛福梅墳墓……人生中前幾十年的種種過往衝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一幕幕出現在蔣經國的眼前,熟悉又陌生。

據說,蔣經國在看完將近一小時的片子後,老淚縱橫,動情地說:「共產黨的情我領了!」當年年底,蔣經國宣佈開放老兵返鄉探親。

與此同時,我們在大陸這頭做了精心準備來迎接臺灣同胞們的到來。首先是通關方面,我們指派紅十字會開辦兩岸的探親業務,在香港建立了接待機構,簡便通關手續。過去由於「三不政策」有些人是在香港進行或秘密或公開的第三地會親,如今香港變成一個回大陸探親的快速通道。

從1987年年底開始,臺灣老兵返鄉探親的浪潮不斷翻滾,真是讓人感慨萬千。有些老兵回來之後,抱著自己白髮蒼蒼的父母,「噗通」跪下去,撕心裂肺地表達骨肉親情,還有的人在自己父母的墓地上長跪不起。雖然我們經歷了戰爭,但是中國人的骨肉之情是割捨不了的。這也反映出中共中央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從「三通四流「到呼籲台灣開放探親的問題,從人道主義方面來講,我們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這體現了我們對歷史的負責。鄧小平先生、蔣經國先生都是在對歷史負責,對歷史有所交代。蔣經國本人也講過類似的話。

開放探親以後,大陸方面通過很多途徑試圖和蔣經國建立直接有效的溝通管道。然而遺憾的是,1988年1月13日,蔣先生就因病不幸去世了,而這一時期又恰恰是民進黨開始鬧事的時候。在蔣經國領導臺灣的後期,他為了加強經濟建設而重用了許多臺灣本省官員。而當他在兩岸關係問題上正准備考慮下一步推動的時候,不幸撒手人寰。這之後國民黨就經歷曠日持久的內部鬥爭,包括李登輝以戴著假面具的方式繼任黨主席。可惜蔣經國走得太早,否則兩岸關係發展恐怕將是另外一種景象。但無論如何,1987年他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為緩和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口述/辛旗 整理/方銳、黃海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