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通」眼中的十九大: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世界發聲

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麻塞諸塞大街是世界知名的政策街,各大智庫雲集於此。10月下旬,這裏幾乎所有的重大會議都有關於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大以及未來的中美關係的議題。從十九大前夕到閉幕後的幾周,這裏的知名學者們都異常繁忙,交談中,他們會直接用中文表達一些政治術語,例如「新時代」「從嚴治黨」「第一流」等等。

除了美國,全球關注中國發展的學者,近期的工作都是圍繞十九大而展開。除了備受矚目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他們也關心十九大報告中談到的細枝末節,最高領導人關於政治、經濟、民生等議題的闡述,以及與之相關的外交戰略。在《鳳凰週刊》的專訪中,幾乎所有學者都認同,在全球迎接變革之際,這是一屆具有「全球意識」的黨代會,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世界發聲,提出中國將來以什麼樣的姿態展現在世界舞臺上。

「新時代」包含新意涵

當地時間10月26日下午,距離白宮僅有4個街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中政策研究基金會正在舉行一場研討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大衛•蘭普頓、美國前駐華大使芮孝儉等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出席會議,整個會場座無虛席。

「我看到中國網路上一些標語,即『毛澤東時代,中國站起來;鄧小平時代,中國富起來;習近平時代,中國強起來』。我想,這次報告中多次強調的『新時代』,是中國現代化的最終階段。」會後接受本刊專訪時,芮孝儉開宗明義道。在他看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在國際事務中擔任領導角色,比如,軍隊要實現第一流,這是一個非常有雄心的議程——那就是既有大國如何應對一個雄心勃勃的對手。這方面來說,美國的應對不盡如人意。

「本次大會提出的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新時代』。」大衛•蘭普頓向本刊提到,回顧中國自1949年以來的歷史,可分為三個時代:即毛澤東的戰爭和革命時代,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和平發展時代,習近平此次提出的「新時代」。「雖然『新時代』仍與和平發展有關,但這是中國在世界重獲大國地位的時代,所以這將是一個中國更加積極主動的時代。」

正如本港《南華早報》評論文章所言,中共正在兌現其莊嚴承諾,讓中國回到在世界舞臺應有的位置,百年屈辱一去不復返,中國從未如此富強。這次大會將加強這種信心,對此不會有任何模糊或者不確定的跡象。這將是一場面對世界、面對中國人民說「我們有分量」「沒有人可以從我們這裏奪走這個復興的時刻」的大會。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更稱,中國僅用一個世代就實現了跨越式的轉變,這就是如此多的全球注意力聚焦北京政治動態的原因。

「過去100年間,中國更加關注內部事務,而致力於防衛並抵禦外部世界,阻止外界對其的不利影響。如今,中國開始渴望塑造外部世界,並進而影響外部世界。中國由專注內部事務轉變為關注中國在世界的角色,這是一個巨大轉變。對於中國國內事務來說,中國也由經濟發展第一轉為平衡發展,GDP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指標,中國正轉向有品質的增長。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時代』將改變中國的發展目標,也將改變世界關注的焦點。」蘭普頓進一步解釋。

關於報告中30多次提到的「新時代」,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天兒慧向本刊直言,這個詞之前的報告中也使用過,但這次說的次數這麼多,更多體現出中國要變強的意願。戰略上講,他更關注的是2035年的中長期戰略。「一方面看習近平如何保持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看中國如何影響世界。」

天兒慧進一步解釋說,在如今混亂的世界中,「中國模式」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將進人新的階段。「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登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機會。國際社會一直依賴於美國所構建的體系之中,但是現在還能依賴於美國嗎?中國挑戰了美國所支撐的國際秩序。」

「開幕式那天,除了上廁所以外,我可是看了三個多小時的直播的!」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江原規由向《鳳凰週刊》回憶說,會議氣氛很熱烈,習近平總書記佩戴著紫色領帶,顯得自信滿滿。而看到老一輩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等人出場,也覺得有些懷念。作為經濟學家的江原對於「新時代」的理解是中國的「全球化」。「這意味著中國之後將在國際舞臺發言,在國際社會確立存在感,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習團隊有著一套「頂層設計

在鄰國日本,十九大的開幕日適逢日本眾議院大選期間。「但10月18日的報導中,大部分日本電視臺的頭條都是中共十九大。這麼來看,日本社會同樣很關心十九大。」江原規由還關注到,這次有1800多名境外記者報導十九大,用22種語言公開習近平的報告,都是史無前例。「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是關注世界目光的。」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中關係研究預測中心的弗拉基米爾•彼得洛夫斯基告訴本刊,這次大會期間,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報告,還是來自各個省份的代表團,包括分組討論,都通過媒介作了非常詳細的傳送,讓海外學者能夠即時觀察十九大開會的情況。「中國將自己積累的很多經驗在十九大期間對外界予以公佈,也是將『中國智慧』帶到全世界的發展平臺中。中國的力量不僅僅在於綜合國力,更重要是在於給外界作為榜樣,也就是讓其他國家都看到的這種正能量所能夠取得的成績。」

談到十九大報告,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王江雨對本刊表示,它是中國發展新模式的一份宣言書和藍圖。「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矛盾作了重新定義,大膽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做出了『兩個階段』和『兩步走』的清晰戰略安排,展現的就是對自身發展模式和方~向的確定和自信。它所宣稱要建立的治理體制,可能不符合左右派的期待,卻更接近中國歷史傳統上對開明君主的定義,再加上法治和科技等現代性元素的運用,其基本理念是党國一體、思想統一、清正廉潔、依法治國、民生為本、保護環境..富國強兵。」

王江雨解釋說,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過去幾十年不絕於耳,但坦白說,國內討論的一直比較薄弱。中國領導人對自身發展方式感到自信來源於兩個大的事件,一個是2007-2008年的席捲歐美的金融危機,一個是習近平上臺以來執政理念的轉變。目前來看,習團隊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有著一套「頂層設計」,至少有著相對清晰的想法.

標誌著中國已經走出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在法治建設、民生、環保領域也都在努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學者胡逸山關注到,習近平提到的「新時代」的挑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中國的發展將從追求數量的發展轉為追求品質的經濟和民生建設,讓更多人體會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最為關心的部分同樣是上述「主要矛盾」的變化。他向本刊指出,1981年中共採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述,此為改革開放時期的象徵。但這次的提法表示中國要進入新的階段,理論上需要新思想。不過,由於還沒有具體提出解決「不平衡不充實」之方法,所以還不知道中共將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江原規由同樣關注到中國社會產生的這些新問題和新矛盾,但他認為應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後,每個人會有更高的要求和願望。新的願景會產生,中國如何對應?這些問題——例如中國的城市化困境、養老、健康、社會保障、教育等等,在任何國家都會有。中國人常說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對全球都具有參考意義。」

經濟方面,不少學者認為,中國仍可能繼續設定年度增長目標,但不再強調長期增長目標。

俄羅斯聯邦政府金融學院俄中金融經濟學中心主任尼古拉•科特利亞羅夫向《鳳凰週刊》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最近開始放緩,其中有很多原因,包括十九大報告裏面提到的來自資源、人口結構方面的挑戰。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領域應該會進行結構性改革,比如,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會不斷提高,而與科技、創新有關的分量也會不斷提升。

胡逸山曾任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的政治秘書,經常來中國考察。談起如何解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他同樣提到科技創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會更加細化,以前一味發展實體經濟,以後可能會更注重發展虛擬經濟、電子商務等等。現在中國很多地方已經是無現金社會,網購、共用經濟、綠色能源都發展迅速,將來也可以推廣這些高科技,致力於民生的發展。」

胡逸山還注意到,在以前的發展戰略目標的表述中,除了以往的「富強民主」,又出現了美麗、和諧、生態文明這些措辭。

「其中有意思的是『美麗』這個詞,應該跟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相關。」

芮孝儉坦言,設立願景和標準是好的,讓中國成為繁榮強大國家的願景也是吸引人的。但問題是,如何經營管理實現這個目標。「我以前和鄧小平吃飯時,他跟我說過自己不知道中國的人口數量,因為地方官員會呈報虛假資料獲得更多補貼,我知道中央並不總能獲得準確的資訊。所以,更加公開透明的政策實施過程變得尤為重要。」

反腐:朝著制度性方向前進

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概念。這被認為反映出由於國力的增強、國民收人和生活水準提高,中國領導層和社會的自信心近年已經明顯提升。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注意到,在努力樹立中國大國風範的同時,中國在當前國際自由秩序牛推廣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對自身價值觀的自信在十九大上展現無遺。

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7日刊文稱,區別於過去,當代中國社會的自信心不是過度地依靠國內媒體的宣傳,而是人們可以感受到政績、經濟實效和社會福祉,是現實提高了當代中國人的自信心。中國市場容易出現熾熱的投資和消費情緒,那男不一定是好事,卻也折射公眾對經濟前景有信心,也反映了社會對政治經濟機制的信心。

作為美國學術界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專家,芮孝儉認為,擁有自信無可厚非,「中國反映了以往崛起大國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隨著實力和財富不斷增加而越來越自信。」

他進一步解釋說,當年鄧小平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提出韜光養晦,但要有所作為,不是被動。

不過,芮孝儉認為,「報告中提出要消除隱藏在黨和國家內的一切潛在危險,這個危險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中產階級受西方模式吸引,也就是要對抗西方價值觀。」

對此,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並不認同。「法治的精神和依法治國的體系來源於西方政治。習近平雖然強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他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是和西方觀點相衝突,這個概念強調和諧。」

不少西方學者認為,隨著習近平時代進人第二任期,中國向西方發起的挑戰也變得越來越公開。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在十九大期間撰文稱,中國向西方發起的挑戰發生在三個戰線上:意識形態、經濟和地緣政治。不過,他也提到,雖然習近平發表演講時的場面盛大,但這位中國領導人的公開言論仍然相對謙遜謹慎。

在拉赫曼眼中,中國經濟越來越先進,將挑戰西方原有的設想,即美國和歐洲企業將繼續主導高科技經濟,讓中國專注於價值鏈的低端。「中國成為主要的資本輸出國,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必然將越來越多地作為西方有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出現。」

很多學者在評論十九大的決定時,尤其注意到有必要繼續和全面深化改革、堅定開放發展戰略的措辭。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安德列•卡爾涅耶夫提到,中國不打算閉關鎖國一一被理解成這是北京向全世界發出的主要信號。領導人將來也會在國際舞臺進一步闡明開放立場,儘管全球化進程遇阻,以及一些國家出現了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傾向。

對於十九大報告,李成最關切的議題是如何進一步推進法治建設。「包括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以及前復旦法學院院長王滬寧成為常委,都傳達出較為積極的信號。」

「今後要更多通過法律途徑和機制性手段,機制性就是建立監察委員會,而且是在黨和國家機構都設立。」

這其中包括用「留置」代替「兩規」,這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讓反腐敗有了合法出口。今年3月,全國首例監察留置措施由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監察委實施,涉案人員餘某並非黨員,涉嫌貪污。據內地媒體報導,用留置措施取代「兩規」,意味著留置的審批權力是特定的,留置措施的期限是確定的,留置的條件也更加明晰。什麼情況下可以採取留置措施,留置的物件、具體方式方法等,在立法中都將明確規定。

此外,受到海外學者注意的還有反腐的下一步。習近平在談到反腐時曾用到一個詞「堅如磐石」。李成認為,反腐仍在進行,因為腐敗是不會消除的,能遏制和必須遏制的是腐敗的猖獗。「十九大之後的反腐應當會加強制度性的改革,更依靠法律途徑的措施。」

對於新成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芮孝儉指出,其職能之一是確保法律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尊重。據其解釋,反腐運動一直由黨的機構主導,即中紀

委而非司法系統,短期看,這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司法系統由黨派運行,中國就不能算是現代國家。「新成立的機構表明,中央有意圖區分黨和政府機構,習近平想加強政府司法機構的作用。」

十八大以來,「小組治國」正演變為中國政治、經濟、公共政策制定和體制改革的新特色。蘭普頓認為,成立這些小組意在加強調,給予領導人對官僚機構更多掌控。據統計,中央層面大約有18個小組,那麼未來又由誰來協調這些小組,還值得關注。

如何解讀新領導集體

人事問題永遠是海外各界對於中共歷次黨代會最大的關切。10月25日,隨著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登上鋪著紅毯的講臺,引發外媒高度關注。美國媒體認為,中國共產黨公佈了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鞏固了習近平未來五年作為領導人的主導地位。《金融時報》則提到,常委會由7名60歲到67歲之間的男性組成。在介紹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其他成員後發表的簡短講話中,習近平承諾將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他說:「我們將……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早在一年前,李成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預測十九大的常委。當時他列了九位候選人,從最後的結果看,前七位與當選的七常委完全相符,對於政治局委員的預測也基本符合。「這說明,儘管在過去幾年中,中共領導層的權力結構有些變化,但集體領導並沒消失,權力分享和權力制衡始終存在,黨內民主的機制包括有限差額選舉、年齡限制、任期制等。」李成解釋說,

「我為什麼能夠預測出七常委,因為我的研究基本點是相信制度化的因素,即年齡限制和任職限制,正因如此才做出正確分析。對於七常委人選,我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內部消息。因為你無法確定其真假。」

對於新一屆領導集體,李成說,他更多看到的是集體領導的團隊,共產黨最高層的妥協與團結。

馬來西亞的胡逸山認為,這次政治局常委的陣容涵蓋了各種治國人才,有對中央運作熟悉的栗戰書,有諳熟經濟治理的汪洋,有為治國政策出力的王滬寧,有處理人事方面的趙樂際,還有地方黨政「一把手」韓正,「這些人才進人權力核心,對於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有裨益」。

受訪專家亦提到,楊潔篪成為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將對外交工作大大有利。

「這種人事安排,外交方面可能會發出更大聲音。」蘭普頓說。

軍隊的話題同樣備受關注。習近平在十九大上作報告時表示,本世紀中葉將把中國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武警代表是此次代表大會人數最多的一組,超過400人。對此,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裏•卡申推測認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組成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在2015-2016年間啟動的軍隊領導機構重大改革以及眾多人事變動的背景下,這些變化不可避免。

卡申此前撰文稱,十九大將提出新的倡議,並強調經濟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從2015年開始,尤其是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通過《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之後,對這一問題給予高度關注。「中國領導人顯然正在努力確保對重要科研領域的統一領導,絕不允許在關鍵科技領域落後於美國。2017年初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後,該領域的工作受到習近平和中國其他高層領導人的直接領導,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開啟「中國崛起2.0版」

俄新社10月24日刊登該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裏•科瑟列夫的文章稱,中共十九大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性」的代表大會,如果說以前的大會決定了中國的未來,那麼這次大會決定的是世界的未來。中國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包括在氣候變化、世界衛生、維護和平、全球經濟、能源安全、多邊機制轉型等領域,這或讓世界上的戰爭、緊張、危機和恐怖主義變得更少。

其中,中國對於達成伊朗核協議與《巴黎氣候協定》這兩份近年來全世界最為重要的協議起到核心作用。這些都是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到的責任。

韓國延世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金凱在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撰文,十九大開啟了「中國崛起2.0版」。在他看來,這一升級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在國內,「新時代」的政策將繼續改進和革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就中國的國際參與以及它在變化中的國際體系裏所充當的角色而言,「2.0版」應當有幾個重要變化或升級,例如可以預期中國的發展將更集中於「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將在經濟和政治上都產生深遠的地區及全球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一直是一個「接受者」,現在它想要成為全球秩序的「給予者」或是「貢獻者」。

對於十九大,不少海外智庫更多是從外交和國際局勢的角度分析。比如,陷於膠著中的朝鮮半島議題。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指出,不論是十九大或是特朗普的推特都不會改變中國對朝鮮問題的立場,唯有當朝鮮方面為了奮力達成核打擊能力而展開的行動(或是意外)直接挑戰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時,才會踩到中共的紅線。

在王江雨看來,外交方面,十九大報告反映出來的還是和平理性的措辭,傳遞出一些友善資訊。一方面是中國對外的起伏變化,一方面也因為中國過去韜光養晦的時候吃的虧太多了,一些合法的權益都不能主張,習近平上來之後把幾件大事搞定,讓人覺得揚眉吐氣。「目前的表達中,最主要體現出中國有自己的底線,絕不會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中國的抱負是合理的,但我們尚無應對策略。」芮孝儉提醒道,習近平已經展示將中國打造成超級大國的雄偉計弗,,而美國目前為止還沒提出任何戰略去應對,這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一定影響。在他看來,美國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確保領先中國,美國仍將保持軍事主導地位,但中國快速軍事現代化將使美國越來越難維持主導,對此美國也尚無政策應對;另一個是與中國達成一致管控雙邊關係。

「正如習近平所說,『太平洋足夠大,中美能夠共存』。」

蘭普頓亦提到,「中國已經進人那些原本由美國主導的領域,這個『新時代』的考驗之一是,是否能建立新的規則管理現有大國與不斷擴張中的國家影響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希望中美未來能建立起一套合作準則,我們將拭目以待。」

俄羅斯學者則重點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和俄方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問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彼得洛夫斯基認為,在即將舉行的俄中首腦會晤期間,俄中雙方肯定會洽談一系列合作,看看如何把這兩個協議結合起來。「包括中國如何參與俄羅斯大企業人股的活動,還有在航太領域的合作。遠東發展部提出建議,要建立一座橋作為邊境口岸,還有減輕簽證負擔,實現免簽旅遊等。」

作為經濟學家的江原規由更關心「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實施。他注意到,「一帶一路」在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4次。「習主席多次提到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我想具體表現其實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展開。我想這預示著日中合作的時代要來臨了。未來兩國企業可以利用『一帶一路』開展商貿合作,比如,共同在第三國家進行共同投資。」

「1980年的鄧小平在設定中國國內矛盾的時候,曾認為日本是『經濟之師』。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如今作為『師』的日本地位下降了。」東京大學的川島真提到,這次習近平設定新的「矛盾」,給日本帶來新契機。比如,圍繞生態文明,日本可以提供不少經驗;為了「美好」生活,日本作為全球最老齡化的國家同樣教訓多多。「雖然中日之間還有不少問題要處理,但我們可以找出共同利益,成為命運共同體。」

(漆菲、關珺冉、王曉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