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 新一屆中共中央誕生記

10月24日,首都北京,陽光普照天安場。

一大早,手拿「長槍短炮」的中外記者便雲集人民大會堂東門,安檢的隊伍排出幾百米外,儘管官方事先通知11:30才會允許他們進人會場。這其中,包括來自全球134個國家及地區的1800餘名境外記者。他們都在等待見證和記錄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完成各項議程後,中共十九大將於今天閉幕。

這是全世界最大政黨的一次集會,也是中共自1921年建黨以來召開的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前段時間,全世界的新聞媒體和那些時政專家們仿佛著了魔一般,都在臆測「誰進誰出、誰上誰下」。然而,研究中國的各國專業人士卻在逐字逐句分析3萬餘字的十九大報告全文,希望能夠厘清這個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未來走向。這份報告,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花了三個半小時向全世界宣讀。

官方媒體稱,這次會議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中,將標注新的里程碑。

就目標設定而言,中共十九大的確展示了其對於當今中國和世界遼闊的前瞻性。按照慣例,中共每次黨代會都會繪製未來’五年的藍圖,但十九大制定了中國從今天到2050年的發展目標。這種情況可謂幾十年一遇。上一次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鄧小平把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中國的目標。他借用儒家典籍中的「小康」一詞.描繪了國家總體繁榮、社會穩定的圖景。

閉幕大會上,與會代表就關於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進行了表決。這三份決議,均獲當天與會的2336名代表和特邀代表一致舉手通過,沒有一人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

在金色大廳一陣陣如潮的掌聲中,大會一致同意,在黨章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

「處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們倍感自信自豪,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拿出勇氣、拿出幹勁,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大踏步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在完成各項議程後,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12時20分許,大會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閉幕。就在代表們陸續走出會場時,新華社授權發佈了當天選舉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名單,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名單。

至此,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正式誕生。經大會選舉產生的204位中央委員,則構成了當下中國最核心的政治力量。

宣佈中國進入「新時代」

10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聆聽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十九大報告時,二樓的媒體席不時傳出驚呼聲一一報告中出現的新理論、新辭彙之多,大大超出此前預期。來華採訪的外媒記者,很多是長期關注中國政經領域的資深「中國通」,但面對這些新提法時,也在邊聽邊記時不斷停下來陷人深思。

報告提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時,身邊的一位媒體同行下意識調整了坐姿,他轉過身對我說:「這下學校的政治教材都要修改了」在此之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但現在,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在10月26日的專題新聞發佈會上說,報告作出這個重大論斷是有充分根據的。他表示,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開放以後又作了歸納和精煉,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表述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曰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為解決這一矛盾,中共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黨的工作重心,從毛澤東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由此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路線。此後,歷屆黨的代表大會都確認這一提法,十三大以後將其認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五年前的十八大報告,也作如下表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由這一論述,將時間撥回至十八大之前,可以看出至少在2012年之前,中共黨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圍繞解決這一主要矛盾進行,是毫無疑問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外交和國際領域,也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定位,在堅持「韜光養晦」的同時,盡力「有所作為」。

然而在過去五年,這些情況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領域,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速度和出現的問題,遠遠超過了總設計師當初最樂觀的預估。比如,總設計師原本預計在2049年前後中國進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這些目標都已提前實現,中國崛起在中共十八大後爆發已成既定事實。而原來提出要重視的一些在發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比如貧富分化、腐敗和官商勾結,包括國際上面臨的挑戰等,也要比當初的預計來得更早、更猛烈。

為此,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7•26」講話中說,「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事實上,在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央就已經部署黨內高級官員重溫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

「從中共八大算起,已經過去60多年了,改革開放也已經近40年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需求和社會生產這兩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冷溶說,首先,從社會需求看,中國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人民群眾變化了的需求。再者,從社會生產看。中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人世界前列。「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也已經不符合實際了」。

冷溶認為,從原來講的「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這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反映了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也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點要求。「經濟建設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時代更要注重抓全面發展」。冷溶說,「這種變化,是關係中國社會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但這種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判斷」。

這個發展階段的特徵是什麼呢?就是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正如習近平在報告中所說,「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冷溶稱,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他認為,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報告的一大競點,貫穿報告全篇。據媒體統計,「新時代」一詞出現頻率極高,共35次,其中出現在小標題中就有三次。

「新時代是從中共十八大開啟的’冷溶認為,中共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描繪了新時代的宏偉藍圖,作出了新時代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這也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而從過去五年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看,無論在國內提出的「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四個全面」(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些都是對單純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積極修正,還是在外交戰略——更積極有為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這個轉變,都是很明顯的。

重新定義「現代化」目標

外界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報告在原來的2050年目標之前,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而在此前的十三大報告、十六大報告中,「基本實現現代化」都是2050年的目標。這等於說,十九大把中共原來既定的「三步走」終極目標提前了15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10月26日專題新聞發佈會上指出,根據發展階段,制定發展戰略,一屆接著一屆辦、一代接著一代幹,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九大既要明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戰略重點,也要對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行戰略謀劃。

在10月18日開幕當天,習近平宣佈五年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說,中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30年,規劃了民族復興的方略,也就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

報告稱,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等收人群體比例明顯提高,並在此基礎上持續維持增長直至2050年。在中國政治語境中,這意味著經濟和科技達到發達國家水準。人均GDP將從當前水準提高2.5至3倍,達到30000美元。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中國將在2035年之前超越美國,名正言順地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

除了經濟指標,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共決策層對「現代化」目標的重新定義關於這一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10月26日的專題新聞發佈會上也予以證實,原來的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九大報告對此做了兩處小的調整,一是加上了「美麗」兩個字,一方面是和「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相統一相對應,另外將「美麗」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有利於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第二個小的變動就是把原來的「國家」改成了「強國」,這樣提升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內在要求。

和過去老的提法相比,在這次的十九大報告中,「基本實現現代化」被分解成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社會、環境6個指標,並且在經濟目標中僅僅使用了「經濟實力大幅躍升」這個定性描述。比如,習近平提出集中力量打贏扶貧攻堅戰,消除由快速發展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過去五年裏,已經有6000萬中國人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照此速度,剩下的數千萬貧困人口將在2022年中共召開二十大之前全部脫貧。環境問題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大威脅。習近平在報告中規劃了重大經濟結構調整,強調了構建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並提出加大力度解決環境問題,在20年內全面改善生態環境。

在觀察人士看來,這正是新時代新思想所指導的「現代化」目標和鄧小平「現代化」目標的根本差異:鄧小平的「現代化」目標,其核心是「富起來」,所以在過去若干年的重大政治宣示中,GDP和人均GDP目標都是重中之重。而新的「現代化」目標,已經並不停留在「富起來」,而是要「強起來」。

「強起來」和「富起來」的差別是極為顯著的,因為「強起來」更需要結構指標而非規模指標。這一點,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有跡可循:天宮、蛟龍、悟空、墨子等被放在五年總結的關鍵位置,證明「強起來」靠的不僅僅是GDP,還需要強大的重工業、強大的科技硬實力和強大的軍工。

因此,雖然官方認定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但並沒有設定2035年的GDP或人均GDP目標,甚至連2020年的GDP翻番目標都沒有提。對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解讀說,「不提GDP翻番目標,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全面發展。」

楊偉民分析稱,中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長的階段了。現在產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左要突出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在哪里呢?是發展的品質還不夠高,所以才提出了高品質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不是不要增長速度了,而是要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至於什麼才是「理想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楊偉民說,十九大報告講得很清楚:堅持一個方針,就是品質第一、效益優先;堅持一條主線,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大變革:品質、效率、動力;建設一個四位協同的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因為現代化的產業要求這四者協同,而不要去孤軍奮戰;另外,要建設「三個有」的經濟體制:市場機制要有效、微觀主體要有活力、宏觀調控要有度。

新時代需要新指導思想

10月26日,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行專題新聞發佈會,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邀請中央紀委、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法制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央紀委駐國資委紀檢組有關方面負責人解讀十九大報告,並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談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曉暉表示,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是十九大的一個突出亮點和重大的歷史貢獻。他說,「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其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王曉暉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二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三是開闢了治國理政新境界,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四是開闢了管黨治黨新境界,正是遵循這7思想,我們黨以堅強的決心、空前的力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實現從「寬鬆軟」到「嚴緊硬」的深刻轉變。

當天的發佈會現場,有記者提問說,中共的指導思想,其中有一些以黨的領導人命名,有些沒有,發言人怎麼看?對此,王曉暉回應稱,實際上用黨的領袖來命名理論或者指導思想,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個通行做法,比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比如我們國家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實際上在西方思想理論界,用主要創立者的名字來命名某種理論,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王曉暉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智慧的結晶,但它的主要創立者是習近平同志」。王曉暉說,在這一思想的創立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做出了卓越的理論貢獻。在領導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實踐中,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這一科學理論的創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因此,「用他的名字命名這一理論,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體現了我們黨在理論上的成熟和自信」。

王曉暉還對在場記者說,新時代提出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這一科學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會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

他具體解釋,任何理論都屬於它那個時代,只有認清時代背景,才能深刻認識理論的意義和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說,進人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中國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催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這一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實踐和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這個重大課題就是.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探索的主題,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王曉暉稱,十八大以來,中共所有理論和實踐探索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的。「習近平同志以一系列創新觀點,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人了新的科學內涵,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十九大報告中,這些創新觀點被概括為「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這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釋「全面從嚴治黨」重磅信號

五年前,外界一度認為腐敗是對中共執政最大的威脅。十八大後,中共開啟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反腐行動,其廣度和力度令許多人始料未及。五年來,執政黨通過不斷的鼎革自我,展現出順應時代變化的超凡能力。本屆大會之後,中共還將啟動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一一監察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打擊腐敗的力度。

中央紀委副書記楊曉渡在10月19日舉行的首場記者會上介紹,十八大以來,共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黨員幹部及其他中管幹部440人,其中十八屆中央委員、候補委員43人,中央紀委委員9人;廳局級千部8900餘人,縣處級幹部6.3萬人。處分基層黨員幹部27.8萬人。追回外逃人員3453名,「百名紅通人員」48人落網。

據內地媒體的公開報導,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已有3認落馬。其中,包括18名中央委員和17名中央候補委員。這意味著,此前缺席十八屆七中全會的3名中央委員、5名中央候補委員,已經被立案審查,具體詳情待披露。

此前公開報導的18名中央委員,分別是:蔣潔敏、李東生、楊金山、令計畫、周本順、楊棟樑、蘇樹林、王瑉、田修思、黃興國、王建平、李立國、孫懷山、項俊波、王三運』、政才(中央政治局委員)、楊煥甯、吳愛英。

17名中央候補委員,分別為:李春城、王永春、萬慶良、陳川平、潘逸陽、朱明國、王敏、楊衛澤、范長秘、仇和、餘遠輝、呂錫文、李雲峰、牛志忠、楊崇勇、張喜武和莫建成。

在十九大報告中,在回顧過去五年全面從嚴治黨的工作時,習近平的用詞是「成效卓著」。而對於這個詞的最佳注腳,無疑就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究竟有哪些難題?哪些大事?10月19日的記者會上,楊曉渡提及了過去五年在全面從嚴治黨中解決的兩個「不可能」:黨的作風建設和黨的高級幹部的監管問題。

第一個「不可能」,是「刹住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刹住的歪風」。他舉例說,人民群眾原來說一年公款吃喝要吃掉2000億,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治住它。就這麼一個「八項規定」出來,應該說這個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可謂「八項規/字改變中國」。

第二個「不可能」,也是在場記者提到的一個問題:像孫政才、王瑕、蘇榮等高級幹部,貪腐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但還是得到了升遷,是不是說明幹部監管還存在盲區、漏洞。

對此,楊曉渡的回答很坦誠:中國共產黨從來不諱疾忌醫,從來不回避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們管黨治黨,確實曾經出現過一段「寬鬆軟」的時期,讓孫政才、蘇榮、王瑉、周本順這樣的腐敗分子,這樣偽裝的「兩面人』有了可乘之機,能夠得逞于一時。「五年來,我們推進了巡視全覆蓋,派駐紀檢組全覆蓋,也組建了紀委內部的幹部監督機構,就是要在日常工作當中,最大限度地消滅黨內監督的盲區,堵塞這個漏洞」。

楊曉渡介紹,十八大以來,立案查處的省軍級以上的黨員幹部及其他中管幹部,加到一起已經440人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量。「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補既往的過」。楊曉渡強調,我們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監督執紀,推行了「四種形態」,抓早抓小、層層設防。主要是為了防止人犯小錯誤但沒有人提醒而犯大錯誤,也防止這個大錯誤進一步嚴重,變成違法犯罪。通過一系列的工作,以後,這些人「想要再投機、再鑽營、再鑽空子,可是比過去大大不容易了。我不敢說沒有漏網的,但是我想,再出現過去那樣的情況是不可能了」。

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例證,還有此次黨代會代表的資格審查。據中組部副部長齊玉介紹,十九大代表「材料必審、個人的有關重大事項必核、紀檢機關意見必聽、線索具體的來信舉報必查」。因此,無論是9月29日前查處的孫政才等27人,還是名單公佈後又拿掉的7人,都是「永遠在路上」的最新體現。

在10月19日的記者會上,孫政才被剔除十九大代表一事,是首次披露。中共十九大代表選舉,代表的名額是2300人,但9月29曰公佈的代表名單是2287人,最後確認代表資格有效的是2280人。

「像孫政才等27人,因為存在違紀違法等問題,經中央批准,不再作為十九大代表。重慶市因為代表出缺比較多,按照中央要求和規定的程式,補選了14名黨的十九大代表」。齊玉透露,十九大代表選舉產生以後,仍然堅持從嚴的要求,對當選代表進行認真審核,凡是有信訪舉報或者發現有問題線索的,都進行了認真的調查核實,對不符合代表條件的,按照黨內有關規定進行了堅決調整。

「我們現在是形成了壓倒性的態勢,我們還要以堅如磐石的決心,奪取壓倒性的勝利」,中紀委副書記肖培說,黨的十九大仍然作出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的政治判斷,並提出要求:「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

下一步,將進一步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迅速在全國推開,實現巡視監督、派駐監督、國家監察三個全覆蓋,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反腐敗『九龍治水』不行,必須把拳頭攥起來」。肖培說,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要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此次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強黨對反腐敗鬥爭的統一領導,把黨執紀與國家執法有機貫通起來,把過去分散的行政監察、預防腐敗以及檢察機關的反貪、反瀆力量整合起來。「改革的本質是組織和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就是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這就是中國的反腐敗機構。制度創新就是制定國家監察法,這是中國的反腐敗國家立法之一」。

至於今後的懲治重點,肖培透露,「是在高壓態勢下仍然不收斂、不收手,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反映集中,已經進人了重要崗位、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幹部,特別是要清除政治問題與經濟腐敗相互交織的利益集團」。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在全面從嚴治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有差不多了,該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見成效就見好就收的想法。必須持之以恆、善作善成。」習近平在參加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的這句話,為十九大之後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定了調。

10月27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再次強調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而在十九大的黨章修正中,「黨領導一切」已經成為全黨遵循的政治原則正式寫人黨章。十九大報告認為,過去五年來,全面從嚴治黨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抓「關鍵少數」,而中央政治局又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會議,就圍繞「立規矩」的主題,確定了新班子工作的大原則。

大原則之下,還有幾項明確的具體要求。比如,重大問題要主動報請黨中央研究,落實中央部署期間,還要向黨中央及時彙報進展;向黨中央推薦幹部,強調誰推薦誰負責任等。另外,政治局委員每年要向黨中央和總書記書面述職。這個述職的要求,還包括中央書記處和中紀委、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大常委會黨組、國務院黨組、全國政協黨組、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

中共十九大及十九屆一中全會閉幕後,一項重要的高層活動,是政治局常委集體出京南下。10月31日,他們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人黨誓詞。習近平強調、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7欠遠奮鬥,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

在當天的講話中,習還引用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句話:「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意思是有些事情開始時極其微小,不被重視,後來卻發展壯大起來,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這句話,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預備會議上也曾引用過。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