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放首位體現當局不忘初心 博言

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日再次指出,本澳要增強大局意識和危機意識,提高應變能力,完善應變機制。政府正全力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準,把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加強資源投入,配合短中長期措施,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其實,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災害,尤其自「天鴿」風災的發生之後,特首半年來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及會議或施政報告上,多次提出未來會推出防災減災的政策與措施。俗話有講人們的利益高於一切,亡羊補牢提升本澳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準,把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特顯行政長官履行他當選特首的「科學施政,執政為民」承諾,不忘初心,在防災救災方面吃一塹長一智,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地區,必須也要明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改革,做好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行動綱領。

本澳於去年八月份遭遇60多年來最強颱風「天鴿」侵襲及造成慘重損失,面對史沒前例的自然災害,的確需要當局總結經驗教訓,未來應繼續加強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特首所言的,把居民生命財產和公共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和水準。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日前也指出,目前大量資料證明,「天鴿」是澳門超過半世紀以來遭受的最強颱風。「天鴿」移動速度快、近海急劇加強、登陸時強度最高,且預報難度大。就提升澳門的災害應對能力提出初步建議:總體目標是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好預防與應急準備,通過5至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與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覆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全過程、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持續提升,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改善,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使澳門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社會安定有序的國際化安全韌性城市。建議圍繞總體目標進行優化、加強建設包括六大方向:(一)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體制機制;(二)加強生命線工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對大災、巨災及其風險的能力;(三)健全完善粵港澳區域的應急聯動協作機制;(四)提高全社會應對危機和風險的能力和水準;(五)健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法規和標準體系;(六)全面開展安全文化與素質建設,加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閃淳昌表示,藉著大灣區的建設,粵港澳可以在氣象預報預警、防災減災的物資儲備,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建立聯動共用機制,共同提升應對災難的能力。特區政府致力為應對重大災害,擬定短、中、長期的措施和構思,也基本勾劃出澳門下一階段防災減災工作的整體輪廓。特區政府採納了國家專家團隊在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很多建議,團隊願意繼續為澳門的防災減災工作和優化應急體制機制作出進一步貢獻。他指出,一個地區的公共安全工作非常複雜,防災減災措施並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正如澳門要全面強化關於公共安全的很多基礎設施,也不可能一、兩天就能建成,包括加強防洪排澇、供水及電力設施等等,都需要長期不斷的努力,才能使應對災難的能力不斷提升,因此,現時專家團隊的工作也只是個開始。

其實,就人民利益的問題,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他説,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其中,習總書記還指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産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習近平還強調,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因而,對於本澳而言,特首不忘初心,「把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這也正是回應習總書記的精神。

正所謂,亡羊補牢時而沒晚,面對自然災害的問題,特區政府在2018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確會強調要加快各項城市建設,並今年起會啟動編制「澳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其中,在「完善應急機制,強化公共安全」方面,短期措施包括:各部門啟動編制應急行動預案;設立民防及應急協調的專責部門;完善風險管控和危機應對的法律法規;改善內港防洪防潮、排水排澇的基礎設施;完成第四條原水管道內地段工程,以提升自來水廠的安全運行能力和應急備用儲水能力;增加通訊應急手段,及時發佈緊急資訊;研究訂定窗戶抗風標準;完善對地下室、地下停車場的管理,優化風暴潮時的擋水機制;修訂電力設施安裝設計標準;建立緊急狀態下的特別通關制度等。中長期措施包括:加強城市安全運行能力,在新城規劃中優先做好基礎設施,包括地下管網的規劃以及建築物的防風設計;利用大數據建立危機資訊管理系統,推動災情資訊共用,建立統一的資訊發佈平臺;建設專業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強化氣象部門等人員專業培訓等。施政報告中還提出在澳門半島建設新的民防和應急行動中心辦公大樓,加強統一指揮中心的軟硬體建設;構建災害綜合風險與應急能力第三方評估機制;深化防災減災人力資源開發,建設專業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強化氣象部門等人員專業培訓。可見,當局是從全局出發,以整個特區的利益為依歸,盡力回應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要求。

本澳「天鴿」風災的發生是涉有氣象的問題,甚至出現有氣象官員以主觀及不科學的決策,導致發生大災難,這也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全球氣候變化,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氣象保障的要求更為緊迫、期望也越來越高,因而,通過有效的努力減輕防災減災的壓力極為迫切。為了推進我國從氣象大國走向氣象強國,日前,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明確了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展望了2030年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發展目標,成為我國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藍圖。中國氣象局日前表示,新形勢下,氣象現代化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全面、領域更寬廣、任務更艱巨。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包括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即涵蓋氣象業務、服務、科技、人才、管理、文化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全面氣象現代化;涉及防災減災、預報預測、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各個領域;旨在實現氣象發展速度、規模、結構、品質、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東中西部地區之間氣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並帶動相關行業氣象、社會氣象全面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發揮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主導作用,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建立規範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在加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的同時,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水準。建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國家預警資訊發佈體系。「對於公共氣象服務,要敢於打破部門藩籬,實現社會化。」「僅僅依靠氣象部門的力量開展服務是有限的,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學校等力量也應該得到有效激發。」為此,《綱要》還在多個方面對推進氣象服務社會化進行規劃。比如,培育氣象服務市場主體,激發氣象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以及公眾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的活力;鼓勵和支援各種所有制氣象服務企業和非盈利性氣象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和發展氣象服務市場仲介機構;優化氣象服務市場發展環境,制定氣象資訊資源開放共用政策,建成基本氣象資料數據共用平臺;制定和完善氣象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推進氣象服務標準化管理;建成氣象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強化氣象服務市場監管職能。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氣象科技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的氣象科技創新環境,並加強全方位開放合作。而高層次人才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和緊缺資源。今後氣象部門還應將推進氣象人才工程建設,構建充滿創新活力的氣象人才體系,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教育培訓,推進氣象教育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融合發展。

眾所周知,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特別,國家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均作出針對性部署。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等,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戰略指引作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強調「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上升到國家治理理念的新高度。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交織發生、影響疊加,更加劇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正如有專家所言的,氣象部門需要在發展理念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在體制機制上推動統籌協調、屬地管理、綜合減災、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在能力建設上強化災害監測預報、突發災害預警、災害風險防範、災害救援服務保障、災害統籌管理等﹔在保障措施上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法治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強化人才保障。自然災害的防、抗、救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精准、高效、權威的氣象預報預警是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著眼於新形勢、新要求,認為氣象在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可以充分發揮「六大作用」,即監測預報先導作用、預警發布樞紐作用、風險管理支撐作用、應急救援保障作用、統籌管理職能作用、國際減災示範作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的十九大精神,建成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資訊發布、風險防範、災後救援保障、依法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制度體系完備,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堅實保障。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面對自然天災,本澳未來應建立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仿效國內氣象當局,建議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布體系、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組織責任體系和法規標准體系等「五大體系」構成,還建議著力建設立體化全覆蓋的監測網絡,發展無縫隙智能化的網格預報、基於影響的預報預警﹔著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布系統、健全發布機構﹔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防範能力、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推動全社會強化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意識﹔著力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機制、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等。氣象部門應大力推動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推進氣象與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為「五大體系」的重要支撐,廣泛惠及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未來將進一步建立從分鐘到年的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的預報業務,發展基於位置的全球格點化預報。尤其,針對航空、海洋、交通等多領域建立了影響評估模型和基於天氣發生概率的風險矩陣,在防災減災救災中已發揮重要作用,未來還將大力發展基於影響的預報預警,為減輕災害風險打出更多提前量。還應不斷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機制,通過制定相關標准和准則、搭建服務平臺等多種方式,為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創造條件。我們還將不斷加強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與修訂等,推動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與標准體系更健全、更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同樣離不開公眾的科學認知。氣象部門應繼續通過實施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能力提升行動,提高科普宣傳業務服務能力,面向公眾推出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科普宣傳作品。同時,應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在數據共用、港珠澳大橋氣象服務、區域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合作,科學規劃建設綜合探測網絡,建立精細化預報預警系統,開展新區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服務,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值得指出的就是,防災減災和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天鴿」風災對本澳最大的影響就是洪水,水浸街使城市應急體系的不協調浮出水面,氣象部門僅提前一小時預警,使相關方面措手不及,城市公共管理部門也沒有及時聯動起來,防災減災措施沒有落實到社區,海水倒灌預警資訊不能及時有效傳遞到住戶,物業管理抗災意識還有待提高。前面說到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要提高,但也不可能無限增大,要應對超標準的海水倒灌,提升城市的應急能力至關重要。應急之後更要著重建立長效防範機制,決策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設的中長期規劃。現代城市系統性極強,牽一發而動全身,經常是一個環節或一個點的問題,就會引起城市功能的癱瘓。因此,最大限度地防止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有效地減少災害的損失,同樣是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增強城市經濟實力。決策者一定要把防災減災放在愈來愈重要的位置上,與其他行政管理一起規劃、部署,使防災減災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相促進。災害發生時間、地點因為難以準確預報有其偶然性,但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建立起日常機制,做好應對的充分準備,才能規避和減輕災害。這方面尤其要關注那些小概率大危機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引發的是大危機。泰晤士河防洪閘是世界著名防洪工程,開放式的防洪閘,阻隔海潮頂托、回灌造成的洪水災害,同時,充分考慮了工程防洪、航運、環境、生態綜合影響,盡可能維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態、生活狀態。巴黎下水道經受住了數百年城市擴張的考驗,一直沿用至今。歐洲所有在歷史上發生過洪水災害的城市,都把歷史上較大洪水水位的高度及發生的時間,刻在橋墩或兩岸引人注目的地方,警示人們在開發建設時充分考慮日後的洪水危害。可見,在防洪方面,發達國家城市防災減災舉措可資借鑒。

因此,在未來防災救災方面,本澳也應履行習總書記所言的:「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與「用一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初心」的指示精神。也應「天鴿」風災中吃一塹長一智,應從調整和規範城市建設與發展適應自然規律方面去努力,建造避災型的防災體系,加強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或許正如特首所言的:「把居民生命財產和公共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未來應不斷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和水準,以配合本澳打造成宜居、宜遊及安全的國際性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