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升獨降」:只是一個開始

2017年以來,就臺灣前途與島內民眾身份認同問題,島內諸家機構通過各自民調得到的結果均指向「統升獨降」。這引起兩岸政學界的高度關注與解讀。

島內民意普現「統升獨降」

2017年,島內多個民調機構調查均顯示,島內民眾贊成「獨立」的比例降幅明顯,贊成統一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據台《聯合報》11月20日發佈的「2017年度兩岸關係大調查」民調結果,島內民眾對於「臺灣前途」的看法,雖仍以「維持現狀」為多數,但主張「獨」的人數由去年的31%降為24%,少了7個百分點;主張統一的人為20%,較去年增3個百分點。「遠見研究調查」3月27日發佈的民調結果顯示,贊成「獨立」的民眾占23.4%,比去年3月降了4.1個百分點,並創近十年新低。在20~29歲的年輕人中,贊成「獨立」的比去年3月的36.8%少了10.8個百分點,降到26%;而支持統一的,從去年3月的5.29%增長到7.9%。臺灣競爭力論壇10月16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兩岸無法維持現狀,55.4%的民眾認為「兩岸統一機會大」,只有26.6%認為「臺灣獨立機會大」。《天下雜誌》2018年1月2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46.9%民眾希望「維持現狀」,希望「臺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當然這一假設不成立)有27.3%,均較前些年輕微下降;而選擇「在一定條件下統一」的民眾,從2016年的8.2%上升到當下的13.8%,不僅是十年來新高,在各年齡層也都有增長。

與此同時,2017年島內各家民調結果也都顯示,島內「臺灣人認同」比例降低,「中國人認同」、「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比例上升。「臺灣民意基金會」9月15日民調資料顯示,與2016年5月相較,72%民眾持「臺灣人認同」,下降8.8%,10.6%持「中國人認同」,上升2.5%;12.1%持「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上升4.5%。長期追蹤調查「臺灣國族認同」的政大「選研中心」還發現,「臺灣人認同」已經連續下降了三年。臺灣競爭力論壇10月16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0.2%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若考慮法理與現實、利益與和平,則分別有63.3%、66.7%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堅持「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降到26.2%。對於「臺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不排斥認同「中國人」的超過六成,僅32.4%的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天下雜誌》2018年1月2日的民調顯示,「臺灣人認同」雖仍過半達56.4%,卻是2010年以來最低的;自認「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34.1%,是5年來新高;自認「是中國人」的占7.6%,兩者合計,具有「中國」認同的占41.7%,是近年來的最高記錄。而在20到29歲年輕世代中,自認「是臺灣人」的比例從去年的78.7%跌至72.7%;在30到39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也從去年66.8%降至59%。

為何綠營執政後反倒出現「統升獨降」?

「台獨」之路不可行,統一前景可期待

就島內民眾最感茫然的臺灣前途問題,踏上歷史新征程的大陸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即「台獨」分裂之路不可行,統一的美好前景可期待。

首先,「台獨」分裂之路不可行。一是在大陸整體實力提升、兩岸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轉變、美國能夠介入干預的能力明顯降低的大背景下,2016年支援「台獨」的民進黨執政後,大陸以一貫堅定的反「台獨」立場、自信、決心、政策及成效,一次次向台當局宣告,無論採取何種策略手法的「台獨」操作,都必然以失敗而告終,「台獨」之路永遠行不通。二是大陸促使島內民眾切身感受到,民進黨執政使兩岸關係發生逆轉,損害了民眾的生存發展利益;民眾覺悟到「明天的飯碗還是得在兩岸關係裏去找」,因此島內出現了「回到‘九二共識’」的呼聲。三是在大陸軍事震懾下的「台獨安全感」脆弱不堪。2017年,大陸海空軍持續突破第一島鏈,常態化穿行臺灣海峽、繞島巡航,使島內民眾「臺灣安全」的神經緊繃。島內民眾意識到,兩岸關係緊張的主要因素是「台獨」。曾任台情報部門高層官員的蘇起于2017年初時曾提到一份在美國發表的臺灣民調,該民調顯示,在「大陸會打、美國不會救」的前提下,支持「台獨」的民眾馬上降到了兩成以下。這充分說明「台獨」是建立在島內部分民眾「虛假的安全感」之上的。一旦消除民眾虛幻的「台獨和平」,「台獨」的支持率還會大幅下降。

其次,統一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長期以來,島內民眾排拒統一的原因,排除「台獨」因素,應該是統一後的「不確定性太高」,統一帶給島內民眾的安全感較低。換句話說,大陸未能具象勾畫、回答統一能為臺灣人民帶來哪些好處。而這一答案,在大陸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階段,已然描畫出了輪廓。大陸整體實力的崛起,讓島內各階層民眾深有感觸,對大陸的關注度空前提高。投射到《聯合報》2017年民調上,72%的民眾看好大陸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比2016年增加了9%;68%的民眾不認為大陸強盛會危及臺灣利益;76%的民眾知道中共十九大的召開;而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兩個百年」目標更彰顯著統一的曙光。隨之而來的是島內議統的氛圍空前濃厚。

有鑒於此,島內社會民意的政治氣氛出現變化。一方面,島內民眾對當前臺灣的政治經濟現狀極為不滿,對蔡當局的兩岸政策及其治理能力極為不滿;另一方面,統派力量抬頭、反共意識形態鬆動,導致出現了「盧麗安效應」,以及類似「藍綠不行就讓紅的來」的情緒和觀點。凡此種種,過半民眾認為未來統一的可能性加大。

大陸破除政治文化藩籬,惠台政策驅動心理認同

在兩岸關係中,身份認同含有明確的國家與民族意識。在民族意識方面,島內民眾多數認同中華民族,這本應是中國人認同的基本構件,但在國家意識方面,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現實與「台獨」勢力的操作,島內出現了排斥「中國人認同」的「臺灣人認同」大幅提升的現象。若排除「台獨」因素,島內「中國人認同」的障礙則主要是島內民眾對大陸政治文化認同問題。諸如「一國兩制」「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以及蔡當局操作的「價值觀台獨」,都是人為的以政治文化區分「你群、我群」,影響島內「中國人認同」的因素。島內「中國人認同」的重構,在於破除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政治文化障礙,而大陸的治理模式及成效、大陸的惠台政策在島內民眾身份認同的重構上影響深遠。

首先,大陸的治理模式與大陸領導人的治理能力給臺灣民眾帶來了思想震盪與心理衝擊,給臺灣民眾提供了新的認同選擇、新的認同想像。實際上,島內民眾長期以來希望通過選舉方式尋找到「對」的政治領袖與「對」的政治文化,而今大陸不僅為臺灣提供了高效善治方案的新選擇,而且大陸領導人特質等軟實力也令島內民眾開始心生佩服。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習近平的好感度超過馬英九、蔡英文。

其次,大陸持續推進兩岸民間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進一步出臺一系列便利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這些切合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具體細微地影響著臺灣民眾的心理感受,驅動著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心理工程」。其一,惠台政策培養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情感與認同感。2016年以來,大陸在精准打擊「台獨」勢力的同時,惠台政策也展現出了新的特點,即惠台的和平紅利從向島內釋放轉變為吸引更多的臺灣人到大陸分享,覆蓋層面更廣,推進力度更大。這無疑助推臺灣民眾到大陸來,親自瞭解與體驗大陸經濟發展、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對大陸的情感與認同感。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大陸官方和民眾的正面印象提升到歷史新高。其二,惠台政策給了臺灣民眾充分的發展機會,使其將自身發展與大陸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對自身價值的實現充滿希冀。民調顯示,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願赴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比例創歷史新高。其三,惠台政策使部分臺灣青年率先參與到大陸的經濟、文化建設中來,分享大陸的發展成就和榮耀,實現個人價值,提高自尊,為島內青年人提供了參照與榜樣。

未來,在兩岸關係總體形勢朝著有利於中國統一的方向發展的進程中,廣大臺灣民眾、特別是生活在大陸的臺灣民眾會有更多機會直接參與到大陸發展、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中來,「兩岸命運共同體會成為越來越生動的現實」,臺灣民眾對統一的認同還會提高,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會進一步上升。目前的「統升獨降」只是一個醞釀、一個開始,未來將成為歷史趨勢。

(徐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