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所當近,平其不平」——習近平的語言藝術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場,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發表了講話,掌聲四起。無論演講、致辭、答記者問,還是作批示、寫文章、視察聊天,習近平在駕馭語言方面已自成一格。正所謂「文如其人」,這些語料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為人處世個性的表徵。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我與習近平主席有過多次交談,他是一個很有決斷力的人」。習近平著意倡行「短、實、新」的文風,改造官方話語傳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軟實力,許多經驗能夠「鑒往知來,有資於治道」。

一、「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古云:「詩言志習近平喜歡引用詩詞名句,藉以表情達意。如2012年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他借毛澤東的詩詞「雄關漫道真如鐵」和「人間正道是滄桑」形容中華民族的「過去」與「現在」,用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展望「未來」。本次參觀活動致辭中,習近平正式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中國夢」這一願景。

據《人民日報》所刊《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文記述,早在青少年時期,習近平對中華詩詞等傳統文化就已表現出一定關注和興趣,他小時候讀過岳母給岳飛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從此銘記於心,並翻看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其中很多警句能背下來。據初中語文老師陳秋影回憶:習近平對國學情有獨鐘,尤其喜愛杜甫的詩,講完杜甫的《絕句》後、希望更多地讀一些杜甫的作品。

習近平偶爾會發表詩詞作品。他的《軍民情‧七律》曾刊於《福建日報》,其中有句:君馭南風冬亦暖,我臨東海情同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在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習近乎寫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人民日報》刊發過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志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籐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談過焦裕祿的事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後,習近平專門選了焦裕祿工作過的河南蘭考作為他的聯繫點。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一書,收錄習近平有關縣委書記的六篇文稿,有「縣委書記指南」之稱。怎樣才能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習近平專門從「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作了論述。

在陝北梁家河村七年的知青歲月中,習近平「每天下地幹活回來,吃完飯就看書」,「因為離得太近,煤油煙經常熏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覺」。據與習近平同在梁家河插隊的北京知青雷平生描述:「我們曾在另外一個隊圼的鄭青那裏讀到一本『文革』前出版的《詩刊》雜誌,有位詩人這樣寫道:『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他讀了之後很受觸動,反復吟誦。我們當時並不知道這是黨內秀才胡喬木的詩《采桑子‧反「愁」》其三。」

2015年「兩會」上,習近平參加了上海代表團審議會,聊到路遙小說說《平凡的世界》被改編為電視劇後熱播的話題時透露,「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路遙墓碑上刻著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也被習近平用來鼓勵中國作家努力進行文藝創作。

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古人鄭板橋有首詠《竹石》的名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想將之改幾個字,作為我『上山下鄉』的最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習近平的詩詞情結乃至「文藝範」,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一次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表態: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二、「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樣匆忙,走得是那樣悄無聲息」

20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決定到基層去歷練,1982年被組織分配到河北正定,任縣委副書記。正定縣毗鄰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古稱常山、真定,一度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毛澤東說「正定是個好地方,那裏出了個趙子龍」。習近平自述:「那時候從北京下去的人,有劉源和我。我們倆不謀而合,都要求走跟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練人。」

習近平到正定後,首先拜訪了在縣文化館工作的賈大山。雖為業餘作家,賈大山創作的《取經》獲得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與陝西作家賈平凹同時出名。據習近平回憶我記得剛見到賈大山同志,大山同志扭頭一轉就說: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現場的空氣似乎停滯了一下。但不一會兒,氣氛就重新活躍起來。主人和客人,已經握手言歡了。」習近平以辦公室為家,兩條長凳支起一塊木板作床,然後鋪上一條由舊布衣物縫補而成的褥子。他走鄉進戶,遇人總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他與賈大山更是惺惺相惜,兩人經常聊至深夜。後經習近平推薦,賈大山出任正定文化局局長。只是賈大山因病早逝,年僅54歲。習近平專門寫了《憶大山》一文緬懷故人:「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樣匆忙,走得是那樣悄無聲息,但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愫,清正廉潔、勤政敬業的作風,襟懷坦蕩、真摯善良的品格,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精神,都將與他不朽的作品一樣,長留人間。」

1983年至1985年間,習近平擔任正定縣委書記等職。引進人才、抓好經濟、注重民生之餘,他同時推動文物深護工作,如集資、尋求撥款修葺隆興寺等。有一次,他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本命長生祝延碑」沾滿泥土,當即提出批評:「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

三、「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的這首詩被習近平多次引用過。習近平認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992年,習近平出版《擺脫貧困》一書,書中收錄他在閩東寧德擔任地委書記的部分講話和文章,除了談經濟建設以外,同樣寄寓了他的為治之道和價值取向。如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習近平稱:「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扎扎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精神。」寧德赤溪村原本貧困,大家通過數十年「輸血式」就地扶貧、「換血式」搬遷抶貧以及「造血式」「旅遊+產業」扶貧,最終致富。習近平用「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來概括該村的扶貧經驗,後來又提出「精准扶貧觀」,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從政注重深入基層、貼近群眾,與民眾打交道,他的語言多是喜聞樂見的大白話。在武漢市民之家,近半與市民郭辱婷握手問候:「美女,你好!」眾人一聽都笑了。在湖南湘西,他對年長的老人說,「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重訪正定縣塔元莊村,習近平問候鄉親們:「這裏我很熟悉,當年下鄉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來到山東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看望「老支前」王克昌時,老人插話:「總書記講話我天天聽。」「請你批評指正。」習近平笑答。考察海南時,習近平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山東省農科院視察智慧化溫室,不知誰不經意碰到鋪在地上的水管開關,水一下子噴了出來。「怎麼回事?」有人問,現場略顯緊張。習近平笑道:「我以為水管也是智慧的呢,我往這裏一站就自動噴水。」一句話後,眾人釋然。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談到城鎮化建設,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等議題,習近平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與江蘇代表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習近平說「現在線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對於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習近平以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來形容。

四、「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

日理萬機,習近平往往快刀斬亂麻、效率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栗戰書曽在《秘書工作》雜誌刊文提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幹工作要『案無積卷、事不過夜』。總書記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他的工作作風非常嚴謹,工作節奏也很快。報送給總書記的請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裡12點,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在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習近平告誡大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要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把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做到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做、坦坦蕩蕩為官。」早年擔任過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對於地方治理工作尤為重視,「郡縣治,天下安」,「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樹立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為官之道,需要堅定的信仰和信念。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認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一些黨員、幹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習近平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專欄累計發表短評232篇,後結集為《之江新語》一書出版。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中,習近平意識到「風成於上,俗形於下」,「領導幹部的生活作風和生活情趣,不僅關係著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關係到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對社會風氣的形成、對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具有『上行下效』的示範功能」。習近平隨即徵引《宋人軼事彙編》中的故事來說明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吳越國王錢俶向宋太祖趙匡胤進獻「寶犀帶」,趙匡胤說自己也有三條貴重的腰帶,「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錢俶視珍寶為貴,趙匡胤以民生為重,相形之下,「淑大慚服」。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執政者也須營造清正廉潔的社會道德風尚,建立健全各項規章、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約束人性的弱點,「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圼」。無論「八項規定」,「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靣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還是反「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及從不斷刷新的各級落馬官員數位來看,習近平對懲治貪腐、整頓吏治一直保持高壓態勢,「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猛藥去屙、重典治亂」。在中共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要求”培育造就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法隊伍,確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

五、「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

習近平曾說過,「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己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官方發佈的習近平辦公室內景照片來看,他的書架上曾放過《詩經》《群書治要》《世界歷史》《古文鑒賞辭典》《外國小說鑒賞辭典》《中國哲學大辭典》《魯迅全集》等圖書、典籍。考察山東曲阜孔府,習近平看到《孔子塚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隨手拿起來翻閱,「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文藝工作座談會後,習近平與參會者一一握手,他對麥家說:」我看過你的《暗算》《風聲》。問賈平凹「有沒有新作」時,習近平告訴對方,「你以前的書我都看過」。對蘇俄作品、歐美文學,習近平多有涉獵。因喜愛《老人與海》,習近平借出訪古巴的機會,光臨過作者海明威常去的酒吧。

習近平用「知識半衰期」「蓄電池理論」來闡釋不斷學習、持續充電的重要性,多次要求領導幹部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積極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多讀點書,多思考問題,油膩的食物少吃一點對身體還是有好處」。他在《多讀書修政德》一文中論述了「讀書即是立德」的觀點要修煉道德操守,提升從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書修德,並知行合一,付諸實踐。」習近平並不回避問題:「現在,有的幹部學風不濃、玩風太盛。這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貽誤工作、貽誤大事的!」為此他提出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習近平重視學習,這影響到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富國強兵之路,人人有責,必須抓好」。習近平調研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他不時與師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並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他勉勵大家「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努力學習、書生報國。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時,習近平寫道:「好兒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考察澳門大學時,習近平開講中國傳統文化課,並把《永樂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作為禮物送給校方。

六、「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國際舞臺上,置身不同的場域,面對多元的文化,非常考驗國家元首的公共外交智慧和語言反應能力。元首們的個性乃至交鋒,往往令人關注。習近平的外交話語,呈現出隨機應變的風趣特點。2014年,習近平在荷蘭海牙會見了奧巴馬,當時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一行正在中國訪問、遊覽。「習奧會」上,習近平談到我在與蜜雪兒臨別時,她讓我正式轉達對總統先生的親切問候。」聽了英文翻譯後,滿座哄然大笑。習近平曾從30里地外的其他知青那兒借來歌德名作《浮士德》,他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等人分享過閱讀觀感,「當時看不太明白」,「他們說,不要說你們了,我們德國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我說,那看來不是因為我太笨。」

習近平進行國事訪問,經常借用諺語、典故、講述小故事等來求同存異、強化認同。如他用「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形容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的友誼。「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習近平以此強調中國和韓國的關係。在倫敦演講時,習近平化用「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句莎士比亞的名言,台下立馬響起笑聲和掌聲,他同時提及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談到英劇《唐頓莊園》後,眾人爆發出唱彩聲。「條條大路通羅馬」「修昔底德陷阱」「阿喀琉斯之踵」「施瓦布經濟學」「潘朵拉盒子」等西方典故和國際常用語,不時穿插於習近平的講稿或談話中。

近年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的各種「陰謀論」言論不斷。習近平常在不同場合闡釋中國的各項主張,正本清源。訪問俄羅斯時,習近平以「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來比擬一個國家對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他頗為形象地告訴世界,「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習近平正力圖通過多樣的外交話語,重塑中國國家形象。這既是「東方文明大國形象」,也是「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為例,該書出版三年間,已出版個語種、27種版本、660多萬冊,發行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也已推出。

七、「經常上爾看看,潛水、聊聊天、發發聲」

習近平的語言風格背後,蘊含著辯證正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有哲學思辨色彩。關於「底線思維」,他說:「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關於「新常態」,習近平認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重視歷史研究,他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寫道:「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在西柏坡考察時,習近平論及:「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認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係。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下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

習近平的語言風格的形成,與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通俗語言觀、反對八股文風理念一脈相承。他經常引用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言論、故事,倡行「短、實、新」文風。比如習近平曾講過鄧小平領銜起草政府工作報告的故事。「文革」後期,毛澤東考慮到周恩來身體狀況欠佳,要求鄧小平負責起草政府工作報告,鄧小平則將各事項濃縮在約5000字的篇幅中。在《文風體現作風》一文中,習近平寫道:「要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扔到垃圾桶裏去,其實訣竅很簡單,可用鄭板橋的對聯概括為『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就是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講完即止,用盡可能少的篇幅,把問題說清、說深、說透,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正通過改進「文風」,打造新的話語體系,改變自說自話的積習。習近平在許多場合要求各類報告、會議、簡報精簡「瘦身」。李克強有「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有權不可任性」等金句流行。在中紀委座談會上,有人曾以「尊敬的王書記」開場,被王岐山當即打斷,他表示:「參加王某人的會,不准念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活語轉型既有自上而下的推動,也有自下而上的「逆襲」,多元話語開放、共生將是大勢所趨。「習大大」「彭麻麻」之類用語的出現,以及相關漫畫形象的發佈,無不顯示官方話語與民間表達的交融。尤其在當今網路時代,學會「互聯網思維」是基本的媒介素養。「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瞭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線民關切、解疑釋惑。」在主持召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提到:「凝聚共識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人民曰報社調研時,通過人民日報微博、微信、用戶端,當場向全國民眾發出了元宵節問候語音,「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此舉被許多網友點贊。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一個時代的文風往往與家國興衰互為表裏。據媒體報導,澳門歸僑總會暨澳門福建同鄉會創會會長、書法家梁披雲曾贈給習近平一幅嵌名聯:「近所當近,平其不平」,習近平把這幅字作為座右銘,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也可謂他語言風格的寫照。「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習近平喜歡引用屈原這句詩。自古知難行亦難,實幹總是勝語言。任何雄才大略,無不起於青萍之末。扭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歷史「治亂」週期慣性,真切需要以民為貴,朝乾夕惕,履薄臨深,埋頭苦幹。

(劉火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