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支持青年生涯規劃擴展到融入大灣區 王希富

行政長官崔世安上週在政府總部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澳區委員座談,聽取委員們對社會事務等多項議題的意見與建議,其中對於青年關心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行政長官分享了四點建議,砥礪青年裝備自己,抓好投入國家發展的機遇。

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柯嵐參加座談會,教育暨青年局長老柏生主持會議。十八名委員踴躍發言,其中多名委員對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表達了不同意見,包括:鼓勵青年提升競爭力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臺後,加強宣傳推廣;推動大灣區內青年創業創新的交流合作;推動本澳青年和中學生到大灣區內考察學習等。此外,委員們亦分別就青年工作和社會事務積極發表意見,包括:建議特區政府支持青年社團開展慶祝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多元活動,以體現「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弘揚愛國愛澳情懷;建議政府繼續強化青年溝通模式,瞭解青年所需所想;關注特區人才培養和青年的思維及創造能力;鼓勵青年積極參與國家扶貧工作;鼓勵本澳中學生到內地企業實習學習;打造良好閱讀氛圍和逐步開展中華詩詞進校園工作;培養中葡雙語人才,鼓勵本澳企業建立葡語人才集訓基地;利用大數據發展智慧醫療;加強控煙工作;完善澳門歷史城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工作等。

行政長官總結發言時表示,委員們很關心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也希望政府為此多作宣傳。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臺後,特區政府將有一系列宣傳推廣,讓公眾和青年加深瞭解。對於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他分享四點意見,一、鼓勵全國青聯澳區委員可利用自身能力和社團網絡優勢向青年多作說明,助他們解放思想觀念,為融入大灣區發展做好準備;二、需加深瞭解大灣區內的法律制度、經濟結構,特區政府願意支持青年社團到大灣區考察學習,加深對區內發展的認識;三、摒除害怕競爭和麵對失敗的心理,無論是走出去和請進來,都應該利用青春年華多加歷練和吸收經驗;四、加強人才培養,以配合特區經濟適度多元,實現可持續發展。

座談會上,行政長官特別關心與青年加強溝通,他表示其個人和五位司長範疇樂意通過不同方式與青年保持溝通,增加接觸不同層面的年青人,特區政府也會以支持者的角色繼續協助他們做好生涯規劃。

其實,關於本澳青年成長的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而且從此次座談會上青聯委員的建議以及行政長官的表態中,所涵蓋的方方面面已經較為全面的透視出青年當前所關注的問題,以及關乎青年良好成長的關鍵措施。但值得關注的是與火熱的融入大灣區建設議題向並論,行政長官早前經常提及的青年生涯規劃議題,兩者較為罕見的在同一場合被提及。由此,我們應該將兩者進一步的關聯,亦即本澳青年的生涯規劃,應該講大灣區建設的因素考慮進來,或者說應該在融入大灣區的進程中更好進行青年生涯的規劃。

對於融入大灣區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青聯委員們的建議主要是宣傳瞭解、交流合作、考察學習等等,另外還提到一個最為直接的建議就是鼓勵本澳青年到內地企業實習學習,這可以理解為就近的到大灣區城市中的企業實習。其實,類似的實習計畫在本澳早已有之。比如:前兩年京澳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就曾經主辦的「攜手促成長」北京暑期實習活動,旨在為本澳青年提供機會,赴內地各種工作領域進行職場鍛煉。希望青年多角度深入瞭解祖國國情、社會發展及文化習俗,促進個人成長、拓寬就業前景。根據計畫,凡符合條件的澳門學生將獲安排至北京市政府機構、大型國企和民營企業等機構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習,並開展成長培訓、大學生交流、企業家面對面、參觀訪問等一系列豐富活動,以促進交流、增進友誼、開拓視野、豐富閱歷、提升競爭力。

除去社團參與籌備和主導的類似活動。更早些年前,特區政府勞工局亦早就推出過「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可惜的是計畫第一年原本推出的1000個名額,最後只得83人參加,而成功完成實習並留在內地就業更是寥寥無幾,使得當局在之後推出計畫時只得將名額減少,即使如此,報名人數也只有半數左右。

綜觀類似的內地實習活動。其實可以清晰的看出本澳年輕一代的就業心態。一是儘量留在本地,即使是專業不對口。其次是,首選政府工、大型企業尤其是博彩企業。為的就是穩定、當然,確保本地人就業是政府的義務,留在本地就業也是居民的權利。但是面對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人才流動區域化、全球化,真的只有留在本地最好嗎?留在本地就業,身邊有親屬、朋友,而且也是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工作當然更容易適應。但是對掌握某些專業以及對某個行業感興趣人來說,倘若本澳沒有合適發展機會,選擇到外地不是更好嗎?況且,並非是到外地就不能在回來,在外地的工作其實不僅僅只是工作糊口而已,更重要的學習和掌握更多技能、瞭解更多工作環境的要求等。這些經驗對未來返回澳門創業發展,甚至成為本澳某一行業的領頭人都有著莫大幫助。這一點在臨近的香港亦有體現,2016年,香港特區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京出席「共圓中國夢.金融夢」全國金融青年論壇時表示,特區政府已撥款1億元用於保險業和資產財富管理業人才培訓,同時,將會資助近100個青年內地實習專案,惠及3700人。他希望港生通過實習,進一步增強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對維護「一國兩制」有更加堅定的信念,做香港和諧穩定的助力者。他亦特別強調,當前國際企業對擁有內地工作經驗的人才需求旺盛,以冀協助其打入內地的龐大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人積極尋找內地發展機會。港生在內地實習,不但可擴展視野,還可瞭解內地商業環境和建立人際網路,這些寶貴經驗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必然有一定幫助」。

再者就是就業方向上,原本就已經是最熱的政府工,在這兩年博彩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更加的收到推崇。即使是已經在企業有相對穩定的年青人也是「騎驢找馬」,抱著尋找機會進入政府公職的心態。

可以說,上述的兩點傾向已經在本澳年青人就業趨勢中相當明顯。這不僅會對青年人自身的成長、成才,特別是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構成影響。甚至會對本澳長遠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湧現造成困擾。需要特區社會上下充分重視,做好就業輔導,實現各行各業人才的接續,促進澳門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前幾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正式提出。其後行政長官更是親自「掛帥」人才發展委員會,及至早些時候人才發展委員會網頁正式開通,並專門開設人才資料登記專頁,以廣泛收集澳門人才的資料。特區政府同時發出呼籲,希望澳門人才積極進行登記。其實,如何更好培養適合本澳發展需要的人才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要指出的是人才的培養以及成長應該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各項措施,以及特區政府和社會上下的努力,只是為人才的培養與成長奠定制度條件與資源基礎,而要真正將這些有利的資源善加利用,並且結合人才自身成長特質則需要社會與個人的引導與規劃。筆者認為,這當中生涯規劃的作用尤其值得關注。

生涯規劃,一般認為其全稱是職業生涯規劃,他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事業職業目標,而預先進行生涯系統安排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也被稱作職業生涯設計,分個人職業規劃(設計)和組織職業規劃(設計)兩個方面。在本澳職業生涯規劃應該說是一個較為新鮮的名詞,自2009年起,本澳才有團體將此概念引入,向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提供諮詢服務。從一開始,主要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停留在就業市場訊息的提供和分析方面,其後才逐漸擴展的結合諮詢者自身進行優劣勢進行綜合分析,給出較為專業的意見,協助其清晰職業發展定位。可以說,本澳的職業生涯規劃推廣正在逐漸走向成熟。不過要全面而正確的人士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並且最大程度上發揮其作用仍需繼續努力。

俗話說的好「預則立,不預則廢」,職業生涯規劃與一般職業介紹、就業選擇最大的不同就是,職業規劃重點考慮個人的優勢和潛力,為個人確定最適合的職業,而不單單是考慮薪酬福利的因素,從而將選擇出來的職業定位為個人可為之奮鬥的事業和目標。當然,這其中仍然需要對整體社會就業環境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再輔以專業的分析,對實現目標職業過程要素進行預計。可以說,職業規劃相比與一般的就業幫助更為長遠。

對個人而言,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在於説明個人樹立明確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切實可行的措施,發揮個人的專長,開發自己的潛能,克服生涯發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最後獲得事業的成功。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決不只是説明個人按照自己的資力條件找到一份工作,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瞭解自己,為自己訂下事業大計,籌畫未來,進一步詳盡估量主、客條件和內外環境優勢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設計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良好的個人職業規劃不僅僅對自己的發展、事業的成功有巨大作用。對社會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以本澳為例,現時社會普遍存在向高薪職業看齊的心態,賭場職員、公務員一直都是就業者眼中的「香餑餑」,而其他工作則被排放在次等或者無可奈何才選擇的位置,造成「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作」的結構性失業一直存在。加之本澳人力資源一直以來處於不足情況的現實,「找工作易,找好工作難」成為很多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想法,但是這其中的「好」字定義卻有失偏頗,過多的看重薪酬和福利,而未有考慮自身是否真正適合這份工作,以及能否在此職業上取得成功。若是職業生涯規劃在本澳得以更大範圍推廣和為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所認同。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在結合社會需求,分析自身優劣勢後,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當可讓相當大一部分人從追求一時高薪、高福利的就業「陷阱」中走出來,從而有效緩解結構性失業的情況。

而且,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職業生涯規劃並非是簡單的找一份工作,通過專業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可能有一部分就業者會發現自己真正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是自己創業,而且要從事的相關行業還極有可能是本澳所未出現,或者處於起步萌芽階段的行業類型。那麼這些人士就將成為本澳相關行業的生力軍和急先鋒,從而為本澳的多元發展貢獻力量。

另外,職業生涯規劃可以讓個人清楚的認識自身,包括優勢也包含不足,因此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提高。當每個個體都努力進行自我完善,自身素質大為提升的同時,整個社會的競爭力也將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顯而易見,職業生涯規劃的推行不僅為個人也將為社會帶來不小的益處。那麼如何做好生涯規劃呢?有人曾總結出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應該遵守如下準則:(1)擇己所愛。從事一項你所喜歡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給你一種滿足感,你的職業生涯也會從此變得妙趣橫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之母。調查表明:興趣與成功機率有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務必注意:考慮自己的特點,珍惜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2)擇己所長。任何職業都要求從業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能力條件。而一個人一生中不能將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所以你必須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擇己所長,從而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充分分析別人與自己,儘量選擇衝突較少的優勢行業。(3)擇世所需。社會的需求不斷演化著,舊的需求不斷消失,新的需求不斷產生。新的職業也不斷產生。所以在設計你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擇世所需。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長遠,能夠準確預測未來行業或者職業發展方向,再做出選擇。不僅僅是有社會需求,並且這個需求要長久。(4)擇己所利。職業是個人謀生的手段,其目的在於追求個人幸福。所以你在擇業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預期收益——個人幸福最大化。明智的選擇是在由收入、社會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變數組成的函數中找出一個最大值。這就是選擇職業生涯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則。

當然,上述的原則開起來容易理解,但是靠個人去把握和執行的話,由於個人認識的不同很多時候還是無法避免出現判斷失誤。所以就需要較為專業的人士或機構提供幫助。我們開頭提到的新青協所設立的諮詢中心就是這樣的機構。但是明顯的,單純依靠個別的社會團體和機構還是不足的,有關的社會團體、政府部門還是應當下大力氣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推廣和施行,並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專業的支援。

此外,筆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在市民接受教育階段就要展開,而不是等到馬上要就業了才「匆忙」進行。比如美國的大學一般職業指導的重點是推行四年職業規劃專案:學生入學第一年,幫助學生接觸和瞭解就業狀況;第二年幫助學生發現和瞭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特長;第三年説明學生瞭解市場需求和雇主資料,參加社會實踐和招聘會;第四年輔導學生寫求職信,傳授求職要領和麵試技巧。這樣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正是本澳所最為欠缺的。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職業規劃不單單是針對個人的,企業亦應為員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在公司建立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目標體系,將企業發展願景與幫助每個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結合起來,才能讓員工在職業中更加努力發揮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即留住人才,又更好的實現企業的發展。

而再進一步的擴展到本澳整體來講,青年是澳門的未來,澳門的未來是必須要深度的融入大灣區的發展當中,因此澳門青年生涯規劃也必須與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向匹配。如此,澳門青年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既不負青春年華實現自我價值,又能在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定位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