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流行樂:「中國流行音樂從我開始」

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次年,「紫羅蘭」創作了大陸第一首粵語原創流行曲《星湖蕩舟》,親口宣告「中國流行音樂從我開始」。

緊接著,中國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中國第一家影音公司、中國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中國第一個音樂排行榜、中國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中國第一個歌手簽約制度,全都蓋上了「廣州首創」的印章,可謂風頭無兩。

為什麼偏偏是廣東?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是改革開放的風向標之一。它善於接受新事物,在音樂的創作、包裝、推廣上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它的媒體生態圈也著實給力,電視節目新穎、時髦、有趣,報紙雜誌紛紛「搖旗呐喊」,推波助瀾,使得廣東歌手受到全國觀眾的關注與喜愛。而廣東流行音樂欣欣向榮之際,北地弱勢一覽無遺,難相匹敵,故廣東人也常常驕傲於,自家也算佔領了一個制高點,佔領了一個改革開放的先機。

很明顯的,在上世紀90年代,廣東已率先形成了一條相對成熟且規模龐大的音樂產業鏈。1992-1993年,內地掀起了一股「廣東」熱潮,廣東流行歌曲大規模地北上,《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小芳》《晚秋》等傳唱大江南北;廣東樂壇的佼佼者:李春波、楊鈺瑩、毛甯、甘萍、林萍等則先後登上了「最高舞臺」——春晚。群星璀璨,廣東樂壇唯我獨尊,笑傲江湖。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廣東呢?為什麼不是北京、上海呢?

地緣因素有講究。廣東毗鄰香港,兩地聯繫緊密,不僅僅是語言與文化,重點是香港的大氣電波能覆蓋到這裏。收音機稍微調整下頻率,就能輕易捕捉香港的幾個商業電臺;如果家裏有香港親戚,甚至能早個三四年聽到許冠傑、林子祥、徐小鳳的靚歌。所以說,廣東人是有「便宜」可占的,早在70年代,他們就接受了香港流行音樂啟蒙教育。

改革開放後,大老闆要來投資吧?談生意的環境不能太「土」吧?於是「音樂茶座」出現了,於是職業歌手開始積累商機了,於是促成唱片公司成立了,於是激發音樂新秀大賽了,於是廣東音樂圈雄起了。

除了地緣因素,嶺南文化的薰陶也功不唐捐。廣東人自由、開放、務實、包容的性格,讓他們在思想上沒有太多桎梏,看到有前途的東西就「拿過來」為我所用,每次先走一小步,才能最後領先一大步啊。前幾十年聽膩了「一種調調」的國民,在改革開放的清風吹拂下,乍聞「廣東幫」直指個體情感世界的「靡靡之音」,心一顫、一麻、一酥,就此乖乖被俘獲,絕對是不出乎意料的嘛。

當時廣州做音樂的大環境很是「滋養」,工業成熟,空間開闊,機會多。廣府人李海鷹、李達成、廖百威,潮汕人陳小奇,客家人李廣平,「過江龍」朱德榮、毛甯、楊鈺瑩、陳明、林依輪……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小朋友們會師寶地,各逞其才,不能不說是當代中國流行樂壇的一大幸事、一個盛世。

卸下「領軍者」身份

到了21世紀,全國的經濟水準直線上升,消費水準直線上升,人們便不再「仰視」廣東了。至此,經濟催化音樂發展的使命已完成,廣東流行音樂「領軍者」的身份也已卸下了。不少廣東音樂人和廣東歌手都到了北京發展,而大批新人也相繼出現——這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陣地或許轉移,歌聲卻未曾停歇。

新媒體時代,廣東不是沒發力過。《老鼠愛大米》《豬之歌》《丁香花》《一萬個理由》《月亮之上》《你到底愛誰》《不要再來傷害我》《那一夜》《秋天不回來》《求佛》《回心轉意》《狼愛上羊》等網路熱門歌曲,從廣東飄向全國,手機鈴聲裏,是此起彼伏的鬧猛與喧雜。然而,與那些旋律優美、歌詞委婉的「金曲前輩」相比,網路神曲基本不具備長久的生命力,短暫的爆紅,難以掩蓋口水、粗糙的本質。就這個層面來分析,廣東流行音樂,終究尚未再現以往的輝煌。

可是,回憶總是美。不管醜聞,不管傳言,年輕時眉目清秀的毛寧,與巧笑倩兮的楊鈺瑩,總歸是在特定的90年代得「永生」了。養眼又般配的金童玉女CP,雙雙構成廣東流行樂尖峰時刻最不可磨滅的鮮明符號——他唱著「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讓台下的少女小鹿亂撞,跟著駭浪卷雪,「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她唱著「不要問我太陽有多高,我會告訴你我有多真」,讓萬千的癡漢骨軟魂銷,枯木逢了春,老樹開了花。嗯,那時候,天天天藍,萬物生長,情投意合的小夥姑娘唱個卡拉OK,保不齊就能拉了小手,然後一不小心,一起白了頭。

(孔冰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