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應發揮「一中心一平臺」優勢參與大灣區建設 劉紹滿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臺之際,作為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近日在北京首次會見行政長官崔世安時指出,澳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著力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發展,讓大灣區的人民群衆共用發展成果。他並希望澳門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好「一中心、一平臺」的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見,中央對於澳門參與大灣區的建設,有清晰的指引或指示,無疑希望澳門在粵港澳中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各城市之間合作共贏的局面,這也是符合澳門實情。正如崔世安日所指的,澳門特區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認真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立足優勢,加強與其他兄弟城市互補聯動,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實現「一國兩制」的實踐行穩致遠。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推動大灣區建設是中央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個重要國家戰略。特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這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為了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共同推動大灣區的建設,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日前所言的,澳門要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找準「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結合點,推進「一中心、一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所指出,澳門投身大灣區的建設是貫徹十九大精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部署。為此特別注重加強自身建設,認真開展大量前期研究和準備,主動把澳門五年規劃、年度施政與大灣區建設有機結合。過去一段時間的發展經驗顯示,澳門特區在促進經濟適度多元上受到客觀條件制約,當中包括人才、土地空間等因素。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則給予澳門寶貴的機會,為澳門下一階段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帶來新契機,為社會各界帶來更多更新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體現四點重要意義,第一、中央高度重視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和能夠產生的作用。第二、中央希望澳門特區發揮所長,與其他城市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為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大環境。第三、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構思強調惠及普羅市民,強調建設優質生態環境,增加市民的獲得感,為此會再推出香港和澳門特區居民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措施。第四、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參與編制大灣區規劃綱要,認真研究。筆者也認同的一點就是,本澳必須要用好用足中央系列惠澳政策,找准「國家所需」與「澳門所長」的結合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搭載國家發展的快車,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澳門與內地的互利合作,不斷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將會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中央將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設,並多指出將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明確指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為重大機遇,並要求廣東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習主席還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國家總理李克強日前也指出,將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首次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並列,被放在區域經濟戰略部分。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支持將會更加全面、範圍更廣、力度更大,將打造成為全球第一灣區。中央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促成灣區「融合發展」態勢上。可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會為澳門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經濟財政司長梁維特日前也指出,大灣區建設需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合作機制,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又要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要深入融合,實現共商、共建、共用,又要兼顧各方不同效益,發揮各自獨特作用;既要鼓勵創新驅動,激發區域創新動力,又要保持和再造傳統產業優勢;既要重視大企業和機構的引領作用,又要重視中小企業的參與,為它們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機會,打造平臺。澳門特區將圍繞「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並按照《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方向,積極配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與大灣區兄弟城市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國家發展勢不可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乘勢而上。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近日也指出,澳門將根據灣區所需、澳門所長,按照《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方向,積極配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與大灣區兄弟城市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圍繞「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澳門在大灣區應該重點發揮好幾方面的作用:發揮澳門精準聯繫功能,為大灣區構建對外交流的平臺。發揮澳門歸僑僑眷資源優勢,特別是利用澳門精凖聯繫內地與葡語系、歐盟及東盟國家的優勢,助力大灣區「走出去,引進來」。澳門正在有效落實中央政府支持中葡平臺建設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發展融資租賃、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等特色金融,構建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中葡人民幣清算中心,用好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為中葡企業提供配套資金結算服務與貿易融資等金融服務。結合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需求,探索在澳門發展各類資本市場,促進大灣區與葡語國家經貿金融合作和交流。同時,因應歐盟成員變化的新形勢,利用澳門與葡國及歐盟的傳統關係,開辟中國內地-澳門-葡國-歐盟交流管道的功能和作用,努力為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作出澳門的貢獻。發揮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優勢,與大灣區共同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澳門正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擁有世界級旅遊設施,實行國際標準的旅遊管理制度,並正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澳門將發揮旅遊管理、教育和培訓資源及優勢,加強建設旅遊教育培訓基地,與大灣區城市加強旅遊職業教育合作,共同提升本區區域旅遊服務水準。加強中醫藥產業合作,與大灣區共同開拓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澳門將發揮與葡語國家及歐盟特殊關係的優勢,加強與大灣區中醫藥科研、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健康服務等方面合作,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為平臺,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和標準化,促進大灣區優質中醫藥企業和產品通過澳門開拓葡語國家、歐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落實今年3月第22屆歐盟澳門混合委員會會議上達成的共識,就傳統草藥產品規管制度開展專家層面的資訊交流。發揮澳門中西文化交往歷史悠久的優勢,與大灣區共同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語國家文化交流和合作,推進「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建設。大灣區城市各有特點和優勢,澳門需要根據各城市的特點,結合雙方優勢,找準澳門與各城市的合作重點。

其實,粵港澳三地經過數十年的合作發展,累積了大量豐富的經驗,但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突破以往傳統的合作模式和限制,最大可能整合三地不同制度的優勢,弱化以至消除由於三地行政區劃不同而造成的人為隔閡,積極爭取在大灣區試行全面開放政策,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最大限度的便捷對接以至無縫對接,以配合國家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尤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到「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是「一國兩制」下前所未有的區域合作實踐。大灣區雖然是一個城市群,但是在一個國家之內,粵港澳三地涉及不同社會制度及經濟體系,有兩種制度和三個關稅區,灣區的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存有一定障礙。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盡量減低對上述要素流動的障礙。要有效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的融合,避免城市之間的內耗和重複建設,關鍵在於粵港澳合作必須突破以往大珠三角傳統的合作模式和限制,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整合粵港澳不同制度的優勢,弱化以至取消由於三地行政區劃不同而造成的人為區隔,積極爭取在大灣區試行全面開放政策,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最大限度的便捷對接以至無縫對接,以配合國家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其實,經濟財政司長近日也指出,在大灣區建設中,我們必須主動調整思維,更新觀念,勇於變革創新,積極探索進取。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推進大灣區建設時,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與發揮各方積極性、保留各自制定切合實際的規劃和政策措施的靈活性之間的關係;二是深入融合、實現共商共建共用與保持各自固有的優勢和特色、兼顧各方不同利益之間的關係;三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與精準發力、發揮各方獨特作用之間的關係;四是鼓勵創新驅動、開發新產業新業態與保持傳統產業的優勢和特色、推動傳統產業創新及提升之間的關係;五是重視大型企業和機構的引領和導向作用與兼顧中小企業、專業人士和青年人的參與、為廣大居民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機會創造平臺之間的關係。讓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提升廣大居民福祉,特別是為專業人士、青年和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和機遇,努力讓澳門廣大居民都可分享到灣區發展的成果,將澳門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美麗的特區。

本澳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僅是經濟上的融入、在某些領域的引領,更是人心的融入。正如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澳門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國家發展,促進經濟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重大的機遇,也為澳門各界人士,特別是專業人士和青年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是澳門人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平臺。機遇同時也伴隨挑戰。其主要挑戰,一是大灣區將形成極具優勢和吸引力的發展環境,資源集聚效應加強,必將對周邊地區包括澳門在內的資金、人才等資源產生吸納效應;二是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率先與國際接軌,並發揮國家對外開放平臺作用,因此,對澳門對外服務平臺功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三是隨著大灣區消費品市場和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由此而對澳門市場構成某種程度的競爭,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融合,是包括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在內區域協同發展的全面融合。大灣區建設旨在透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動區域內法律和管理制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於深化「一國兩制」實踐,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對外支持和配合「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開放戰略,對內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打造國家參與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下前所未有的實踐,需要更新觀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又要兼顧各方不同利益,發揮各個方面獨特作用,激發區域創新動力。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釋放發展活力和潛能,就必須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儘量減少各類要素流動的障礙,有效推動灣區內各城市之間的融合,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和重複建設。正如經濟財政司長所言的,澳門面對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練好內功,裝備自身,提升競爭力。政府需要加快進行管理制度創新,加快完善法律法規,提升行政效率,推動智慧政府建設,努力為業界營造「高效、規範、便民、便商」的營商環境。公務員更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和思維,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努力為各界到大灣區發展提供到位的服務和協助;業界要繼續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銳意開拓的思維,不斷創新,包括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做精做強,增強競爭力;社會各界人士都應把握時機,積極進取,不斷自我增值,提升自身競爭力,有效把握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特別是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和希望,更應具有創新的精神,要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其次,要在過去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的基礎上,增強彼此瞭解,特別加強法律、管理制度和政策差異的瞭解,加強對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的瞭解。在彼此充分瞭解的基礎上,協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和障礙,進一步深化合作。筆者也認同的一點就是,本澳未來應積極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致力協助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泛珠三角各省與葡語系國家乃至歐盟國家地區有機地對接,成為區內具有葡語國家影響力和廣域輻射力的服務平臺,提升在區域發展中的支點作用,進一步發揮澳門自由港制度優勢,在對外開放特別是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因此,本澳推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必須要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用好用足,推進「一中心、一平臺」建設以及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為定位,要發揮本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灣區。正如當局所言的,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必須認真貫徹「開放」和「創新」的理念,努力發揮澳門的優勢,與灣區城市合作打造高端的開放和創新平臺。一方面,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澳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高層次發揮「走出去、引進來」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創新合作,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發展,探索科研要素跨境流動政策創新,推動科研機構、高校、企業之間合作,資源共用,聯合攻關,促進科技協同創新和發展,共同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因此,澳門要在大灣區「群星閃耀」的城市群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揮「一中心,一平臺」建設的優勢,結合兄弟城市的需求,以「互補共贏,協同發展」為原則,透過澳門具有發展勢頭的會展、特色金融、中醫藥等新興產業,發揮專業優勢,輸出高端服務,「引進來,走出去」,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以有序落實本澳五年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機結合,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積極參與,通過與灣區城市群的合作解決自身資源問題,助力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