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核心在「人」

「貧困的載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本質在於補齊人的生存短板、拓寬人的成長空間、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挖掘人的發展潛能,實現人的全面、均衡、健康、可持續發展。」置身脫貧攻堅一線已兩年有餘的趙凱明,一直在深入研究自己所幫扶地區脫貧的治本舉措。

作為中組部掛職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委副書記,他結合台江實際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台江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和農村人口貧困表像是缺錢少物,深層次是人力資源開發不夠,人的運行組織不暢,人的創業活力不夠。

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策體系早已形成,在脫貧攻堅最後的三年決戰裏,能不能打好這場攻堅戰主要有三大關鍵:一是各級幹部能否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落實下去;二是如何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主體意識,而不是貧困群眾站著看、幫扶幹部拼命幹;三是2020年脫貧攻堅戰結束後,基層組織能否丟掉幫扶幹部這根「拐杖」,切實承擔起帶領當地持續發展、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的重任。而所有這些都指向「人」這一核心。

「必須聚焦『人』這一核心。脫貧攻堅實際上就是民心戰、國心戰、黨心戰。人的改變和提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從『人』到『人力』到『人力資本』,再到『人才資本』,需要經過艱辛的努力和持續提升。」趙凱明表示,這就需要著力在幹部、人才和基層組織方面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智力幫助和支援。

提升「關鍵少數」戰鬥力

「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關鍵在縣特別是鄉村一級。廣西部分基層幹部的扶貧政策水準較低,執行力不夠,作風不夠扎實,導致一些扶貧政策及措施落實不夠到位,影響了工作效果。」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蔣家柏在談及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時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如此表示。

調研中,一位幫扶幹部也對本刊記者表示,當地領導班子即「關鍵少數」發展戰略不清晰、工作合力不夠、進取精神不足。在一些遠離交通線、生態環境惡化的偏僻自然環境中,長期原始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限制了人的活動半徑,嚴重阻礙了思想的傳播交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與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如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注重消費、忽視積累、紀律渙散等,而這些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原有的落後生產方式。「遺憾的是,當地的『關鍵少數』有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些消極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在指揮脫貧攻堅時方向不明,動力不夠,思維受限。」該幹部說。

與此同時,縣鄉公務員隊伍來源管道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化訓練不夠。在台江,趙凱明就發現,一些貧困地區幹部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起碼的專業化水準,難以滿足職責需要,在領悟上級意圖和貫徹政策方針時存在較為突出的能力缺陷,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勝任脫貧攻堅帶頭人的角色。

針對幹部隊伍中的這些問題,台江首先借助於中組部的幫扶,全面從嚴鍛造幹部隊伍。一是強化縣委領導統攬全局核心地位;二是強化脫貧攻堅統籌調度,建立分條線脫貧攻堅指揮部;三是改進幹部的考核評價機制,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目標管理考核;四是全方位提高幹部隊伍能力素質,特別是專業化水準和實戰本領。

其次,推動領導幹部牢固樹立擺脫貧困靠學習、追趕先進靠學習的自覺意識。中心組學習由過去工作日白天進行,改為工作日晚上或週六日進行,讓廣大幹部靜下心來真正學,同時將學習形式由簡單念檔、讀報告轉到虛實結合談認識、講體會,謀思路、議想法。

再者,深入宣傳提振幹群士氣。趙凱明表示,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看家本領。台江在推進脫貧攻堅裏,也把推進宣傳發動作為重點推進方面,主要是改進幹部隊伍宣傳教育,改進黨員學習教育,改進群眾宣傳教育,改進全社會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發動把全社會的活力、幹部群眾內生動力激發出來。

在一次次學習研討和思想碰撞中,五大新發展理念日益入心紮根,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和錯不起、誤不起、等不起日益成為思想自覺。「抓好關鍵少數才能帶動最大多數,抓好骨幹力量才能影響整體隊伍。幫扶不能包辦代替,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要讓當地的幹部願幹、會幹,敢想敢幹。」趙凱明說。

釋放群眾巨大活力和潛力

「有的貧困戶『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如果不能充分發動貧困群眾,扶貧就只是治標不治本,幫扶效果很難持久。」採訪中,湖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志群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強調了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又一關鍵。

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辦主任黃雲波同樣對本刊記者表示,由於長期封閉和歷史因素,貧困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社會發育程度低,勞動力文盲多、文化程度低,自我發展能力弱,主觀能動性不足,部分幹部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

在台江,趙凱明也注意到,基層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還未能充分激發,部分貧困戶脫貧缺乏自我脫貧的決心、勇氣和行動,既不想投入物資也不想投入精力,很多人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坐等政府幫扶、救濟、送小康的人為數不少。還有些群眾為了能夠享受到扶貧政策,爭搶當貧困戶,不願脫貧,甚至有些群眾寧願自己不發展也不支持村裏發展產業,有的還成為「釘子戶」「上訪戶」。

對貧困群眾的幫扶裏,很對地方都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放在了突出位置。中組部對台江的幫扶,更是「以人為中心」,從五方面進行了細化:扶體質,有健康才會有小康;扶志,人窮不能志短;扶知,知識改變命運;扶智,智慧凝結成為文化;扶制,靠體制機制管長遠。「把這五個問題解決好,一個地方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進而實現現代化,就有了可靠組織保證和強大動力。」趙凱明說。

在此過程中,幫扶幹部尤其注重群眾思想觀念的改變。現實中,長期的封閉隔絕、原始的生產方式等是台江長期貧窮落後的直接原因。派生於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喜好喝酒、愛好賭博、幹部組織紀律渙散、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生活不講衛生等,成為台江脫貧攻堅路上的重要障礙。

中組部幫扶工作組進駐台江後,大力改進群眾宣傳教育,提升群眾內在文明素養,通過移風易俗為台江累積社會資本。比如:幫扶幹部勸導群眾勤儉節約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去做,號召「人人動手講衛生」,做好家庭的整潔美化。幫扶幹部到群眾家去,從廚房乾淨、廁所乾淨、臥室乾淨、客廳乾淨開始,引導群眾走向新生活。

在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當地在貧困村中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整治在婚喪嫁娶方面存在鋪張浪費、炫富攀比、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當地有關部門在尊重傳統習俗的前提下,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惡俗禁辦。比如規定農村婚禮隨禮最高不超過100元,城區最高不超過200元,婚宴僅限於男女雙方親友,不上高檔菜,上當地菜,減少浪費。

在趙凱明看來,「風俗習慣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化的歷史積澱、歷史演繹和歷史承載。脫貧攻堅不僅要富口袋、長面子,更重要的是富腦袋、壯裏子。扶貧扶人扶到最後一定要扶本事、扶文化、扶思維、扶志氣、扶風俗,這才能實現一個地方的可持續健康長遠發展。」

全面夯實基層組織基礎

在調研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發現,由於對駐村幫扶幹部高度依賴,駐村幫扶成為了「輸血式幫扶」的新表現。其表現為,村幹部的能力越弱,就越需要駐村幹部來補強。而駐村幹部能力越強,村支書等村幹部的依賴心理就越重,能力也就越加退化了。

實踐中,由於幫扶幹部帶著思路、帶著資源、帶著管道而來,一些村幹部也就從主角慢慢讓渡出來,甘當配角了。而一些地區的村支書年齡偏大、對新事物等接觸也不夠,本身也存在著能力短板。

趙凱明指出,組織是黨的戰鬥力的來源。農村現在很大的一個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和城鎮化發展,人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基層黨組織直接擔負著團結廣大黨員、發動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戰鬥任務,是脫貧攻堅一線的戰鬥堡壘,也是群眾的主心骨和頂樑柱,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把人更好組織起來。

「黨的建設是我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在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須臾離不開的法寶。」趙凱明說,也正是基於這一考慮,中組部駐台江工作組把提高基層一線戰鬥堡壘組織力動員力戰鬥力作為又一關鍵來抓。

通過選好配強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班子、第一書記,加大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力度,強化農村黨員的學習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規範黨支部「三會一課」等舉措,貫徹中央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部署,協助縣委在強基固本上狠下功夫。

「脫貧攻堅大量基層基礎工作靠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去做,也核對總和鍛煉著基層黨組織及黨員幹部的領導力、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堡壘強則黨的組織攻堅力量強,堡壘弱則群眾脫貧致富同步小康難。」趙凱明說。

在此基礎上,再通過選准縣鄉村產業發展方向、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培育現代農業品牌、推進農校對接和農超對接、搭建網上銷售平臺等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採訪最後,多位幫扶幹部一致的看法是,扶貧不能當救世主,幫扶幹部必須與群眾一起幹、一塊苦、一道拼。激發起群眾的內生動力和主體意識,才能凝聚起無窮的力量。

(王仁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