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與詩詞

一說到十大元帥與詩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朱德元帥、陳毅元帥和葉劍英元帥。因為這三位元帥不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都經常吟詩作詞,且都有厚厚的詩詞集出版發行。其實,十大元帥是都會寫詩的,只不過是寫的多少不同而已。現把十大元帥(按1955年授銜時排名為序)與詩詞略述如下。

朱德:「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

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人。建國後曾任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2003年12月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朱德詩詞集》(第一版),收入了朱德各個時期所寫的詩詞159首,是從已收集到的600餘首詩詞中選出來的。2007年2月出版發行新編本,新編本分上、下冊,30萬字。新編本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大量增補,由159首增訂為550首。這些詩詞,反映了朱德高尚的人格、豪爽的氣概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

「朱德同志和無數仁人志士一樣,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早在青年時期,他就表達了‘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的遠大志向。」這是2016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一段話。其中的「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是朱德1906年離開四川順慶府中學堂去成都投考四川高等師範學堂前寫的題為《順慶府中學堂留別》一詩中的最後一句。從公開出版的《朱德詩詞選》(新編本)上顯示,這是朱德最早寫的一首詩,詩的原文是:「驪歌一曲思無窮,今古存亡記憶中。汙吏豈知清似水,書生便應氣如虹。恨他狼虎貪心黑,歎我河山泣淚紅。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此詩抒發了要對祖國安危負責任的淩雲壯志。

1961年6月30日紀念建黨40周年之際,作為遵義會議參加者的朱德曾賦詩一首《遵義會議》,深情緬懷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功績,詩曰:「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糾正,天空無限任飛揚。」在這首詩中,朱德以崇敬的心情,肯定了遵義會議的歷史功績,頌揚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偉大。

1976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送了毛澤東的兩首詞,其中第一首是毛澤東同志1965年5月到井岡山視察時寫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朱德聽了之後,激發了無限感慨,於是欣然寫下了《喜讀主席詞二首》。其中一首寫到:「昔上井岡山,革命得搖籃。千流歸大海,奔騰湧巨瀾。羅霄大旗舉,紅透半邊天。路線成眾志,工農有政權。無產者必勝,領袖砥柱堅。幾度危難急,賴之轉為安。布下星星火,南北東西燃。而今勢更旺,能不憶當年。風雷興未艾,快馬再加鞭。全黨團結緊,險峰敢登攀。」此詩氣勢宏大、思想深遠、催人奮進。是90歲高齡的朱德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首詩。

彭德懷:「惟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

彭德懷(1898—1974),湖南湘潭人。建國後曾任解放軍副總司令、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等職。曾經說過「我不會作詩」的彭德懷,雖然一生寫詩不多,但讀後不難發現,這些詩都具有如下的共同點,即直抒胸臆,發自真情,脫口成章;不事文字雕琢,大致押韻,不受近體詩歌格律拘束,近於民間詩歌和古體詩,粗曠、豪放。

「求知心切去黃埔,夜夢依依我不然。馬日事變教訓大,革命必須有武裝。

秋收起義在農村,失敗教訓是盲動。惟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利用周磐辦隨校,謹慎爭取兩年時。」這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獨立第5師第1團團長彭德懷寫的一首詩,時間為1928年2月中旬的一天。所表達的是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然後效仿潤之(毛澤東)割據井岡山的辦法,創造一個獨立的割據局面。

「猛虎撲群羊,硝煙彌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未到,讓爾逃生。」這首題為《團村戰鬥》的詩,是彭德懷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1933年12月12日寫的。詩中的「大哥」是借指「紅1軍團」。這就是說,因為在指揮紅軍作戰中反對遊擊戰的軍事顧問李德(德國人)等人把紅1、3軍團分開作戰,使我軍不能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大量消滅敵人,才使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彭德懷在當天聽到這一特大喜訊後,一揮而就寫下了題為《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有感》的讚美詩,詩曰:「長江天塹一橋,貫穿南北功勞。車聲轔轔橋上,驚濤滾滾東流。大橋橫跨長江岸,龜蛇聯姻情舒暢。三鎮鼎立結同盟,萬眾歡呼如宿願。」此詩寓情于景,蘊含深邃,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1966年3月31日,被錯誤批判遭解職7年的彭德懷,複出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在川南攀枝花鋼鐵建設工地視察時,面對建設者的忘我奉獻,已經很久沒有寫詩的彭德懷頓時來了詩興,掏出隨身所帶的筆記本,就在上面寫了一首歌頌攀枝花建設的題為《頌攀枝花》的大氣磅薄的七言詩,詩曰:「天帳地床意志強,渡口無限好風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盡寶藏。懸岩險絕通鐵道,巍山惡水齊變樣。黨給人民無窮力,眾志成城心向黨。」此詩是彭德懷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

林彪:「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縈懷」

林彪(1907—1971),湖北黃岡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1971年9月13日陰謀敗露後乘機外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1981年1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其做出判決,被確定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林彪在其一生中寫過一首詩和兩首詞。

1942年5月25日,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在山西省遼縣麻田村附近指揮部隊掩護後方機關突圍轉移時壯烈犧牲,年僅37歲。從蘇聯治病歸來不久的林彪(此前任八路軍115師師長)得知左權犧牲後,悲痛異常,連夜寫下一首達百餘行的題為《悼左權同志》的長詩,後以「淩霄」的筆名發表在1942年6月19日的延安《解放日報》上。林彪還曾當面念給左權的夫人劉志蘭聽:「你所處理的事情是最繁的事情,你真正盡了組織戰鬥的重任,白天行軍作戰,夜間又要計畫周詳,指揮有方,電話機子成了你枕旁經常的陳設,電話的鈴聲一夜不知道多少次地催你醒來,你倦極了……」

古田會議後的1930年元旦,時任紅4軍前委委員、第1縱隊司令員的林彪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流露出悲觀情緒、對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地缺乏信心。收到林彪的來信後,毛澤東給林彪寫了封長達六七千字的回信,幫助他轉變思想,並藉此教育全軍。此信於1952年7月1日出版發行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題目發表,應林彪的要求沒有提及是回復林彪的一封信。可林彪卻總覺得這封回信及其有關的歷史背景對他是個影響。1969年9月,已成為中共中央唯一副主席的林彪,更感到需要把自己早年的那一段歷史洗清。於是,他在重游井岡山時,就授意秘書代筆填寫了兩首《西江月•重上井岡山》詞,並送呈毛澤東主席閱。其一為:「繁茂三灣株樹,蒼茫五哨雲煙。井岡搏鬥憶當年,喚起人間巨變。紅日光彌宇宙,戰旗湧作重洋。工農億萬志昂揚,勢把敵頑埋葬。」其二為:「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縈懷。英雄烈士啟蒿萊,生死艱難度外。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輝煌勝利盡開顏,鬥志不容稍減。」其二中的第六句,代筆秘書原來寫的是「何疑星火燎原」,因林彪看後不滿意,於是就改為「豈疑星火燎原」。雖說只有一字之差,但顯得信仰更加堅定了,真可謂欲蓋彌彰!從這首詞中,哪里可以看出井岡山鬥爭時期林彪的悲觀主義情緒?(《林彪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

劉伯承:「無數先烈血,薄成此豐功」

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員副委員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這位被譽為「當代劉伯溫」的軍事家在其一生的軍旅生涯中曾寫了六首詩。

1914年春,劉伯承乘船順江東下去上海。船過三峽,劉伯承佇立甲板追思往事,瞻念前途,吟出一首《出益州》的七律,即:「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強登樓。海潮東去連天湧,江水西來帶血流。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饑寒又一秋。」此詩詠歎了出川的悲壯心境和展望將來,捍衛共和的呼聲。

1924年春,曾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指揮官的劉伯承在養傷時寫了一首題為《贈友人》的五言詩,詩曰:「園林春色滿,仕女踏青時。誠恐名花落,匡扶不上枝。峨山沉雪裏,欲往滯犍為。君自家山問,琅琅回有詩。」所謂「友人」,指小學同學謝南城。1926年大革命中,劉伯承領導滬順起義後,謝南城曾充當軍閥說客,對劉伯承策反。為規諫舊友,劉帥曾將此詩前四句書贈謝南城。

1947年7月28日,劉鄧大軍在羊山(位於山東省金鄉縣羊山鎮境內)殲滅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整編66師,從而結束了整個魯西南戰役。戰役結束的第二天,劉伯承賦詩一首:「狼山戰捷複羊山,炮火雷鳴煙霧間。千萬居民齊拍手,欣看子弟奪城關。」

1950年5月1日傍晚,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設宴款待重慶各界人士代表時,同盟會老前輩何魯起身走到筆墨案前寫了兩首五言絕句。第二天,劉伯承寫了兩首《和何魯五一賦詩》五言絕句,並派人送給何魯,其一為:「國際勞動節,遊行示大同。無數先烈血,薄成此豐功。」其二為:「中華新紀元,勝利歌有餘。共飲聯歡酒,勤翻建設書。」

1957年春,劉伯承與夫人汪榮華等在安徽黃山遊覽時,曾寫了題為《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一詩,詩曰:「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後被刻在玉屏樓樓東石壁上。

賀龍:「壯志未竟,我來復仇」

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文革」開始後的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

1946年7月21日,曾任八路軍120師政委的關向應在延安病逝。時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的賀龍(曾任八路軍120師師長)于同年8月寫了一首《挽向應同志》的詩,表達了對老戰友的懷念之情,詩曰:「一生中最真摯的戰侶,你先我永逝了!辭去了你親手撫養的部隊,辭去了千百萬人民,還辭去了你的難友——雲卿。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難:洪湖、湘鄂西、鄂豫皖,黔、雲、貴,川陝邊,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晉綏,出河北,幾萬里長途征戰,入死出生無論在戰場上、工作中,也不管在草亭茅舍,大廈高堂,我記不出何時不在一起!何時有何分離?而今你是永別了翹首蒼天,你的音容宛在,我則寐不成眠。」

1947年9月12日,續范亭(時任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病逝後,時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的賀龍寫了一首《哭續老範亭》的詩,表達了對這位英年(54歲)早逝的著名抗日愛國將領的惋惜之情,詩曰:「十載共艱辛,方幸大業垂成,勝利在望,和期一病竟千古。三軍齊痛哭,誓將美帝驅逐,蔣賊殄滅,靖平六合告重泉。」

1952年,在山西省呂梁山區興縣城內東北隅玉京山麓,修建了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陵園內的烈士紀念塔的左面鐫刻的是原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的題詩:「呂梁蒼蒼,汾水洋洋。先烈偉績,山高水長。」

1984年,河南省鎮平縣建成了彭雪楓紀念館(1944年9月11日,時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委的彭雪楓在河南夏邑八裏莊同敵人的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紀念館裏陳放有當年賀龍將軍題寫的挽詩:「奮戰中原,功在史冊;壯志未竟,我來復仇。」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等職。其是十大元帥中寫詩詞最多者。

粉碎「四人幫」後不久的1977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出版了由陳毅夫人張茜整理、編輯的《陳毅詩詞選集》。2012年1月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分上、下兩冊出版發行了「新編」《陳毅詩詞集》,收入陳毅從1921年11月至1968年7月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詩詞共計355篇,約700餘首,其中廣為流傳的兩首詩是《梅嶺三章》和《青松》。

《梅嶺三章》的詩前小序為:「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其一: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其二: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其三: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題為《青松》的五言詩,是《冬夜雜詠》中的首篇。《冬夜雜詠》最初發表於《詩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題19首。發表時有小序雲:「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長夜不寐。起坐寫小詩若干段,寄興無端,幾乎零亂。迄今事滿一年,不復詮次。送登《詩刊》,以博讀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記(仲弘,是陳毅的字)。」此詩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其實寫人。寫共產黨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

羅榮桓:「我給你們留下的,只是黨的事業,別的什麼都沒有」

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建國後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羅榮桓作為我黨我軍的傑出政治工作者,雖然著有《秋收起義與我軍初創時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繼續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等文章,但其在一生中僅寫了一首詩。

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在北京病逝。其在病逝前曾寫了一首題為《告子女》的自由詩,詩曰:「我盡力爭取不死,繼續為革命奮鬥;如果死已經來臨,我也絕不畏懼,決不發愁。我給你們留下的,只是黨的事業,別的什麼都沒有。我的遺囑是一句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此詩體現了其對党的無限忠誠,寄託著對後輩繼承遺志完成未竟事業的殷切期望。

徐向前:「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

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32年冬,徐向前、陳昌浩等率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撤出後,經過長途戰略轉移,到達陝南城固小河口後,徐向前率先頭部隊在秦嶺南麓的升仙村、小北村一帶與國民黨軍打了一場遭遇戰,並取得了勝利。當時趁部隊打掃戰場時,徐向前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小北河的天然景觀,欣然在龍皇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大氣、貼切、風趣的七言詩,詩曰「此地風景非凡樣,二龍戲珠在前方。兩山自成太極圖,喜逢湑水貫中央。」

1985年,曾在1938年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並率部在河北省涉縣神頭鄉響堂鋪伏擊戰中重創日軍的徐向前,為涉縣神頭鄉響堂鋪伏擊戰紀念碑題寫了一首七言詩,詩曰:「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撲滅火龍吞殘虜,動地軍歌唱凱旋。彈指一去四十載,喜看春意在人間。」

聶榮臻:「大渡河流險,吾非石達開」

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今屬重慶)人。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35年5月,長征途中任中央紅軍第1軍團政委的聶榮臻率領先遣隊搶渡大渡河後,詩情激蕩,作了一首題為《吾非石達開》的五言絕句,即「大渡河流險,吾非石達開。飛兵天際至,歷史不重來!」此詩說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紅軍必勝的信念,是寫紅軍準備強渡大渡河的決心,揭露了蔣介石散佈紅軍將重蹈石達開覆轍的夢囈;更從大渡河畔石達開部全軍覆滅與七十二年後紅軍勝利過河的古今對比中,揭示了紅軍超邁前賢的驚天神勇。

1983年5月25日,在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畔,舉行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揭幕典禮。紀念碑上鐫刻有原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元帥的題詩手跡,詩曰:「安順急搶渡,大渡勇奪橋。兩軍夾擊上,瀘定決分曉。」此詩明確地說明了「決分曉」靠什麼:靠天時、地利嗎?靠武器、裝備嗎?靠僥倖、運氣嗎?當然不是!惟一的答案:靠士氣。而士氣背後,士氣的支柱,則是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

1986年8月10日,曾親自參加並指揮了平型關大捷的聶榮臻為山西省靈丘縣的平型關戰役紀念館題寫了一首題為《憶平型關大捷》的七言詩,詩曰:「集師塞上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常撫皓首憶舊事,夜眺燕北幾春秋。」這首詩用簡練生動的語言概括了作者親自參與指揮的平型關戰鬥,八路軍高昂的士氣和戰場的情景躍然紙上。

葉劍英:「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

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葉劍英一生共創作詩詞170餘首,記錄了自己如畫般瑰麗、如詩樣濃郁的人生,也記錄了中國革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進程。毛澤東曾讚譽其為「善七律」的傑出詩人。

1915年就讀于梅縣東山中學的葉劍英,在畢業前夕約夥伴登上油岩,眺望祖國壯麗山河,有感而發,乃欣然題詩於油岩壁上,這便是著名的《油岩題壁》詩,詩曰:「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這是葉劍英寫的第一首詩。

1977年5月14日,葉劍英在八十壽辰的時候,欣然寫下了一首《八十書懷》的七言律詩,詩曰:「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億萬愚公齊破立,五洲權霸共沉淪。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此詩除抒發了自己虛懷若谷永不自滿的胸襟,對毛澤東的無限景仰和謳歌了人民的偉大外,最後則用兩行奇雄蒼勁、清新雋永的詩句,描繪了一幅青山蔥郁、霞輝燦爛的壯麗畫面;顯示了高尚的革命晚節,使人能煥發出磅礴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80年5月11日,葉劍英離開北京到廣州。5月14日回到雁洋老家探望親友和故居,這是83歲高齡的老帥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三次回老家。當葉劍英進入出生地老房間,看見兒時用過的燈盞和小方桌時,觸景生情,寫下了《回梅縣探老家》一詩,詩曰:「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癡。人生百歲半九十,萬丈霞光值暮時。」

2008年2月,《葉劍英詩詞集》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收入葉劍英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詩詞179首,是在過去出版的葉劍英詩詞集的基礎上編輯而成。

(王樹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