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澳連續爆出有市民在香港投資虛擬貨幣受騙的事件,司警局提醒市民類似的聲稱「低成本高回報」的投資可能涉及詐騙,進行投資前必須提高警惕。司警稱,騙徙的作案手法多以「低成本、高回報」吸引投資者,通常以在投資賭廳、金融產品、虛擬貨幣,甚至物業,以俗稱「隔山打牛」的投資方式,受害人未能前往當地,又或是未能證實項目真假去蒙騙受害人。這些所謂「投資產品」,不少打著高科技、互聯網金融P2P等幌子,利用大多數人對此瞭解不多、但又希望得到高額投資回報的心理,騙取不少人的大量金錢。本澳提出發展特色金融,也要警惕有人籍此包裝,實施投資詐騙。
遠離虛擬幣平臺詐騙陷阱
據傳媒報導,司警近日接獲有市民在香港投資虛擬貨幣受騙的舉報,至今聯絡到20多人,報稱損失由數萬元至百多萬元不等,司警稱,已立案調查,會同香港緊密合作調查案件的真實性。
香港傳媒更早前報導,一批參與多重加密虛擬貨幣礦務計劃的澳門市民,懷疑提供計劃的兩間香港公司違反合約,2日向香港立法會議員求助,追討至少5000萬元(港幣,下同)的本金及承諾回報。他們又向警方報案,要求跟進事件。
據香港電台報道,參與計劃的有71名澳門市民,聲稱投資超過2000萬元。據星島即時新聞報道,其中一名事主羅先生表示,2017年12月經本地註冊公司鍛匠科技的董事劉天駿聯絡下,以15萬元購入公司股份,成為其中一名股東;其後介紹親友參與公司營運的多重加密虛擬貨幣礦務計劃。2018年3月,羅先生簽約合約並投資30萬元予計劃,合約為期1年,每月回報率達兩成五,即1年可有90萬元回報。他其後相繼簽署額外兩份合約,惟截至5月只獲得首份合約的首月回報,方覺得受騙。
羅先生表示,連本帶利損失約311萬元,近月曾多次聯絡劉天駿不果,追討無門。他指家族投資額按合約標明的本金及利息,估計合共損失金額達約5000萬元。
劉天駿表示,前股東羅先生涉嫌擅自修改合約條款,把年息率25%改為月息率,其後多番推介計劃予家人。他又指,羅先生與客戶簽訂合約後,透過即時通訊軟件傳送合約副本至香港公司審批,該合約副本未有列明月息率,不會故意懷疑股東。問及會否向苦主作賠償,劉天駿表示,現時公司借貸營運,負債約700萬元,恐須較長時間處理賠償事宜,他重申早前已報警求助。
司警局稱,近日接獲市民舉報,稱其結識的一名香港資訊公司負責人遊說其投資虛擬貨幣「挖礦」生意,並聲稱只需注資小量金錢,便可賺取高額回報。但在其注入資本後,該公司的負責人卻失去蹤影,令其蒙受損失。
而相似的騙局曾經在本澳出現過,更早前有本澳傳媒報導,有公司在澳門一間酒店宴會廳舉行發佈會,打正與澳門各大博企及貴賓會合作的名義,號稱整合全球100個國家娛樂業大數據,宣傳認購「IRTC娛樂代幣」,現場還有多間賭廳的花籃到賀。據報相關活動涉及公開認購「IRTC娛樂代幣」,先透過該公司網站線上註冊,便可認購代幣,如在現場註冊還可免費獲贈千個代幣。
事件傳出後,多間賭廳紛紛發聲明澄清沒有與相關公司合作,部分更聲言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涉事的藍太數位應用科技有限公司亦急發公告,推說由於工作人員疏忽,致活動細節內容未能及時更新,錯誤導致外間理解為IRTC是由澳門博企聯合創建,澄清公司未曾與澳門博企簽訂任何形式的合作協議,又為受影響博企致歉並願承擔一切經濟損失。
司警稱,鄰近地區近年曾發生多宗懷疑有人利用虛擬貨幣等融資方式進行詐騙,亦有個案利用層壓式手法吸引更多人參與,但在運作一段時間後,公司會突然倒閉令投資者蒙受損失。
澳門金融管理局多次發佈公告,提醒本澳居民,虛擬貨幣屬「虛擬商品」,不屬法定貨幣或金融工具,要注意提防欺詐或被利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金管局重申,任何機構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透過任何方式提供受監管的金融服務,如貨幣兌換,跨境資金轉移或提供金融交易平臺等,將違反「金融體系法律制度」的相關規定。金管局已正式向所有銀行及支付機構提出要求,規定不得直接或間接參與或提供任何與虛擬貨幣有關,包括以虛擬商品用作交易貨幣的金融服務。
揭開虛擬貨幣的神秘騙局
在虛擬幣這個騙局裡,誰是刀俎,誰為魚肉?
儘管2018年以來,虛擬貨幣經歷一波大的調整,比特幣年初以來最大跌幅達到70%,更不用說其他規模較小的虛擬幣,有些虛擬幣甚至價格直接歸為零,被平臺剔除,交流群突然變成了維權群。
即使虛擬幣種跌到慘不忍睹,但依然不妨礙ICO市場發幣量,2018年一季度,全球的ICO專案募集資金超過32億美元,已經達到了2017年全年的水準。
一邊是監管部門明令禁止,一邊是ICO市場繼續蔓生,有炒幣者明確表明,應該99.99%的炒幣者是被「月臺」的,急於賺錢又害怕錯過機會,所以就看月臺的人是誰。實際上,鮮少有炒幣者能夠盈利,但依然有一茬茬「韭菜」前仆後繼進場,大概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比鐮刀跑得快。
國內媒體披露:幣圈一天,股市三年。這是幣圈曾經很流行的一句話,道出了虛擬幣的波動幅度之大,一天的漲跌幅度可能趕上一檔股票三年的漲跌幅。很顯然,這是賭徒式的投機,所以無法稱他們為投資者,炒幣者這個稱呼似乎更適合。
所以一時間,各種打著「去中心化」「運用區塊鏈技術」旗號的虛擬幣大行其道,太多人只看到投資虛擬幣的暴富盛宴,一旦進去,所謂的盛宴不過是表像。今年5月,深圳南山警方公佈,破獲一起以發行虛擬幣為由行詐騙之實的集資詐騙案,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銀公司」)發行虛擬幣,通過「趣錢網」P2P平臺,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受害人超3000,涉案金額為3.07億元,目前已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
據悉,普銀公司發行了一種號稱「全球首個本位制數位貨幣」—「普銀幣」,並自稱以100億藏茶作為抵押的虛擬貨幣,購買人所持有的的每一枚普銀幣都有對等實物藏茶作為抵押,也可將普銀幣放到聚幣網上買賣,以此賺取差價。
姑且不說公司是否有值100億的藏茶實物,而這個藏茶根據瞭解就是普洱茶,將普洱茶跟發行的虛擬幣進行掛鉤,然後賺取差價,這個是如何錨定實物價值的,普洱茶有炒作上漲的空間嗎?
普銀官網赫然寫著,普銀前期以10億藏茶作為原發本位資產,它與藏茶實物資產對應,藏茶的增值會帶來普銀的增值,同時普銀作為全球首個本位制區塊鏈數字資產,未來在國內外的流通價值,增值前景廣闊。
然而,龍幣網行情資料顯示,普銀幣的走勢和成交量波動很小,除了剛上線價格最高以外,隨後橫盤然後下跌,所謂的賺取差價獲得收益更是不可能。
據南山警方介紹,普銀公司收購P2P平臺「趣錢網」後在該平臺大力推廣普銀幣。同時,普銀公司還在投資論壇、社交網站投放大量廣告,在五星級酒店進行路演,對投資者造成光鮮的假像。南山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副大隊長王飛介紹,普銀公司利用試下熱門區塊鏈為概念炒作,承諾高額回報,前期瘋狂進行宣傳吸引投資者上套。
經警方偵查,其實貨幣價格的變動是該公司使用投資人的投資款進行操作。公司一度將普洱幣價格從0.5元拉升至10元。為吸引更多投資人,公司還在發佈會上承諾將投資人持有的普銀幣通過兩次拆分(每次都是一拆十),使投資人持有的普銀幣擴大100倍。
這難道不像是港股市場老千股的拆股供股模式嗎?看似手上的普銀幣變多了,但是價格變低了,總體持有市值說不定還會縮水,玩的就是一個數字遊戲。
對於這種虛擬幣傳銷案屢見不鮮。此前名噪一時的太空鏈一天就集資了10億元,太空鏈SPC是一家主體註冊在新加坡公司,成立於2017年4月,2018年1月進行ICO,1月10日向私募投資人發行代幣SPC,當天完成私募。根據上幣時的公開資料介紹,太空鏈基於人類共識的太空探索計畫,期待尋找一種共識,能有效地調動全人類的力量來自發地開啟太空探索活動。然而上線之後太空鏈就破發,目前國內幾個較大的數位貨幣交易平臺已經無法看到太空鏈的身影。
去年7月,虛擬貨幣「亞歐幣」騙了4萬人,涉案金額達40.6億元。而亞歐幣的行騙方式跟傳銷模式有關。亞歐公司以「三級代理、三級分銷」層級作為運營模式,其中省級的提成為30%,往下逐級遞減3%,最低到10%。要成為省級代理,則需繳納1000萬元的市場保證金或完成9000萬元以上的業績。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簡稱「互金專委會」)在5月18日發佈公告稱,近年來以比特幣、萊特幣、乙太坊為代表的虛擬幣受到持續關注,從而被不法分子打著虛擬幣的幌子從事金融詐騙或傳銷,假虛擬貨幣(或稱「傳銷幣」)平臺頻現。
截至2018年4月,技術平臺累計發現假虛擬貨幣421種,其中60%以上的虛擬貨幣網站伺服器部署在境外,此類平臺難發現,難追蹤,技術平臺監測此類平臺多呈現以下特點:一、具有金字塔式發展會員的經營模式。此類平臺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金字塔式的發展會員經營模式的假虛擬貨幣平臺,宣稱其虛擬貨幣或積分幣可產生高額回報。多以「拉人頭」「高額返利」等模式吸引投資者,涉嫌進行傳銷。二、涉嫌資金盤,人為拆分代幣。假虛擬貨幣多沒有真實代碼,無法產生區塊或在區塊上運行,因此多採用人為拆分的方式進行代幣獎勵,通過在短期內不斷的拆分,產生大量積分或代幣,造成財富暴漲的錯覺。三、受到機構或個人控盤,無法自由交易。此類平臺發行的假虛擬貨幣多無法在虛擬貨幣交易所交易,因此多採用場外交易或自有交易所交易。同時價格還存在受到機構或個人的高度控制的現象,容易造成價格快速上漲的錯覺,但使用者往往無法進行交易或提現。而大部分虛擬代幣的走勢,高開低走,破發,然後成交量萎靡。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毛洪亮表示,名義上,每種代幣都是代表其背後公司區塊鏈技術,但實際上大多數代幣到最後都會淪為「空氣幣」,並沒有實體專案支撐,也難以參照IPO專案以實體專案的估值進行定價,在資訊完全不透明的情況下,取決於由誰月臺,這就是一個關於包裝和行銷的故事。
某種程度上來講,ICO項目就是賭博。為了將問題複雜化,這些代幣的長期價值是由它們所在的交易系統給出的,所以如果有很多人同時使用一種特定的加密代幣,系統就會保留相應的價值。一個關鍵點在於,一個世界需要多少種貨幣呢?當然用不了這麼多,這些代幣的產生都是和單一市場綁定,但如果這些代幣背後的創業公司無實體運營甚至是空殼公司,代幣的價值就是0。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炒幣者根本不會關注這些虛擬代幣背後的創業公司和潛在的商業模式,如果商業模式不能成立,超過90%以上的公司都會因此走向失敗,這就意味著90%以上的虛擬代幣會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消失。
但炒幣者,看到的永遠是如何實現暴富的那一面,不是炒幣者看不到風險,而是他們認為一定會有更大的傻瓜來接盤,他們堅信,在鐮刀落下時,他們跑的會比鐮刀快。很可惜,鐮刀揮下的時候,他們可能都沒有知覺,所以很多代幣交流群就變成了維權群。
特色金融需警惕誤入歧途
本澳發展特色金融,目標是以此帶動澳門多元產業,特色金融與傳統金融必然有不同,其中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應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但任何新產業的發展都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除了虛擬貨幣投資,內地近年大力發展的網貸行業,其發展歷程和經驗,特別是近期的P2P平臺爆雷潮,帶給本澳不少啟示。
回顧內地網貸「爆雷」簡史,2013年被業界視為網貸行業「狂歡之年」,P2P作為一種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迅猛。資料顯示,2013年年底時,累計的平臺數量已達1372家。而在網貸行業「野蠻生長」的背後,是監管缺失等諸多問題。
2014年,被業內冠為P2P行業的「爆雷年」,彼時「踩雷」事件頻發,導致一部分投資者自此在高收益的P2P門外徘徊不前。2014年之後,P2P平臺數量一邊在增長,一邊「爆雷」也開始變得頻繁。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全國新增問題平臺的數量分別為:1026家、1498家、948家。
再看2018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問題平臺673家。而7月初的兩周內,又有牛板金、壹佰金融、銀票網、火球網、多多理財、合力貸、投之家等多家平臺出現問題,上海、浙江成為「重災區」。
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平臺總數達6660家,累計問題平臺總數達到4495家,淘汰率已達67.49%。截至6月30日,網貸行業貸款餘額為12240.70億元,年度內首次出現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行業發展壓力過大,平臺生存遇瓶頸。目前,行業呈二八分佈,頭部平臺規模較大,《5月網貸平臺貸款餘額規模TOP100排行榜》顯示,前100家平臺餘額規模占比達64.36%。
梳理發現,出現「爆雷」的多數理財平臺,存在違規經營、設立資金池以及設置高額利息等特點,平臺合規性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新增問題平臺仍以民營草根平臺為主,主要是因為這些平臺實力較弱,運營能力不足,在運營成本和合規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無法繼續運營而遭「淘汰」,當然其中也有部分平臺上線不到兩個月就出現問題,被認為屬於純惡意詐騙平臺。
根據統計,今年6月初以來,內地共有150家P2P平臺「爆雷」,大量的P2P平臺直接停止運作,負責人失聯、捲款跑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P2P平臺的投資者大多是當地的中產階級,根據報導,其損失金額少則數萬元(人民幣,下同),多則數百萬元,由於範圍過於龐大,有業內人士直言,到底被虧空的金額總數有多少,已經難以估計。
其實,對於網貸爆雷問題,內地政府並非沒有作為。上一輪倒閉潮後,就啟動網路金融清理整頓行動。有業內人士稱,在監管限制規模嚴控增量的背景下,網貸投資人和借款人數量每月仍可達到400多萬人,說明網貸存在市場需求。但一些偽P2P平臺在「渾水摸魚」,這類平臺「爆雷」,投資人很可能血本無歸,影響也容易被誇大,極易造成投資人恐慌。正常P2P網貸平臺遇到經營不善的問題,通過後期催收等,投資人可以獲得部分補償。所以,內地網貸行業的「滾滾雷聲」,是因為部分已經誤入歧途。
有業界人士指出,2014年的那一次「雷潮」,多數是「龐氏騙局」引發「爆雷」。通俗點說,2014年「爆雷」的多是詐騙平臺,借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來騙錢。但今年的情況跟2014年的情況有天壤之別,今年「雷潮」最大的因素在於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是整個金融環境引發的風險傳遞到了網貸平臺。目前出事平臺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資產品質不佳,導致平臺經營不善;另一種是偽P2P平臺,本質是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第一類平臺出事是行業正常出清,可以讓投資者認清風險和收益應當匹配,達到投資者教育的目的;第二類平臺,即偽P2P平臺,一旦出事投資人很可能血本無歸,誤導投資者,甚至引發恐慌,對行業傷害極大。
本澳早前通過了幾個有關特色金融的法案,希望在發展特色金融上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有效防範化解風險,防範於未然,一經發現不合格機構,迅速實現無風險退出和有效處置。令本澳的特色金融發展,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