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遲來的反思與覺悟

馬英九昨日下午在出席「二零一八台灣競爭力高峰會」致辭時說,兩岸關係以「九二共識」做基礎,雙方就容易發展,兩岸關係相合則旺,相離則傷,相反則亡,這也是他給台灣如何增加競爭力的一個良心建議。未來不排斥統一,反對「台獨」,但統一的方法要和平,過程要民主,否則台灣人不會接受。

這可能是馬英九卸任兩年多來,經過認真思考,尤其是比照蔡英文因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而導致兩岸關係僵化倒退,進而拖累台灣經濟的情況,作出的結論。並對自己在掌政期間的種種失誤,尤其是「不統不獨不武」政策,有所反思。

其實,馬英九公開談及自己的反思,這並不是第一次。半個月前他在「馬英九文教基金會」成立酒會上的發言,除了是重炮轟擊蔡政府的執政偏離正道,讓「大家進入充滿風暴與暗礁的危險水域」之外,還罕見地進行了「自我批評」:「過去八年的執政,犯過一些錯誤。卸任這兩年來,我深自檢討,雖然當初所選擇的方向正確,但規劃與實際執行時,仍不免出現落差,讓民衆産生反感,每次想到這裏,還是覺得很愧疚」。對此,馬英九誠懇地承諾,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藉由「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這個平臺,把臺灣帶往正確的方向。

而在過去,「自我感覺良好」的馬英九,每當面對類似「八年執政是否失敗」問題的討論時,馬英九還曾一直為自己辯護,後來雖然確實是辯不過人們充分的事實及精闢的分析,他才不得不退一步,但也只是表達「遺憾」。而在被人們視為他要籍此搭建再次參選「總統」的平台的「馬英九文教基金會」的成立酒會上,終於承認自己「做錯了」,雖然讓人感到「浪子回頭金不換」,但卻認為這只是為了重新再次參選「總統」而作出的策略性工具型的調整,誠意不足,認識也不夠深刻。

而在昨日,馬英九終於以「未來不排斥統一」,及反對「台獨」,來間接地否定了自己在掌政八年中最大的失誤——推出及奉行「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算是有所覺悟了。雖然他仍然堅持統一的方法要和平,過程要民主,但畢竟與他年代久遠時提出過的「終極統一」,又有了交集之處。

實際上,在以追求統一的「國統會」的籌建過程中,在以「終極統一」為圭梟的《國統綱領》的制定過程中,參與幕僚工作的馬英九,介入甚深,並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此時,他是極力主張兩岸統一的。儘管他是主張一個中國的中國是「中華民國」,及主張「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右統」,但畢竟也可算是「統派」。

這與他後來在掌政後推出「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竟然將「不統」擺在「不獨」的前面,而且將「進行兩岸和平談判」只是作為選戰工具,而不是施政目標相比,差距何其大何其遠矣。——實際上,在二零一二年爭取連任「總統」的競選過程中,當他收到情報,獲知正在美國訪問的蔡英文,為了得到美國政學兩界的支持,並其消除對自己撰擬「特殊兩國論」及黨綱追求「台獨」的民進黨主席的疑慮,就表示倘當選,將會與大陸進行和平談判的信息後,立即從南部趕回台北舉行記者會,宣稱自己當選連任後,立即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要將「兩岸牌」緊緊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當危機解除後,他卻把自己的鄭重政治承諾扔進垃圾箱,甚至還推出以「不統」行頭的兩岸政策。

馬英九不但是在理論上主張「不統」,而且在行動上更是消除一切有利於兩岸統一的條件。實際上,在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他以七百六十五萬多張選票,百分之五十八點五四大得票率當選「總統」,國民黨在此前兩個月的「立委」選舉,也囊括大半議席,實現全面執政;而相對地,民進黨卻因為陳水扁的貪腐案,及百萬「紅衫軍」的衝擊,已經處於垂死狀態,竟然沒有任何人願意接任民進黨主席。已經離開政壇的蔡英文,也沒有想到要接,是李遠哲勸他試一試,反正已經是「馬死落地行」,倘是失敗了最差也是此,成功了有機會,她才在沒有任何人競爭之下接過民進黨主席,但當時連民進黨人也悲觀地認為,民進黨在未來一二十年都沒有機會凡是翻身。當時國民黨的政治優勢,比兩年前的民進黨還要好。

如果馬英九當時能趁熱打鐵,在實現海峽兩會恢復談判的同時,全面落實貫徹「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進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並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堵絕了「獨派」和民進黨東山再起的機會,也築起防堵「太陽花青年」竄起的「防火牆」,那麼,台灣政治態勢和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就不是現在這樣的寫法了。

實際上,後來國民黨的由盛轉衰,民進黨的捲土重來,並非是民進黨有實力和能力(這從再次上台後的無能表現,可見一斑),而是馬英九連續犯錯。國民黨最主要的神主牌「一個中國」及「國家統一」,都被他砸爛:前者是「一中各表」,後者是「不統不獨不武」。而且,單是委任台聯黨「不分區立委」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要她扮演為防止兩岸關係發展過快的「踏剎車」角色,就令人目瞪口呆。後來又「先經後政」,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這就等於是將國民黨的正當性「繳械」。國民黨又焉能不衰敗?

在內部,雖然要對國民黨進行組織改革是好事,但在尚未制訂新的組織制度之前,就貿貿然地破除舊的制度,使得新舊制度及人員銜接不上,卻傷了國民黨基層組織的元氣,其組織能力和戰鬥力還不如改革前。

更重要的是,自卑又自負的馬英九,抱著「武大郎開店」的心態,既擔心宋楚瑜會搶奪他的「光芒」,甚至還忌諱宋楚瑜會謀取自己的大位,而沒有按照多數人的期待,委任宋楚瑜為「行政院長」,而導致「八八風災」一役,馬政府的民意支持度從高峰滑至谷底,為後來國民黨的衰敗種下禍根。他妒忌當時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兩岸「國共論壇」中表現活躍,與對岸獲得多項共識,成為海峽兩會談判的議題,而擔心自己對兩岸事務的「話事權」旁落,因而從吳伯雄的手中搶過國民黨主席的權杖;但卻因自己的「總統」身份而不能前往大陸出席「國共論壇」,致使「國共論壇」的效益大打折扣。

後來的「馬王政爭」,及「張顯耀間諜案」,不但傷害了國民黨的團結,摧殘了國民黨的戰鬥力,而且後者還傷害了對岸的國台辦。實際上,馬英九勝選時的國民黨人才濟濟,但在馬英九執政八年下來,國民黨不但人才凋敝,而且許多人才投奔到敵營中去。反而就在這八年間,主張「台獨」的民調數據大幅上升。,因此,國民黨的前途及兩岸關係的前景,就毀在馬英九的手中。正因為如此,前段時間有人為馬英九再次參選「總統」而造勢時,更多人卻是反對,擔心他進一步「害」了國民黨和兩岸關係。

或許,正是這種民意反映,使得馬英九冷靜下來反思,因而有所覺悟。但已經遲了,他已經不但失去自己的機會,也失去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以至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機會。

這就如輿論所指定那樣,馬英九的反思認錯值得贊許,希望「把臺灣帶往正確的方向」也值得鼓勵,但這會不會是馬英九又一次的「方向雖然正確,但實際上實現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