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如何深刻影響全球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40年輝煌的征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回顧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不僅諸多「內因」至為關鍵,給中國帶來機遇的經濟全球化「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獲益者和貢獻者。中國改革開放四大重要階段均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起點: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二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三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黨的十九大再釋改革開放決心,開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中國將呈現全面開放新格局,繼續向世界和人類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全球化與中國的歷史機遇

全球化的緣起可追溯到新航路開辟時期,但世界市場卻是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不斷形成並得以擴大的。而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才得以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全球化發展史如何斷代,學者有不同的見解。但回顧歷史,則可見全球化進程特定階段為後發國家的經濟迅速崛起提供了機遇。例如,新近三次全球化浪潮中,均有一些國家實現「彎道超車」:1870-1913年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美國和德國把握住了機會,後來居上;而英國則因帝國的過度擴張盛極而衰。1950-1973年間,世界經濟出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重大機遇,日本和東亞「四小龍」趁勢實現經濟騰飛。20世紀90年代之後,蘇東劇變,中東歐加速走向市場經濟;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向對外開放;供給學派理論使美國步入新的發展週期;世界再度進入新一輪全球化、一體化發展時期。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做出了重大歷史性判斷: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各種複雜矛盾和風險的凸現期。中國順勢而為,毅然做出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重大決策。回顧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不僅諸多「內因」至為關鍵,給中國帶來機遇的經濟全球化「外因」亦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全球化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內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開展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始實質性的進展。回顧歷史,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歷程可分為以下四大重要階段,每階段的起點均以一件重大歷史事件為標誌。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做出了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生產力發展上來的戰略決策。宏觀經濟政策相應發生重大調整:一是改革對外貿易體制,在統一指導下擴大了部門和地方的對外經營權。二是擴大利用外資。20世紀90年代初期之後外國直接投資超過對外借貸。三是建立經濟特區。後來的發展事實證明,經濟特區在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擴展對外貿易等方面起到了直接促逬作用。

二、鄧小平南方談話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風雲變幻,西方勢力大肆宣揚「歷史的終結」。在國內,部分幹部群眾中一度出現姓「資」姓「社」的爭論。在此歷史關鍵時刻,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于1992年初視察中國南方,發表了南方談話,力排眾議、撥正船頭。鄧小平特別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不能動搖,進一步指出改革的目標經濟模式應該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啟了新階段,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

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意義重大:一是「入世」改善中國國際貿易環境。隨著世貿組織的100多個成員給予中圍以最惠國待遇,中國的出口水準大幅度攀升。二是「入世」有利於中國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過程中,並有權將有關貿易爭端提交世貿組織的仲裁機構,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三是「入世」有利於中國吸收更多的外國投資,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四是「入世」後,外國企業得以與中國的企業平等地競爭,「倒逼」使國內部分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勞動生產率。與此同時,中國也穩步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構建地區經濟合作和自由貿易區。

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核心為:弘揚古代絲綢之路精神,梁承「共商、共建、共用」理念,旨在建成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迎為主線,促進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排斥或針對任何國家。無論是規劃合作藍圖,還是實施具體專案,各參與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在「一帶一路」新平臺上開展優勢互補與強強聯合,最終攜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倡議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逐漸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全綠公共產品,這是中國對經濟全球化做出的重大歷史性貢獻。

促進全面開放新格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十九大是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對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程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體目標。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就是要摒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我贏你輸的零和遊戲,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這既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目標巨集大、內涵豐富,它要回答的正是人類與世界向何處去這一重大歷史和哲學命題。兩個「推動構建」作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昭示了中國外交的崇髙使命,凝練了中國外交的核心理念,展現了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同努力的強烈意願。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開放融通的潮流浩浩蕩蕩,變革創新的潮流日新月異。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依然存在,前行的道路不會是一片坦途,宏大的目標也不可能一瞅而就。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趨利避害、穩中求進。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推動者,將在不斷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現代化的本質性升華,繼續對世界和人類做出應有的新的更大貢獻。中國人民將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進,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世界。

(蘇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