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力犬領養問題說開去 鄒玖勝

在上月27日民署(現為市政署)諮詢委員會舉行的最後一次平常會議上,民署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曾透露,民署和愛護動物協會在格力犬領養工作方面合作順利,目前尚餘350 隻格力犬仍待領養。愛協已經與多個國家聯繫商討領養工作,今年1 月將再有過百隻格力犬離開澳門,是領養工作的高峰期,之後還有其他格力犬會運往歐洲、澳洲和紐西蘭,相信領養工作到了今年4 月底至5 月初就會得到徹底解決。

隨著這可以說是一錘定音的消息出來後,如無太大意外,相信在過去幾個月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格力犬問題終將告一段落。格力犬的命運將得到妥善安排,而在澳門有80年歷史的賽狗也將慢慢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一部分,直至真正成為歷史。

在順應潮流下,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新思維必將代替舊思維,賽狗的衰落正是此最好的寫照。據維基百科顯示,賽狗活動於1930年代首次來到澳門,當時其經營模式、比賽用的格力狗和部份器材皆引進自昔日上海兩個賽狗場,但幾年後就失敗了,因為經營費用昂貴。1963年,在將澳門轉變為西式賭博中心的新嘗試中,賽狗重新煥發了生機。它的門票比以前便宜得多,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且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澳門吸引觀光遊客的景點及博彩活動之一。

後來,澳門在2002年開放賭權,澳門博彩業迅速膨脹,更在2006年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最大賭城,澳門亦搖身一躍成為國際旅遊城市。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02年澳門的入境遊客人數為1153.08萬人次,到2007年已增加到2699.3萬人次,5年間增加了1.34倍。在遊客大軍不斷湧入澳門的情況下,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各大賭場紛紛推陳出新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多遊客來到澳門便被氹仔金光大道光怪陸離的世界所吸引,賽狗也就逐漸被遊客拋棄並成為了經營者的「雞肋」。

2017年,澳門特區公報刊登行政命令,延長澳門逸園賽狗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賽狗專營批給合同期限,由2017年1月1日開始,至2018年7月20日。期間,賽狗場必須於2018年7月21日前遷離原址,而狗會如想續辦,必須改善對格力犬飼養和比賽安排,以及遷至符合城市規劃、特別是不影響民居的地方。對於逸園賽狗會來說,政府下達的行政命令顯然是最後的「通牒」,而根據逸園賽狗會的年報,該公司的收入近年來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可說續約只賠不賺。面對此情此景,逸園賽狗會最終選擇結束經營賽狗的專營合約,在去年的7月20日關閉跑狗場,賽狗才正式在澳門落下了帷幕。

其實賽狗的退場是經多方發力推動而產生的,首先是因著澳門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令經濟適度多元化,而澳門實際上自回歸以來就形成博彩業佔澳門經濟比重大頭的局勢,博彩業一枝獨大造成整個社會經濟對博彩業重度依賴,導致澳門產業結構過度畸形。其實對於這種以提供服務而深深依賴人口流動的產業來說,往往會強烈受制於外部政策的影響,存在極度的不穩定性。所以逐漸令博彩業轉型是澳門經濟發展未來大勢,轉型則意味著舊有格局需被打破,而賽狗正是這一受力點;其次是因為賽狗代表著一種過時的殖民統治文化,理應遭受摒棄;最後則是稍次的經營者問題,所謂設施陳舊,博彩方法老套等,則免不了最先被淘汰。因此,儘管賽狗承載了幾批澳門人80年的集體回憶,但它的離場是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

事實上特區政府應更早主動去除之。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給予了澳門明確定位,支援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中,還支援澳門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澳門特區政府應發揮行政主導的作用,藉助國家提供的良好機遇,積極規劃澳門城市發展,敢於出手。

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就曾指出,國家發展,澳門一定會從中受益。國家發展規劃給澳門提供良好機遇,澳門可利用多元文化、與葡語國家對接等獨特優勢,將自身發展有機結合到國家發展之中;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發揮「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作用。在「一帶一路」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澳門可利用融資成本低的優勢,吸引有興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企業在澳門設立辦事處,更好投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利用澳門擁有同葡語國家的聯繫網路,充分理解相關市場,有利於建設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葡語系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獨特功能,吸引更多葡語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目前,特區政府持續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培育會展業、特色金融業等新興支柱產業,拓展經濟增長點。在此過程中,國家給予澳門很多政策支持。例如推動優質企業參與特區金融,讓澳門更多市民和中小企業獲得廣闊發展空間。

這正是未來澳門經濟轉型的方向,依託國家的發展規劃,發揮「仲介人」的角色,主動參與實體經濟的建設。當然澳門目前依然是服務輸出型經濟,雖說澳門因受制於各項資源例如土地資源等的限制,而容易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勢,但是澳門未來其實可以著力塑造自身軟實力,積極發展教育,在參與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同時爭做文化輸出型角色。

而也就在賽狗離場不久後,澳門特區政府很快就公佈了跑狗場原址土地的利用規劃研究,約四萬平方米土地將以社文康體為主,不作商業或住宅用途。除預留八千平方米作為教育設施外,體育設施面積將不少於現時規劃,佔整體土地面積逾六成五,並適量增加體育設施空間,優先考慮無需獨立佔地的地區性社會設施。按工務局的初步規劃建議,逸園賽狗場原址包括現時的蓮峰游泳池在內會統一規劃,強調會平衡體育、教育、社會及政府設施的需求,推薦多方面兼顧。

預留狗場約五分之一的土地興建學校,對於寸土寸金的澳門來說確實是難得,這可以說正是政府塑造自身軟實力的一著,符合特區政府「教育興澳」、「人才興澳」的方針。只是,這樣真的可顯示足夠重視教育嗎?縱觀澳門長久以來的社會發展,教育一直是其短板。據瞭解,澳門最早的西式學堂(亦為全中國首間西式學堂)為十九世初位於澳門半島沙梨頭的馬禮遜學堂,但可惜在鴉片戰爭後結束後遷往香港;澳門早期的教育分為兩個流派:源自耶穌會的西式天主教教育及中式啟蒙教育。後來澳葡政府受法國公立教育影響,開始設立公立中學。華人亦於十九世紀末期開始開辦近代化學校。可惜,林立的中西學校亦未真正擦出中西合璧的火花;澳門最早的大學為聖保祿學院,後因十八世紀反耶穌會風潮而停止運作,所以在1980年代、東亞大學建立以前,澳門的中學畢業生多要到外地升學,高等教育發展極為緩慢。

相較於回歸前澳葡政府對教育「無為而治」的做法,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積極重視教育的發展,不斷增加教育經費,改善私校辦校條件,減低留級率和輟學率,提升居民的教育水準。以高中教育階段為例,由2000年澳門就業人口受教育程度由16.7%,上升到2014年的27.9%。可見,澳門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2007年澳門更成為兩岸四地首個提供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不讓每一個學生落伍,減輕家長負擔。及至2015/16年全澳中小幼學生共 72,613人,約85%享受政府資助的免費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特區政府採取修訂高教法案、引入世界通行學制、設立高等教育基金、建設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積極措施,快速推進高等教育發展。

現時澳門已有123所學校,包括3所官立葡文學校、2所私立葡文學校、17所官立中葡學校、101所私立學校(包括4所公立6所私立大學),學校採取「三文四語」的模式,即漢語學校、葡語學校、中葡語學校和英語學校,學生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學校,可謂達到某種程度上的教育多元化。

但其實一個城市的先進水準往往與當地的最高學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據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 QS公佈 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澳門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在榜單中僅位列 443,雖然較 2018年的501-550排名有所上升。 QS公佈 1,000所大學的排名,排前 4位的大學均位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 7年位居榜首,整體評分 100,英國牛津大學排名第 5,劍橋大學排名持續下跌至第 6。 內地方面,清華大學升至第 17,是內地排名最高的大學,其次是北京大學,排第 30;香港大學繼續成為全港排名最高大學,排名亦上升 1位至第 25。由上可見,澳門的教育依然落後其他先進城市/地區一大截,澳門的教育仍需奮起直追。

在本地基礎教育相對已達到很高的水準的情況下,澳門現時應集中力量培養高等學府品牌,建立本地文化自信力。由於長久以來受本地經濟產業的影響,澳門的學術氛圍可說是受到了另類的「排擠」,教育在普通的澳門家庭並不是所賴以追求的目標,澳門的最高學府亦未能成為澳門人心中的神聖之地。據教青局資料顯示,2016/2017 學年正規教育高中畢業生選擇升讀本地大學的人數僅佔47.7%,內地、台灣約佔41%,其他則會到香港或海外升學,這似乎是澳門學生就學選擇多樣化的結果,實際這可能造成澳門優秀人才的流失,因為澳門學生一旦離開澳門去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很可能隨後的職業生涯也同樣在外地。 澳門的高校無法留住有天賦的優秀學生,正是其名聲不顯,未能令澳門學生對其產生信任。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持續加大資源投放,推動和支持澳門高等院校做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工作,鼓勵院校積極參與國家重要發展項目。此外,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法律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法規於亦於去年八月正式實施,透過建立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高等教育學分制、高等教育基金,推動本澳高等院校提升整體辦學素質。這確實是一套穩妥具體的方法,但事實上,特區政府亦可考慮採取重點突破的策略,先行將澳門大學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其參與世界名校開展交流和深層次合作或參與世界不同的學術比賽,推動其發展。

而不久前,澳門大學與阿裏巴巴集團旗下雲計算平臺阿裏雲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為澳大學生提供在大數據及雲端運算技術方面的發展機會,並將深化澳大目前的技術課程以及實驗室研究,以推動數據分析、數據智慧、協同運算、數據驅動智慧系統以及電子商務技術的研究發展。這也許正是澳門大學的其中一個很好機會,未來可發揮其特色學科的優勢,不斷輸出專業人才,從而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澳門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