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柯P「網紅」政治操盤內幕

「網紅」堪稱是新零售時代的最強商業通路,而韓國瑜成功複製電商網紅「O2O」模式、將網路聲量「變現」為選票,或為島內政壇新霸主。所謂心O2O是指借著網路平臺,將客流從線上牽引到線下實體通路消費,以推動銷售與提升品牌;從選舉角度看,政治「網紅」也企圖尋著相同模式走。

選前半年,提起韓國瑜,藍綠幾乎無人相信,這個國民黨的冷板凳球員能大勝對手陳其邁15萬票,一舉攻下民進黨執政超過20年的灘頭堡。但不過短短2個多月,因為一則只差對手1個百分點的爭議民調帶來新聞爆點,讓網友翻出他過去與臺北市議員王世堅鬥嘴鼓的影片,緊接著,他善用網路推出各種有趣內容,線上直播觀看人數動輒上萬起跳,瞬間成為網路聲量第一的政治咖。連柯文哲、蔡英文先後在2014年、2016年勝選,聲勢最盛之際,網路搜尋熱度都不及他的一半,跌破島內民調專家、公關老手、政壇人士的眼鏡。

在韓國瑜之前,柯文哲是席捲臺灣網路世界的政治人物,即便柯執政臺北市4年、新鮮感流失,但這次選前他的「一日幕僚」影片,上線3日,就累計破3百萬次點閱率,迄今點閱人次破千萬。

這次地方大選,網紅呱吉(本名邱威傑)第一次參選臺北市議員就成功;屏東縣第一高票當選的議員蔣月惠,則因網路直播她街頭問政和小提琴表演、咬警事件,得到全台矚目。

「商業網紅的變現模式已經出現在政治人物身上。網紅靠募資、周邊商品變現;政治人物也一樣,只是『周邊』應用範圍廣,延伸在造勢晚會人數、募資、選票上」。網紅經紀公司、超人氣娛樂創辦人黃冠融說。政治人物若想如法炮製、成功020,得先看懂當中的「眉角」。

首先是「蜂擁現象」。「網路的特點,不是效忠,粉絲不代表支持者,而是對於新鮮有趣事物的群聚者,所謂的『網路義勇軍』,其實是『蜂擁現象』」,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吳春城說。他口中的「蜂」,如「柯粉」、「韓粉」,蜂擁而上後,就成為政治「網紅」們的護體「金鐘罩」。當外界、敵營發出質疑與攻訐時,例如柯P對女性失言、韓國瑜「創造1千個工作機會,我可以親你一下」等言論,粉絲們都會熱情捍衛,包括去對立陣營留言反擊。但當更新鮮、更香的花朵出現,這群蜜蜂又會轉向。如柯文哲在選戰後期,網路聲量、媒體曝光度被韓國瑜「蓋台」後,在「婦聯會」等議題發言左支右絀、得罪藍綠、兩邊不討好的情況就愈趨明顯。「原本柯文哲是『臺灣最大尾』,在藍綠夾縫中遊刃有餘,無人去深究他的矛盾性;但10月韓國瑜出現了,蜂擁轉向,他的金鐘罩就出現破洞了」,吳春城分析。

然而,蜂擁可以是金鐘罩,但也常會失控,成了候選人的負擔,這是第2個特點。例如,不少公眾人物因公開替某些候選人月臺,成了被對手粉絲群霸淩的對象。像是「台語」歌後詹雅雯,因在陳其邁造勢大會上唱歌,招來大批支持韓的網友圍攻,平均每1分鐘湧人10則以上謾駡留言,逼得詹雅雯聲淚俱下,最後韓國瑜還得出面致歉、與不理性的網友切割。還有韓粉發出「吳敦義任高雄市長時代,愛河的水可以喝」等假訊息,因為太明顯違背事實,遭到其他網友嘲笑非理性韓粉為「喜韓兒」。大量鍵盤粉絲被召喚出來後,缺乏組織、紀律,加上網路快速傳遞的特性,讓候選人團隊難以控制,只能在出現反效果後,進行危機處理。

網紅新政治現象的第3個特點,是「去脈絡化」:相逢不必曾相識,你的過去與我無關。4年前,柯文哲是政治素人,有新鮮感,打著「白色力量」旗號,有人買賬;但曾任3屆「立委」的韓國瑜卻非素人,仍有人稱他非藍非綠,原因何在?因為,「網路原住民」或年輕世代對韓國瑜的過去沒有記憶,對他的認知都從網路開始。它讓百年老黨出身的舊政治人物,也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政壇新品牌。

第4個特點,網路社群操作猶如滾雪球,不斷更新內容,就可以吸引更多人。電商網紅強調的是轉換率(Conversion Rate, 網路流量帶來的訂單數),網紅因個人特質與內容吸引特定群眾,讓廣告投放更分眾且精准,沖出高轉換率,這是新零售時代,網紅之所以能成為最強通路的原因之一。只要不斷生產新素材、內容,讓網友可轉、可分享、可討論,就能讓曝光度越滾越大,效果千百倍于口耳相傳、傳統媒體模式。「你的行為、興趣會被網路社群的『大腦』給記住,所以你一開手機,網路社群就會不斷吐相同的訊息給你,手機一開,滿滿的韓國瑜,你擋也擋不住!」黃冠融表示。韓國瑜的「網紅」模式是:網路聲量起家,傳統媒體跟風報導,再借著實體造勢活動,階段性「變現」實體群眾,重複轉換到網路聲量、媒體曝光,持續循環。甚至,韓流旋風讓藍營士氣高升,催出了其他縣市的藍色選民投票率,雪球滾出原子彈般的效果。「這就是earned media(贏得媒體,意即口碑行銷)轉換成paid media(付費廣告)的效果,你下廣告宣傳要付錢的,但你靠網路就不用,還可以把聲量轉換到需要付費的媒體上(指新聞報導)」,臺灣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說,「當這樣的迴圈形成後,候選人就有機會將網路空戰落實到陸戰上」。

政治網紅的O2O模式,成功條件除了基本的「商品力」——候選人須具備個人魅力,或至少具可塑性,另外就是市場大環境。臺灣人厭惡藍綠惡鬥,「兩大政黨已無法追趕上人民企求改變的心理狀態」,一位資深綠營幕僚分析,這股求變的社會力量越來越大,沒有政黨能夠承接,變成柯文哲、韓國瑜等非典型政治人物,填補市場需求的空白。

2014年的柯文哲,主打公民力量、白色覺醒,承接了臺灣社會從「太陽花運動」累積的動能;今年,主打「賺大錢」、不要「藍綠」,還敢炮打國民黨中央的韓國瑜,則承接了民眾對經濟不振的不滿。於是,藍綠的基本盤慢慢縮水,臺灣現在最大的「盤」叫作鍵盤。

鍵盤族的面貌,是立場流動快速、訊息傳散快速、社群集結敏捷。一位資深民進黨選戰老手就分析,所謂的「中間選民」,已不是藍綠之外的「中間」,而是因不同議題立場而改變政黨認同度的選民。例如,「空汙」、同志婚姻權、「親中反中」議題,都可能各自分到一些原本的藍綠支持者。

當「網紅」現象成為新政治顯學,網路成為最大政治宣傳工具,而網路聲量是可操作時,對民主政治會有何影響?「這絕對是好事(指網路成為政治平臺),大家不用再去盲目挺一個人」,黃冠融認為,網路講求「真」,所有事情都會被起底、檢驗。「網路只是用娛樂把政治人物素人化」,林鬱傑認為,這會讓政治更貼近民眾,「太嚴肅的語言,大家聽不懂,娛樂是讓更多人可以接受政治的管道之一」。

(管婺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