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新春足跡」訪民情顯親民

【中新社北京2月4日電】春節是中國人最溫暖的時刻。深入中國基層家庭,已成為習近平這些年春節前夕的特定行程。梳理他的「新春足跡」,細節之中可以讀出中國最高領導人治國理政的重要密碼。

訪民情接地氣 顯親民作風

己亥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前門東區,走進百姓家中一起貼「福」字、包餃子、話家常,向全國各族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在市民朱茂錦家中,習近平邊包餃子,邊詢問他們日子過得怎麼樣、水電氣暖條件有沒有改善、年貨備齊沒有。連包了4個茴香餡餃子,習近平笑著說:「我家裡也愛包茴香餡的。多年來因工作關係我沒包過餃子了,你們看,越包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越過越好!」

當天習近平還特意走進位於前門石頭胡同的一家小餐館和一個快遞服務點。在餐館他同店主和顧客熱情交流,瞭解生意怎麼樣、食材哪裡來、味道好不好。在快遞服務點,他稱讚「快遞小哥」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像勤勞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勞動者。

熟悉基層情況的習近平,在與民眾細緻的問答間瞭解民間實情,挖掘基層「真料」。他曾改動鄭板橋詠《竹石》的名詩,表達他深入基層的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在新春考察中,習近平亦展現了他一貫的親民作風。去年,他在四川親自轉磨盤磨豆花、打酥油茶、炸酥肉;2017年,在河北時他曾品嘗油炸的「開口笑」,誇讚味道不錯;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則在江西和村民們一起「賣力」打糍粑……有媒體稱,習近平親身給官員作出了親民作風的表率。

最惦記困難民眾 為減貧算「賬」

習近平曾經在發表新年賀詞時吐露心跡: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

一如他所說的,這些年,習近平春節前夕的考察足跡,最多還是去到中國偏遠的困難地區,深入最困難的民眾家庭慰問調研,部署減貧相關工作。

幾乎每到一戶,習近平都要幫貧困戶算算收支賬。在四川,習近平在彝族貧困家庭中幫他們盤算收入、產業成本;在河北,習近平看著張北縣徐海成家的收支清單,從糧食綜合直補、退耕還林補貼等收入項,到生產支出、家庭花銷、子女學費等支出項,幫他精心計算;在江西,習近平走進一貧困戶家,從一年的進出、栽種養殖到吃穿住行,他細細詢問。這一筆筆小帳背後,習近平實則是在算減貧的大賬。分析人士認為,貧困戶的帳本能反映出減貧進程中各地所遇到的不同問題。習近平曾表示:「我到這些地方調研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習近平曾坦言:「40多年來,扶貧工作我花的精力最多。」自2013年起,習近平已走遍了中國10多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並在政策層面有力推動中國的全面減貧工作。他還要求「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實施脫貧攻堅問責制。

「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須付出百倍努力。」習近平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身體力行的。

關注民生「細節」 兌現「幸福」承諾

今年,走進北京胡同裡考察調研的習近平還來到社區物業服務站,他詢問一位居民來辦什麼事。這位居民回答:家裡水龍頭關不嚴,找人來修修。習近平又問:「還方便吧?」得到肯定答覆後,習近平說道:「你們滿意我們就高興。」

這些看似細末的民生問題是習近平每年新春考察的必問話題。2018年,習近平在春節前夕來到四川大涼山腹地,走進農戶察看雞籠、豬舍,掀開床褥、摸摸被子夠不夠厚。2017年,習近平在河北考察時,追問農戶喝的水從哪裡來、電視機啥時買的、能看多少頻道;2016年,習近平新春考察來到江西井岡山,到貧困戶家中進廚房、看臥室,還察看了羊圈、娃娃魚池、水沖廁所……

一些媒體日前回訪了習近平近些年新春考察的地方,發現當初大涼山三河村「深一腳淺一腳」的泥土路已經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內蒙古阿爾山的貧困居民已從棚戶搬進了新樓房,甘肅定西挑水吃成為歷史,甘甜乾淨的自來水進入農家……一樁樁細末「小」事的解決,切實地提升著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的「新春足跡」,正反映他兌現對民眾「幸福」承諾的腳步。

春節前夕廣西融水易地扶貧搬遷點見聞

新華社南寧2月4日電 題:貧困戶李志奎正在新家安裝自己做的櫥櫃,妻子衛顯姣引導工人放置剛購買的傢俱,尚在讀大學的兒子幫忙打掃房間,小女兒拿著手機給大家拍照。李志奎說這是他多年來最開心的時刻,世世代代住在大苗山深處的一家人將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迎來新的一年。

春節前夕,記者走訪了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家小鎮、雙龍溝等多個移民安置點,走家串戶,瞭解國家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和當地脫貧舉措,傾聽貧困群眾心聲,見證了搬遷戶喜迎新年的幸福生活和對黨的感恩之情。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搬出大山,還能在城裡開一家百貨店」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是廣西唯一的苗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對許多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戶來說,易地扶貧搬遷是「拔窮根」之舉。

李志奎老家在三防鎮興洞村伍家屯,去年11月搬到了雙龍溝安置點,因為缺少資金,一直未裝修。搬遷後,夫妻倆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如今,李志奎在縣城打零工,妻子在附近的木材加工廠上班,倆人每月共有約4000多元的收入。「口袋裡稍微寬裕一些了,就抓緊裝修,想在新房裡過個新年。」李志奎說。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搬出大山,還能在城裡開一家百貨店。」貧困戶鳳小文說,他的老家在安陲鄉吉曼村,那是一個開車到縣城要三個半小時的小山村,勤勞的他種地、養羊,但一直日子過得十分緊巴。

去年鳳小文全家搬到了縣裡的易地扶貧搬遷點——苗家小鎮,有經濟頭腦的他在安置點租下了一個約30平方米的店面,主營日用百貨。「剛剛開業不久,生意會越來越紅火。」鳳小文對未來的生意很自信。

融水縣委副書記路燕雲介紹,全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為3201戶13695人,目前已經全部搬遷,主要集中在苗家小鎮、雙龍溝、鐵坑等安置點。

「沒想到政府把扶貧車間也建在了搬遷點上」

貧困戶往往缺知識、少技術,搬出來了,就業怎麼辦?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與貧困戶促膝長談。

剛走進貧困戶袁麗紅位於苗家小鎮的新家,記者就被客廳滿牆的獎狀和一把小提琴所吸引,原來小提琴是袁麗紅正讀初中的女兒賈嘉熙的,在媽媽的鼓勵下,賈嘉熙給記者當場演奏了一首曲子,引得陣陣掌聲。

袁麗紅的丈夫在臨近的三江侗族自治縣做廚師,她在搬遷點裡的電子廠上班,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又能接送正在讀幼稚園的兒子。「搬遷前我還擔憂,來了沒有工作怎麼辦,沒想到政府把扶貧車間也建在了搬遷點上。」袁麗紅說。

路燕雲介紹,在近3年的時間內,苗家小鎮已經搬遷進1617戶6600多人,在搬遷前縣裡就已經考慮到就業的問題,苗家小鎮位於縣裡的老子山、老君洞景區附近,離縣裡的木材加工區也不遠,在山多平地少的融水縣這裡是一塊難得的好地方,縣裡的打算是將苗家小鎮打造成旅遊點,吸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雙龍溝移民搬遷點靠近融水縣粵桂扶貧合作產業園,雖臨近春節,但園區內的建設仍熱火朝天。廣西融水陽光木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亮介紹,企業租用的5棟廠房是縣裡利用粵桂扶貧合作產業資金建設的,這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近期投產後將提供300個就業崗位,優先招聘貧困戶,每個工人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