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背後的艱難博弈

新中國成立僅兩個多月,毛澤東就出訪蘇聯,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出國訪問。中蘇雙方經過艱難.博弈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為新中國的安全和經濟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同時也暗含著矛盾和衝突,給中蘇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淵源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前夕,蘇聯與國民政府秘密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根據條約內容:中華民國和蘇聯將共管長春鐵路30年,共用旅順海軍基地30年,大連為自由港,中蘇共同經營中長鐵路和南滿鐵路。同時,國良政府還在條約中聲明,日本戰敗後,她果外蒙古公民通過投票證實其獨立的願望,中國政府將承認外蒙古獨立。

條約的這些內容最終可追溯到雅爾達會議,美國為了蘇聯能夠儘早出兵中國東北,減少自身對日作戰的傷亡,背著中國與蘇聯在遠東達成一系列損害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協定。

相當長時間內,史達林不太相信中國共產黨,也沒有想到中共後來會有如此巨大發展乃至贏得政權,所以,中國的戰後安排主要是和國民政府打交道。

另外,史達林也認為,他想得到的東西,中國共產黨不可能給他。二戰末期到冷戰開始的這段時間,史達林只想著醫治戰爭創傷,急需一個長期的和平環境。只要能滿足蘇聯對外政策和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相比之不,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並不起決定作用。

同時,擺在當時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面前的,是不得不簽下這個條約。此時,東北尚有150萬蘇聯紅軍;新疆暴動背後有蘇聯的身影;簽下條約也就承認蔣介石是中國唯一的領袖,不支援共產黨。在此情況下,蔣介石政府只得簽下條約。

中共「一邊倒」政策的確立

蘇聯的對外政策大體上以1947年為界分兩個階段。一般說來,1947年以前,蘇聯堅持與西方國家「合作共處」,竭力維護二戰中建立起來的反法西斯同盟。而在「鐵^演說」後(注:1946年3月5日,邱吉爾發表的反蘇、反共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革起來」。「鐵幕演說」正式拉近了美蘇冷戰的序幕),面對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勢,蘇聯不得不改變對外政策,被迫與西方國家實行「對立和特」。

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又會影響到它對中共和國民黨的取捨,尤其是國民黨背後有美國支持。蘇聯在國共兩黨之間的取捨問題上,經歷了從「親蔣疏共」到「兩面周旋」再到「聯共棄蔣」。

推動蘇聯和中共走到一起的,主要是中共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的敵視和遏制政策也是重要因素。其中1949年1月底,米高揚訪問西柏坡,是蘇聯與中共關係建立和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事件。

據相關檔案資料的公佈,從1月30日至2月7日,米高揚與中共領導人有12次會談,會談內容涉及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米高揚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是詳細瞭解中共的方針和政策。毛澤東等就尋求蘇聯幫助中共恢復和發展新中國的經濟以及中國東北港口、新疆和.外蒙古等問題闡述了中共的立場。中蘇兩黨的這次高層接觸,進一步促進了彼此之間的認同和選擇,為後來的中蘇同盟打下基礎。

美國起初也不願意國共之爭,但後來,力求在中國建立一個以國民黨為主的國共合作的民主政府,成了美國的首選。

但是,隨著國民黨的大潰敗,就決定美國政府必須要跟中國共產黨打交道,其對華政策也就相應改變。

1949年渡江戰役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同中共南京軍管會外事處處長黃華進行了接觸,黃華提出:新中國需要同美國建立商業關係,但前提條件是美國必須斷絕與國民黨的關係並承認新中國。司徙雷登則告訴黃華,只有在不與蘇聯結盟的條件下,美國才會考慮承認一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雙方在這兩個關鍵的問題上,誰都不肯作出讓步。

5月30日,蘇聯駐華大使羅申離開廣州回國(注:此前,蘇聯駐華使館隨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往廣州),蘇聯開始實行「聯共棄蔣」政策。一個月後,毛澤東宣布,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要全方位地站在蘇聯一邊,實行「一邊倒」政策。

蘇聯起初不肯簽條約

事實上,在毛澤東正式宣布向蘇聯「一邊倒」之前,劉少奇就已率領中共代表團隊對蘇聯進行了秘密訪問。劉少奇與斯大林就末來兩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做了詳細交流,史達林幾乎同意了此前中共提出的所有要求,甚至主動提出願意幫助中共儘快佔領新疆。此時,史達林已確定了要以中共政權為盟友的對華政策。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正式訪問蘇聯。在此期間,毛澤東總共與史達林進行了三次會談。關於毛澤東提出的中蘇條約問題,史達林提出了三個方案:或者宣佈保_留1945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或者申明以後做出一些修改;或者馬上就作出相應的修改。

考慮到雅爾達協定(注: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簽署的關於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的協定),斯大林建議暫時保留它並不作修改,以免引起對蘇聯不利的反應。而毛澤東是要擺脫雅爾達協定的陰影,廢除1945年的條約,另外再簽訂一個新的條約。雙方的想法相去甚遠。

第二次會談是在12月24日,會談中,史達林東拉西扯,閉口不談中蘇條約問題,結果毛澤東大為惱火,於是決定待在住處,哪兒都不去。

僵持不下的局面一直到1950年初。元旦這天,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奉外交部部長維辛斯基的命令拜會毛澤東。在談話中,毛澤東提到緬甸和印度最近表示要承認中國,不久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也將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上採取明顯步驟。他還提出要將在蘇聯的訪問時間縮短,提前回國。毛澤東還堅持說,「在這段時間裏,他想與史達林本人討論實質性問題。」言下之意:如果史達林繼續拒絕討論修約問題,他就回國處理與西方國家的建交事務了。

此時傳來的消息也令史達林不安,西方媒體一度揣測蘇聯軟禁了毛澤東。

面對不退縮的毛澤東,史達林只得讓步。1950年1月2日晚,莫洛托夫帶來了毛澤東期待已久的消息:史達林同意解決中蘇條約問題。毛澤東也趁熱打鐵,與他們敲定要簽訂一個新的條約,並請周恩來到莫斯科參與談判簽訂各條約。

史達林終於作出讓步總的來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內容基本沒有什麼分歧,離正涉及雙方利害衝突的是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問題。對於史達林來講,東北問題的退讓,涉及蘇聯在遠東核心利益的重大損失。中長鐵路、旅順口和大連港,對於蘇聯有十分重大的歸意義。

根據中方的條約草案,俄國人很快將失去他們世代追求的太平洋出海口(旅順口)。同時,中方還要求,蘇聯放棄在大連和中長鐵路的一切權利和利益,並將上述所有權利和義務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蘇聯對中方的條約草案,反復研究和修改,最後幾乎把中方草案的內容全部勾畫掉了。但最後,史達林還是決定作出讓步。

推動史達林讓步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宣佈,美國既無意使用武力干預現在的臺灣局勢,也不會捲入中國的內戰。

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了一個長篇演說:從古到今,中國的朋友是美國,我們對中國一向友好;並指出歷史上侵害中國主權和利益的不是美國而是俄國。你們新疆是怎麼亂起來的?你們外蒙古跑哪兒去了?你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誰給拿走了?都是俄國人。

美國的從中挑撥,推動了中蘇談判的進程,在冷戰環境下,與中蘇同盟對抗美國的戰略目標比起來,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自然要排在第二位。史達林權衡大局,終於做出退讓,於1950年2月14日在《由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上簽了字。

根據蘇聯方面的建議,雙方還達成了一項秘密的《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其內容是:無論是在蘇聯的中亞共和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滿洲和新疆境內,都不給外國人提供租讓權,並不允仵有第三國的資本或這些國家的公民參與經營活動。」這個秘密協定,既反映出蘇聯竭力維護它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已享有的特權,又反映出中蘇結盟具有的排他性,

(唐傳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