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投身大灣區建設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之年,澳門作為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如何更好結合自身所長,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值得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研究和思考。

自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大灣區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全國政協高度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積極推進有關工作。去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遞交了很多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提案,其中有158項這樣的提案被立案。據筆者觀察,今年也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新階段,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澳門自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如果說,回歸祖國二十年,澳門更多的是一個“被給予”﹑“被賦予”的角色,包括中央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賦予發展定位等。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澳門作為其中的“核心引擎”,應從過去相對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的角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灣區所需﹑國家所需。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其實,上述澳門角色的轉變就是一種創新。此外,面對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等情況,特區政府應主動與粵港兩地政府保持密切溝通和聯繫,與社會各界形成最大共識,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助力下,三地政府在推進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定能逐漸得到解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所言,以實實在在的大灣區建設成果為廣大澳門同胞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何福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