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員警」到「美國優先」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員警」嗎?

據公開資料,「世界員警」是對尋求世界霸權或以世界霸主自居的國家的非正式稱謂,最早的「世界員警」指的是大英帝國。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公開表明美國要當「世界員警」。此後,美國開始大量干涉海外事務,「世界員警」漸漸成了美國的特色標籤。

如今,在美國,「世界員警」並非正面辭彙。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競選人,都鮮見主張美國充當「世界員警」。具體緣由或有不同,但大多是從美國利益角度出發。

多年來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一貫反對美國充當「世界員警」,逾半數美國人反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一馬當先或獨自行動。但與此同時,多數美國人支援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充當積極角色並和他國合作。在許多美國政治家和學者看來,當今世界,除了美國,還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充當「世界員警」,只要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難以完全回避「世界員警」角色。

下一任美國總統熱門人選都有誰?

2020年美國將再度迎來總統選舉,但目前談「熱門人選」為時過早,各方面變數很大。從歷史情況看,在兩党總統候選人預選開鑼時,「熱門人選」可能早已換了一撥面孔,而預選開鑼後,往往又會不斷沖出「黑馬」。

從目前情況看,共和黨一方,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宣誓就職當天就宣佈將競選連任。但他的執政之路顛簸不平,民主黨掌控國會眾議院後,他將面對更多調查和挑戰。

民主黨一方,奧巴馬時期的副總統喬治•拜登、左翼國會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和伯尼•桑德斯、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都被視為熱門人選,沃倫已正式宣佈將參選。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目前進入民主黨競選名單的人中,拜登最具實力。

民主黨參加2020年總統競選的名單還會更長,但誰會是真正的「熱門」難以預料,很可能尚未躍入大眾視野。民主黨最大問題是青黃不接,年逾七旬的老將太多,「木秀于林」的少壯派新星難覓。而從民主黨歷史看,最有奪取白宮潛力的,往往是少壯派候選人。奧巴馬近日表示,民主黨需要「新血」。媒體解讀這是他對拜登參選意向的含蓄表態,但客觀上確實一針見血。

影響美國青少年政治觀的主要管道有哪些?

「美國歷史」網站列舉了影響美國選民政治態度的各種因素:家庭、性別、宗教、種族、地域,等等。

對青少年來說,家庭、學校、社交媒體和成長經歷都是影響其政治觀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認為,家庭對青少年政治觀的養成影響最早也最持久。儘管存在家庭分歧和代溝,儘管青春期帶來「叛逆」情緒,但兒童往往會以父母的方式成長並投票,特別是父母關心政治且政治觀清晰穩定的話。

此外,性別、種族、地域、家庭收入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女性傾向於民主黨,認為民主黨更重視「女性問題」,如同工同酬和法律平權。非裔美國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一直是民主黨票倉,拉美裔總體傾向於民主黨,七成亞裔投票給民主黨,而古巴裔美國人總體上傾向於共和黨。沿海地區支持民主黨的占壓倒多數,而內地廣大農村地區則深深烙染共和黨的顏色。

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傑佛瑞•里昂斯認為,18歲的美國青少年,其政治觀主要取決於家庭影響,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走出校門後,居住地的政治氛圍及配偶的政治觀影響力更大。

在美國,有哪些事情事關「政治正確」?

一般來說,「政治正確」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常與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問題相關聯。除「用詞正確」,也包括觀點、立場、政策和行為的「正確性」。

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權運動的產物「平權法案」為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上對雇員或申請人進行歧視或不公平對待,主張在大學招生、聯邦和州政府職位招聘等方面予以一定照顧,對「政治正確」意識在美國社會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環保和動物權益保護人士看來,氣候變化和動物權益同樣屬於「政治正確」範疇。

在美國,「政治正確」一詞從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議。近些年,隨著美國右翼勢力回潮,非議之聲更加響亮。在學術界,一些人批評過度強調「政治正確」束縛了學術自由,與價值觀包容相抵觸;在政壇,特朗普和「另類右翼」代表人物班農等人都曾公開嘲笑和反對「政治正確」。

從媒體報導看,「政治正確」被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美國一些激進右翼人士甚至認為,「政治正確」一詞本身就「政治不正確」。在平權法案實施中,不時有白人起訴「逆向歧視」,許多亞裔則認為美國名校為照顧非裔和拉美裔學生,損害了亞裔學生的公平入學機會。這些對「政治正確」的批評,主要針對因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導致的矯枉過正。

白宮官員離職後能去哪兒?

美國白宮及政府高官離職後,去向通常包括以下6種:暫時退休,回歸家庭;轉入私營企業,特別是創辦或加入諮詢公司;重操舊業,如律師出身者重返律所,華爾街出身者重新加入金融公司;重新競選公職;加入智庫或到高校任教,美國智庫聘用了大量前政府官員,而智庫或高校教授出身的政府高官也數不勝數,形成富有特色的「旋轉門」;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據布魯金斯學會統計,截至2018年12月,特朗普麾下白宮高級官員已有62%離任,政府內閣也有9名部長離職,與奧巴馬執政8年期間離任的政府部長人數持平。他們當中,多人去向尚不明朗,有的返回家鄉或重操舊業,如前白宮辦公廳主任賴因斯•普裏伯斯出任他早在2006年就成為合夥人的一家法律公司的總裁和首席戰略師;有的開啟新的職業生涯,如白宮前國土安全事務助理湯姆•博塞特現在是ABC電視臺國土安全事務分析師。

按特朗普上臺後的新規定,離任白宮和政府高官5年內不能為相關領域利益集團從事遊說。

美國法律對「第一家庭」參與國家決策有無規定?

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上世紀90年代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執政時期,任命妻子希拉蕊•克林頓負責制定和推行醫保改革方案,當時輿論譁然,爭議的一大焦點就是「第一夫人」應否干預政治。特朗普上臺後,任命長女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為白宮高級顧問,參與國家決策,當時也引發不少媒體批評,但焦點不是總統能否任人唯親或舉賢不避親,而是伊萬卡和庫什納都是商人,進入白宮後會否引發利益衝突。

目前對美國政治有影響力的智庫主要有哪些?

美國智庫多如牛毛,可以大體分成保守派智庫、自由派智庫和標榜獨立無黨派立場的智庫,另外還有眾多側重經濟、能源、企業、醫保、都市發展等某一政策領域的專門智庫。一般而言,共和黨總統上臺後,保守派智庫相對會更活躍一些;民主黨總統上臺時,「風水」又會轉向自由派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這樣標榜獨立的智庫則注重左右逢源,使兩黨對其皆有所需。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一是入主白宮的政黨會更側重借助相近立場智庫作為發聲平臺;二是新總統上臺需要大量用人,共和黨總統當然不會在自由派智庫挑人,反之亦然;三是白宮決策往往參考立場相近的智庫研究成果,外界觀察分析白宮政策走向,也會對與白宮立場相近的智庫研究更加重視。

在保守派和右翼智庫中,較知名的包括蘭德公司、遺產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哈得遜研究所等。但若從為政府輸送高級官員和提供決策參考角度看,有學者認為,和先前共和黨總統執政時期相比,特朗普上臺後,以往保守派主流智庫地位沒有顯著提升,反倒是以大衛•霍洛維茨自由中心為代表的「非主流」保守派智庫的影響力有所增強。原因是,大選期間,多數傳統保守派智庫沒有支持特朗普,特朗普當政後輸送的高級官員數量頗為有限。但就《環球》雜誌記者在華盛頓的見聞,遺產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和哈得遜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庫相當活躍,與特朗普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繫。

特朗普的「邊境牆」能修起來嗎?受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影響最大的人群有哪些?

應該能修,但是會打折扣。由於國會拒絕提供資金,特朗普可能不得不繞開國會,援引緊急狀態法,使用軍費中的救災款項建牆。這樣做的缺點是會遭到挪用專款的指責,且開濫用職權的先例,因此特朗普可能會謹慎行事,牆建成一部分後即宣告勝利,而將「爛尾工程」歸咎於國會阻撓。

特朗普的移民新政主要將影響下列人群:

一、非法移民。特朗普修築高牆的目的就是拒非法移民于美國國門之外。非法移民一旦被抓,將被立刻拘留,直到遣返,且遣返回原籍國;特朗普還廢除了「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畫,使不滿16歲來到美國的非法移民失去居留權。

二、打算讓家人獲得「綠卡」的移民。美國的合法永久居民和公民可以申請其家庭成員來美定居,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兒女等,即「鏈式移民」。特朗普表示將取消這一政策。

三、難民。特朗普上臺後推出旅行禁令,限制接收來自一些國家的難民,申請難民的門檻也提高了。

四、希望在美國生育,為子女取得美國國籍的人。根據現行美國移民法,任何出生在美國的人都可以選擇成為美國公民,而特朗普打算取消這一政策。

然而,並不是所有移民都會受到消極影響。比如,美國將歡迎高科技移民,廢除工作簽證抽籤政策。

特朗普政府從海外戰場接連撤軍是否意味著美國反恐政策有所變化?

美國政府計畫從敘利亞和阿富汗撤軍,其原因不是特朗普要調整反恐政策,而是他急於調整其國家安全戰略,實施全球戰略收縮,這與其「美國優先」理念一脈相承。特朗普認為,沒有經濟好處的對外干預都是錯誤的,包括在敘利亞和阿富汗的行動。

有分析指出,當年,布希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出於反恐需要,奧巴馬政府出兵敘利亞,不是為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作戰,而是為協助反對派武裝推翻阿薩德政權。但現在,「反恐」和所謂「推進民主」都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優先政策選項。

當前,在敘利亞,「伊斯蘭國」軍事上面臨覆滅,美國可以就坡下驢。在阿富汗,經過18年戰爭,塔利班非但沒有被消滅,還越發壯大,讓特朗普擔心美國重蹈當年蘇聯的覆轍。在看不到勝利前景的情況下,繼續留在敘利亞和阿富汗,只是空耗國力,不利於「讓美國再次偉大」。

特朗普政府不會退哪些群?

有三種國際組織或機制美國或不會退。一是美國有特權的,如聯合國,美國在安理會有否決權;再如世界銀行,美國基本壟斷行長職位;又如《核不擴散條約》,其賦予美國核國家地位,美國可以合法研發核武器。二是美國佔據絕對優勢的,如北約,美國一家獨大,其他成員國都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再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投票權高達16.52%,擁有事實上的否決權。三是成員國價值觀相近的,如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五眼聯盟」(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的情報機構組成)等。美國兩黨政治有朝一日會否生變?

美國實行多黨制,但由於共和、民主兩黨長期輪流執政,形成了事實上的兩黨制。現有的政治制度使得兩黨能夠控制政治資源,輪流坐莊,以致其他政治力量被邊緣化。2016年大選時,儘管選民對兩党候選人都不滿意,卻無可奈何,因為其他參選人,不管是自由黨的詹森,綠黨的斯坦,還是獨立人士桑德斯,在當前的政黨和選舉體制下都註定難成氣候。

兩黨制比多黨制政治運作更為有序,政權穩定,但蘊含著政治對抗和極化的風險。美國歷史上政治極化現象屢見不鮮,於今尤烈,就是兩黨制的弊端造成的。近年來,儘管美國國內改革兩黨制的呼聲很高,但是由於排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參與,在需要對現有政治生態進行改良時,外部力量難以發揮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兩黨制難以發生脫胎換骨的變革。

美國歷史上的主要政治家族如今影響力如何?

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個「商而優則仕」,連續兩代人甚至以上從政並謀得高位的家族。最早的是開國元勳、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其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第六任總統)。

後來又出現羅斯福、洛克菲勒、甘迺迪、布希等政治家族。這些家族的後人有些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政治上的影響力並不大。甘迺迪家族曾權傾一時,但除了約翰•甘迺迪當選總統,其弟羅伯特曾任司法部長,第二代只有約翰•甘迺迪的女兒卡洛琳曾擔任美國駐日本大使。布希家族產生了兩位總統,但傑布•布希在2016年競選資金優勢顯著的情況下,卻在共和黨初選中慘敗。

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有多大?

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比中期選舉之前上升了。因為中期選舉後民主黨掌控眾議院,有能力發起彈劾。同時,針對特朗普涉嫌「通俄」「妨礙司法」等罪名的司法調查取得進展,其側近人士,如前競選經理和私人律師等,或認罪,或被判刑。

但是,中期選舉後參議院仍被共和黨控制,即使民主黨在眾議院通過彈劾案,定罪權在參議院,彈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67名)的參議員支持才能成功。目前,民主黨在參議院加上獨立人士只有47席,需要20名以上共和黨參議員支持才能成功彈劾。但是,很難想像會有這麼多共和黨參議員敢反水,因為目前特朗普在共和黨選民中支持率很高,支持彈劾會得罪特朗普的鐵杆支持者。

美國大法官的地位有多穩?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制,一旦當選,除非犯有重罪,一般不會被撤換。根據美國憲法,眾議院發起彈劾大法官必須經由多數票通過,參議院要判決被彈劾者有罪,也必須得到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支持。這些嚴格的程式都保證了國會雖然有權罷免觸犯法律的大法官,但卻無法干擾正常的司法。

所以,即使美國總統在任命大法官時試圖影響法院的政治傾向,這種努力也往往是徒勞的。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位上任後與總統意見相左的大法官。比如,時任總統艾森豪提名沃倫出任首席大法官時,曾認為後者是一個可靠的保守派,但沃倫後來卻成了自由派的領袖,以至於艾森豪曾說,提名沃倫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但即便如此,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種「忘恩負義」是可以接受的。

美國「總統俱樂部」有何作用?

據南茜•吉布斯、邁克爾•達菲所著《總統俱樂部》(譯者系賈大海、吳穎),總統俱樂部是美國現任總統和卸任總統的聚會場所,並非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團體,它折射出的是歷任美國領導人的傳承。歷史上,前任總統和現任總統之間有時劍拔弩張,更多時候則是親密無間。奧巴馬曾說,「我認為他們都意識到這份工作所具有的一定的孤獨感。最後,你是做決定的人。」這或許可以或多或少解釋總統俱樂部成員之間的密切關係。

《總統俱樂部》指出,總統俱樂部有自己的會規,包括服從在位總統、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沉默、不公開成員如何和睦相處及為彼此提供的服務內容等。在每一個時代,三大要素決定著總統俱樂部的表現:在任總統的需要和選擇、前任總統的需要和能力以及一種對他們的合作或歡迎或譴責的氛圍。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特立獨行」讓很多人對總統俱樂部的現世價值產生質疑。不久前的老布希葬禮上,特朗普與幾位前總統罕見同框,美國《華盛頓郵報》直言,特朗普與眾前總統同坐,但仍舊像孤家寡人。

(崔磊/文)

從「世界員警」到「美國優先」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員警」嗎?

據公開資料,「世界員警」是對尋求世界霸權或以世界霸主自居的國家的非正式稱謂,最早的「世界員警」指的是大英帝國。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公開表明美國要當「世界員警」。此後,美國開始大量干涉海外事務,「世界員警」漸漸成了美國的特色標籤。

如今,在美國,「世界員警」並非正面辭彙。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競選人,都鮮見主張美國充當「世界員警」。具體緣由或有不同,但大多是從美國利益角度出發。

多年來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一貫反對美國充當「世界員警」,逾半數美國人反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一馬當先或獨自行動。但與此同時,多數美國人支援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充當積極角色並和他國合作。在許多美國政治家和學者看來,當今世界,除了美國,還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充當「世界員警」,只要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難以完全回避「世界員警」角色。

下一任美國總統熱門人選都有誰?

2020年美國將再度迎來總統選舉,但目前談「熱門人選」為時過早,各方面變數很大。從歷史情況看,在兩党總統候選人預選開鑼時,「熱門人選」可能早已換了一撥面孔,而預選開鑼後,往往又會不斷沖出「黑馬」。

從目前情況看,共和黨一方,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宣誓就職當天就宣佈將競選連任。但他的執政之路顛簸不平,民主黨掌控國會眾議院後,他將面對更多調查和挑戰。

民主黨一方,奧巴馬時期的副總統喬治•拜登、左翼國會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和伯尼•桑德斯、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都被視為熱門人選,沃倫已正式宣佈將參選。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目前進入民主黨競選名單的人中,拜登最具實力。

民主黨參加2020年總統競選的名單還會更長,但誰會是真正的「熱門」難以預料,很可能尚未躍入大眾視野。民主黨最大問題是青黃不接,年逾七旬的老將太多,「木秀于林」的少壯派新星難覓。而從民主黨歷史看,最有奪取白宮潛力的,往往是少壯派候選人。奧巴馬近日表示,民主黨需要「新血」。媒體解讀這是他對拜登參選意向的含蓄表態,但客觀上確實一針見血。

影響美國青少年政治觀的主要管道有哪些?

「美國歷史」網站列舉了影響美國選民政治態度的各種因素:家庭、性別、宗教、種族、地域,等等。

對青少年來說,家庭、學校、社交媒體和成長經歷都是影響其政治觀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認為,家庭對青少年政治觀的養成影響最早也最持久。儘管存在家庭分歧和代溝,儘管青春期帶來「叛逆」情緒,但兒童往往會以父母的方式成長並投票,特別是父母關心政治且政治觀清晰穩定的話。

此外,性別、種族、地域、家庭收入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女性傾向於民主黨,認為民主黨更重視「女性問題」,如同工同酬和法律平權。非裔美國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一直是民主黨票倉,拉美裔總體傾向於民主黨,七成亞裔投票給民主黨,而古巴裔美國人總體上傾向於共和黨。沿海地區支持民主黨的占壓倒多數,而內地廣大農村地區則深深烙染共和黨的顏色。

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傑佛瑞•里昂斯認為,18歲的美國青少年,其政治觀主要取決於家庭影響,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走出校門後,居住地的政治氛圍及配偶的政治觀影響力更大。

在美國,有哪些事情事關「政治正確」?

一般來說,「政治正確」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常與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問題相關聯。除「用詞正確」,也包括觀點、立場、政策和行為的「正確性」。

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權運動的產物「平權法案」為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上對雇員或申請人進行歧視或不公平對待,主張在大學招生、聯邦和州政府職位招聘等方面予以一定照顧,對「政治正確」意識在美國社會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環保和動物權益保護人士看來,氣候變化和動物權益同樣屬於「政治正確」範疇。

在美國,「政治正確」一詞從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議。近些年,隨著美國右翼勢力回潮,非議之聲更加響亮。在學術界,一些人批評過度強調「政治正確」束縛了學術自由,與價值觀包容相抵觸;在政壇,特朗普和「另類右翼」代表人物班農等人都曾公開嘲笑和反對「政治正確」。

從媒體報導看,「政治正確」被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美國一些激進右翼人士甚至認為,「政治正確」一詞本身就「政治不正確」。在平權法案實施中,不時有白人起訴「逆向歧視」,許多亞裔則認為美國名校為照顧非裔和拉美裔學生,損害了亞裔學生的公平入學機會。這些對「政治正確」的批評,主要針對因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導致的矯枉過正。

白宮官員離職後能去哪兒?

美國白宮及政府高官離職後,去向通常包括以下6種:暫時退休,回歸家庭;轉入私營企業,特別是創辦或加入諮詢公司;重操舊業,如律師出身者重返律所,華爾街出身者重新加入金融公司;重新競選公職;加入智庫或到高校任教,美國智庫聘用了大量前政府官員,而智庫或高校教授出身的政府高官也數不勝數,形成富有特色的「旋轉門」;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據布魯金斯學會統計,截至2018年12月,特朗普麾下白宮高級官員已有62%離任,政府內閣也有9名部長離職,與奧巴馬執政8年期間離任的政府部長人數持平。他們當中,多人去向尚不明朗,有的返回家鄉或重操舊業,如前白宮辦公廳主任賴因斯•普裏伯斯出任他早在2006年就成為合夥人的一家法律公司的總裁和首席戰略師;有的開啟新的職業生涯,如白宮前國土安全事務助理湯姆•博塞特現在是ABC電視臺國土安全事務分析師。

按特朗普上臺後的新規定,離任白宮和政府高官5年內不能為相關領域利益集團從事遊說。

美國法律對「第一家庭」參與國家決策有無規定?

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上世紀90年代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執政時期,任命妻子希拉蕊•克林頓負責制定和推行醫保改革方案,當時輿論譁然,爭議的一大焦點就是「第一夫人」應否干預政治。特朗普上臺後,任命長女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為白宮高級顧問,參與國家決策,當時也引發不少媒體批評,但焦點不是總統能否任人唯親或舉賢不避親,而是伊萬卡和庫什納都是商人,進入白宮後會否引發利益衝突。

目前對美國政治有影響力的智庫主要有哪些?

美國智庫多如牛毛,可以大體分成保守派智庫、自由派智庫和標榜獨立無黨派立場的智庫,另外還有眾多側重經濟、能源、企業、醫保、都市發展等某一政策領域的專門智庫。一般而言,共和黨總統上臺後,保守派智庫相對會更活躍一些;民主黨總統上臺時,「風水」又會轉向自由派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這樣標榜獨立的智庫則注重左右逢源,使兩黨對其皆有所需。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一是入主白宮的政黨會更側重借助相近立場智庫作為發聲平臺;二是新總統上臺需要大量用人,共和黨總統當然不會在自由派智庫挑人,反之亦然;三是白宮決策往往參考立場相近的智庫研究成果,外界觀察分析白宮政策走向,也會對與白宮立場相近的智庫研究更加重視。

在保守派和右翼智庫中,較知名的包括蘭德公司、遺產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哈得遜研究所等。但若從為政府輸送高級官員和提供決策參考角度看,有學者認為,和先前共和黨總統執政時期相比,特朗普上臺後,以往保守派主流智庫地位沒有顯著提升,反倒是以大衛•霍洛維茨自由中心為代表的「非主流」保守派智庫的影響力有所增強。原因是,大選期間,多數傳統保守派智庫沒有支持特朗普,特朗普當政後輸送的高級官員數量頗為有限。但就《環球》雜誌記者在華盛頓的見聞,遺產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和哈得遜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庫相當活躍,與特朗普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繫。

特朗普的「邊境牆」能修起來嗎?受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影響最大的人群有哪些?

應該能修,但是會打折扣。由於國會拒絕提供資金,特朗普可能不得不繞開國會,援引緊急狀態法,使用軍費中的救災款項建牆。這樣做的缺點是會遭到挪用專款的指責,且開濫用職權的先例,因此特朗普可能會謹慎行事,牆建成一部分後即宣告勝利,而將「爛尾工程」歸咎於國會阻撓。

特朗普的移民新政主要將影響下列人群:

一、非法移民。特朗普修築高牆的目的就是拒非法移民于美國國門之外。非法移民一旦被抓,將被立刻拘留,直到遣返,且遣返回原籍國;特朗普還廢除了「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畫,使不滿16歲來到美國的非法移民失去居留權。

二、打算讓家人獲得「綠卡」的移民。美國的合法永久居民和公民可以申請其家庭成員來美定居,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兒女等,即「鏈式移民」。特朗普表示將取消這一政策。

三、難民。特朗普上臺後推出旅行禁令,限制接收來自一些國家的難民,申請難民的門檻也提高了。

四、希望在美國生育,為子女取得美國國籍的人。根據現行美國移民法,任何出生在美國的人都可以選擇成為美國公民,而特朗普打算取消這一政策。

然而,並不是所有移民都會受到消極影響。比如,美國將歡迎高科技移民,廢除工作簽證抽籤政策。

特朗普政府從海外戰場接連撤軍是否意味著美國反恐政策有所變化?

美國政府計畫從敘利亞和阿富汗撤軍,其原因不是特朗普要調整反恐政策,而是他急於調整其國家安全戰略,實施全球戰略收縮,這與其「美國優先」理念一脈相承。特朗普認為,沒有經濟好處的對外干預都是錯誤的,包括在敘利亞和阿富汗的行動。

有分析指出,當年,布希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出於反恐需要,奧巴馬政府出兵敘利亞,不是為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作戰,而是為協助反對派武裝推翻阿薩德政權。但現在,「反恐」和所謂「推進民主」都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優先政策選項。

當前,在敘利亞,「伊斯蘭國」軍事上面臨覆滅,美國可以就坡下驢。在阿富汗,經過18年戰爭,塔利班非但沒有被消滅,還越發壯大,讓特朗普擔心美國重蹈當年蘇聯的覆轍。在看不到勝利前景的情況下,繼續留在敘利亞和阿富汗,只是空耗國力,不利於「讓美國再次偉大」。

特朗普政府不會退哪些群?

有三種國際組織或機制美國或不會退。一是美國有特權的,如聯合國,美國在安理會有否決權;再如世界銀行,美國基本壟斷行長職位;又如《核不擴散條約》,其賦予美國核國家地位,美國可以合法研發核武器。二是美國佔據絕對優勢的,如北約,美國一家獨大,其他成員國都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再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投票權高達16.52%,擁有事實上的否決權。三是成員國價值觀相近的,如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五眼聯盟」(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的情報機構組成)等。美國兩黨政治有朝一日會否生變?

美國實行多黨制,但由於共和、民主兩黨長期輪流執政,形成了事實上的兩黨制。現有的政治制度使得兩黨能夠控制政治資源,輪流坐莊,以致其他政治力量被邊緣化。2016年大選時,儘管選民對兩党候選人都不滿意,卻無可奈何,因為其他參選人,不管是自由黨的詹森,綠黨的斯坦,還是獨立人士桑德斯,在當前的政黨和選舉體制下都註定難成氣候。

兩黨制比多黨制政治運作更為有序,政權穩定,但蘊含著政治對抗和極化的風險。美國歷史上政治極化現象屢見不鮮,於今尤烈,就是兩黨制的弊端造成的。近年來,儘管美國國內改革兩黨制的呼聲很高,但是由於排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參與,在需要對現有政治生態進行改良時,外部力量難以發揮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兩黨制難以發生脫胎換骨的變革。

美國歷史上的主要政治家族如今影響力如何?

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個「商而優則仕」,連續兩代人甚至以上從政並謀得高位的家族。最早的是開國元勳、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其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第六任總統)。

後來又出現羅斯福、洛克菲勒、甘迺迪、布希等政治家族。這些家族的後人有些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政治上的影響力並不大。甘迺迪家族曾權傾一時,但除了約翰•甘迺迪當選總統,其弟羅伯特曾任司法部長,第二代只有約翰•甘迺迪的女兒卡洛琳曾擔任美國駐日本大使。布希家族產生了兩位總統,但傑布•布希在2016年競選資金優勢顯著的情況下,卻在共和黨初選中慘敗。

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有多大?

特朗普被彈劾的可能性比中期選舉之前上升了。因為中期選舉後民主黨掌控眾議院,有能力發起彈劾。同時,針對特朗普涉嫌「通俄」「妨礙司法」等罪名的司法調查取得進展,其側近人士,如前競選經理和私人律師等,或認罪,或被判刑。

但是,中期選舉後參議院仍被共和黨控制,即使民主黨在眾議院通過彈劾案,定罪權在參議院,彈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67名)的參議員支持才能成功。目前,民主黨在參議院加上獨立人士只有47席,需要20名以上共和黨參議員支持才能成功彈劾。但是,很難想像會有這麼多共和黨參議員敢反水,因為目前特朗普在共和黨選民中支持率很高,支持彈劾會得罪特朗普的鐵杆支持者。

美國大法官的地位有多穩?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制,一旦當選,除非犯有重罪,一般不會被撤換。根據美國憲法,眾議院發起彈劾大法官必須經由多數票通過,參議院要判決被彈劾者有罪,也必須得到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支持。這些嚴格的程式都保證了國會雖然有權罷免觸犯法律的大法官,但卻無法干擾正常的司法。

所以,即使美國總統在任命大法官時試圖影響法院的政治傾向,這種努力也往往是徒勞的。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位上任後與總統意見相左的大法官。比如,時任總統艾森豪提名沃倫出任首席大法官時,曾認為後者是一個可靠的保守派,但沃倫後來卻成了自由派的領袖,以至於艾森豪曾說,提名沃倫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但即便如此,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種「忘恩負義」是可以接受的。

美國「總統俱樂部」有何作用?

據南茜•吉布斯、邁克爾•達菲所著《總統俱樂部》(譯者系賈大海、吳穎),總統俱樂部是美國現任總統和卸任總統的聚會場所,並非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團體,它折射出的是歷任美國領導人的傳承。歷史上,前任總統和現任總統之間有時劍拔弩張,更多時候則是親密無間。奧巴馬曾說,「我認為他們都意識到這份工作所具有的一定的孤獨感。最後,你是做決定的人。」這或許可以或多或少解釋總統俱樂部成員之間的密切關係。

《總統俱樂部》指出,總統俱樂部有自己的會規,包括服從在位總統、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沉默、不公開成員如何和睦相處及為彼此提供的服務內容等。在每一個時代,三大要素決定著總統俱樂部的表現:在任總統的需要和選擇、前任總統的需要和能力以及一種對他們的合作或歡迎或譴責的氛圍。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特立獨行」讓很多人對總統俱樂部的現世價值產生質疑。不久前的老布希葬禮上,特朗普與幾位前總統罕見同框,美國《華盛頓郵報》直言,特朗普與眾前總統同坐,但仍舊像孤家寡人。

(崔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