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南京奉安實錄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後,遵照他的遺言,議定在南京紫金山之陽為其建陵。1929年6月1日,中山先生的靈柩從暫厝地北京香山碧雲寺移靈南京中山陵。這是民國時期惟一一次國家為個人舉行的大規模的葬禮活動。

病逝北京 暫厝香山

1924年12月,孫中山先生應馮玉祥之邀帶病北上與其「共商國是」。在專列到達天津時,中山先生突然出現肝痛、高燒症狀,12月31日先生到達北京後即在北京飯店接受群醫會診。至1925年1月26日,經手術後化驗,中山先生最終被確診為肝癌晚期。2月18日,中山先生遷至北京鐵獅子胡同的臨時行轅,在那裏度過了他一生的最後時刻。

1925年2月24日下午3時,根據中山先生的最後指示,由身邊等人起草了遺囑(國事遺囑、家事遺囑、致蘇聯遺書)並由先生簽署。3月11日晚,中山先生在彌留時留下了「和平、奮鬥、救中國!」的最後呐喊,3月12日上午9時30分逝世,享年59歲。

中山先生逝世後,根據其生前「辭世後願歸葬紫金山」的遺囑,中山先生家人、廣州革命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商討決定于南京紫金山之中茅山南坡建築陵墓。先生遺體,根據其生前願望,交北京協和醫院作醫學解剖研究,並任民眾瞻仰遺容。據1925年3月19日《申報》所載《孫中山喪禮詳記》一文記載,1925年2月12日中午,中山先生遺體被送入北京協和醫院解剖,內臟被取出。3月15日,遺體經防腐處理完畢,孫夫人宋慶齡及其他親屬前往探視,宋慶齡撫著中山先生的遺體放聲大哭,其他人也莫不下淚。上午10時,開始裝殮,先生遺體被移入棺內。

1925年3月19日,先生遺體被移至北京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內公祭。當時報刊記載:「柩上黨旗,昨已掀開,露出長方形之玻璃一塊,僅可睹見面部,孫身著大禮服,平臥如假寐然。」從公祭開始,僅一周時間,簽字留名的弔唁者計有746823人。

中央公園公祭後,經葬事委員會決定,於4月2日上午11時為中山先生舉殯,靈柩暫安於北京香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塔內,待南京中山陵完工後,再正式奉安。舉殯當天,殯列隊伍經過北京西長安街、西單牌樓、西四牌樓等街道時,約有15萬市民不約而同地肅立在便道上,主動脫帽,行注目禮。城中禮炮哀鳴,一派肅穆,三架飛機,繞空護送。在行進中,群眾高呼口號:「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場面十分悲壯。

多方干擾 移靈南京

從1925年中山先生靈柩暫厝北京到1929年奉安南京,在碧雲寺暫放的先生遺體竟多次遭到軍閥土匪的威脅。

1926年4月,奉軍張作霖入京後,一群奉軍來到碧雲寺閒逛,見中山先生靈堂中懸掛的先生遺像,一個士兵問守靈衛士:「這像上是什麼人?」衛士回答說:「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孫中山先生。」士兵聽後,張口大罵「什麼總統」,隨後拔出手槍就想對中山先生的遺像開槍。甚至到了北伐開始後的1927年9月18日,奉軍張宗昌提出,南軍(北伐軍)總是打勝仗,是因為孫中山停靈的地方風水太好,要求毀掉中山先生遺體以絕後患。

據時任香山守靈處主任李榮上報的工作彙報顯示,當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榮決定把中山先生遺體轉移到山洞裏。1927年11月25日凌晨,李榮召集全體守靈衛士把中山先生遺體從楠木大棺中取出,用藥棉裹好,然後移入美式小棺中,放置于附近的水泉山洞。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動二次北伐,6月4日,奉軍退出北京,北伐軍進入北京。6月7日夜裏,守靈衛七才將中山先生遺體從水泉山洞內取回,重新換人大棺放回碧雲寺靈堂中。

而在此期間,南京的中山陵自1926年1月開工修建至1929年春全部完工,歷時三年。1929年1月14日,公佈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宣佈同年5月26日至6月1日,舉行中山先生移靈奉安大典。1928年12月23日,國民政府特派林森、鄭洪年、吳鐵城等迎櫬專員抵北京西山碧雲寺謁靈,並通知已在國外的孫夫人宋慶齡回國參加奉安大典。

1929年5月14日,宋慶齡回國。5月18日,宋慶齡登上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在中山先生靈前敬獻花圈,行三鞠躬禮,瞻仰了先生遺容。隨後,她撫棺痛哭:「總理!今天我來到您的身邊,您卻往哪里去了!您聽得見我在喊您嗎?」

靈柩赴寧 舉國哀悼

1929年5月22日,「總理奉安委員會」在碧雲寺舉行了中山先生遺體改殮棺儀式。

改殮前,北京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對中山先生遺體進行了防腐處理。5月22日上午7時,宋慶齡、孫科、陳淑英、戴恩賽、林森、吳鐵城等將先生遺體從楠木棺中抬起更換殮衣。中山先生外穿藍色緞袍,套黑馬褂,戴白手套,腳穿絲襪,雲頭朝日鞋,頭戴大禮帽。隨後,中山先生遺體被奉移到美式銅棺中。《申報》載,孫中山「面目如生前靜睡一般」。恭殮完畢後,由孫科等率衛士封棺,奉置碧雲寺祭堂,並就原停靈石塔內置「孫中山先生衣冠塚」,以留紀念。

5月26日,北京出現30萬市民銜哀恭送中山先生靈櫬南下的盛況。對於當天的奉移典禮,《申報》報導,「總理靈櫬早晨一時由碧雲寺開始移出,當時以杠夫三十二入升之,沿途有軍警保護,並斷絕交通,總理親屬宋慶齡、孫科及何成浚等隨櫬同行。整個隊伍長達一裏,有兒童千名攜燈照耀,路旁觀者人山人海。五點行至萬壽山,換大棺罩,八點抵西直門,行列變更,十二點三刻到達西長安街,二時半至天安門,二時五十分抵達車站。時孫夫人衣黑衫,因經十四小時之行程,狀殊委頓,靈櫬安置既定,飲泣不已。」

「靈櫬抵達車站後,杠夫抬入席棚,下棺罩,由孫科、商震、何成浚等,移棺入站,抬上靈車,再由孫科等推入月臺。五點,當鐵甲車護衛的靈車,緩緩駛離北平車站時,天安門廣場鳴炮一百零一響。」

「5月28日晨三時三十分,靈車抵安徽蚌埠。中山先生親屬等從南京到蚌埠迎櫬。靈車沿途各站,當地黨政軍警、機關、團體先時集合,俟靈車經過時致祭。5月28日上午十時正,靈車抵達浦口車站。南京獅子山炮台鳴禮炮一百零一響致敬,飛機迴旋空際,散佈迎櫬傳單。炮聲隆隆、山嶽震撼、蒼山含黛,江流。烏咽。中山先生靈柩被抬上迎櫬渡江的海軍威勝號軍艦渡江,軍艦鳴禮炮一百零一響致敬,並有日、英、法等國軍艦同行。下午一時,靈柩抵達中山碼頭後由汽車移往南京湖南路的中央黨部靈堂。」

公祭封棺 奉安金陵

1929年5月28日下午3時15分,靈車抵達湖南路中央黨部的中山先生公祭禮堂。據1929年5月30日《申報》報導描述:「靈堂內,靈櫬位於靈堂中央之上方,環以光耀奪目之銅欄,上方額以‘精神不死’四字,旁有花塔二座,及各種花圈。靈案上有古鼎一座,藝以名香,銀花瓶二隻,供以鮮花。四壁懸總理年表與花圈,靈案前設主祭席,左右為祭席。地板上滿鋪彩色地毯,整個靈堂莊嚴肅穆。」自28日起由國民政府中央委員、各特任官輪流守靈。5月29日至31日舉行三天公祭。

29日為公祭第一天,為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及全體職員,黨、政、軍機構代表,各省、市政府代表等公祭。30日為公祭第二天,為國民黨海外支部、華人華僑代表,全國工、農、商、學代表,少數民族、宗教、新聞界代表等公祭。31日為公祭第三天,為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土耳其、挪威、丹麥、西班牙等18國外交專使及僑民代表,及中山先生生前同志、朋友、家屬等公祭。

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1929年6月1日《申報》報導:「宋慶齡率孫科等偕同協和醫院的醫生,安步至總理靈前,先將靈櫬上玻璃棺蓋移開,次由孫科等親手拂拭靈櫬周圍,旋將銅棺頂蓋上,各人親以螺絲釘封棺。」

1929年6月1日,正式舉行奉安典禮。凌晨4時25分,中山先生靈櫬自起靈。送殯各機關團體共分十行列,在事先指定的地點依次加入,隊伍長達五六里。沿途瞻仰送殯的群眾達50萬人,航空署並派飛機5架回翔空中致敬。

6月1日上午8時,各行列先後到達紫金山麓。10時零8分,靈櫬停八中山陵靈堂,由宣贊員宣贊,舉行奉安典禮。奏哀樂後,全體行三鞠躬禮,然後獻花圈,讀誄文。典禮完畢後,孔祥熙率領杠夫將靈櫬移入墓室,中山先生親屬等進入墓室將中山先生靈櫬奉安於墓內。

這時,獅子山炮台響起101響禮炮,全國民眾停止工作,默哀3分鐘。12時整,由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等將墓門關閉,備極隆重的奉安大典告成。

據1929年6月2日《大公報》報導,奉安大典當天「晚十時後,民眾即向陵墓陸續出發,徹夜不絕。觀禮人數在五十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