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魚行醉龍舞動四百年

【新華社澳門3月15日電】在澳門,說到鮮魚行,不能不說「舞醉龍」。

澳門鮮魚行總會,是魚商的行會組織,位於知名的海鮮魚品市場紅街市旁一座不起眼的舊樓裏。總會辦公室裏,擺放著各式的木龍、大鼓、道具。

中國人自古有舞龍舞獅的傳統,澳門人亦愛舞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鮮魚行總會都會組織別具特色的「舞醉龍」巡遊。這一天的「魚行醉龍節」,已是澳門文化界的盛事,被作為民間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醉龍的歷史,從文獻記載看,應該有差不多400年了。」澳門鮮魚行總會副會長關偉銘說,最早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原先民遷往南越時期,真正起源於宋代,明清盛行起來。

不同於傳統的舞龍,澳門的「醉龍」只有龍首和龍尾兩部分,以堅實的柚木製成。四月初八這天,「舞醉龍」隊伍巡遊澳門7個主要菜市。舞者舞姿形同醉酒,他們邊行進邊對空聚力噴酒,寓意龍行噴水、風調雨順。

關偉銘說,「魚行醉龍節」大概是目前唯一一個以行會命名的民間信俗。

「舞醉龍」源於香山縣(今中山市)。以前在澳門做魚品買賣的大部分是香山人,澳門也曾經隸屬於香山縣,雙方人員、生意、文化交流頻繁,舞醉龍的傳統於是在澳門魚商中間傳承下來。

鮮魚生意和舞龍,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如何因緣際會走到一起的?用關偉銘的話說,從現代科學角度看,舞龍時有焚香和噴酒的動作,既有祭祀的原因,同時兼具殺菌的作用。

農曆四月時,廣東一帶比較潮溼,在這個節令,魚市經過焚香和灑酒,再經過清洗,的確可以起到消毒的效果。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舞醉龍」早已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寄託。關偉銘說,舞龍的目的是「團結我們魚行這些人,給人們認同感、自豪感」。

中國人自古以來把龍尊為神聖的象徵,但分成龍頭和龍尾兩段的大概只有澳門魚行的「醉龍」。這個造型來源於龍舟,龍首和龍尾類似龍舟的兩端。

關偉銘說,以前,每年從二月二龍抬頭,一直到五月端午,三個月分成幾個階段都有「舞醉龍」的活動。四月初八這天,最初只是中間一個階段而已。現在集中在這一天,演變成「魚行醉龍節」。

他很在意「舞醉龍」的技藝能否傳承下去。「現在隊伍裏面,能舞得好看的,舞得出神入化的,人不太多。能一個人獨立表演的,也就五到十人左右。」

這幾年,很多白髮蒼蒼的澳門退休老人加入到「舞醉龍」的隊伍裏,但是關偉銘強調舞醉龍不在於時間長短年齡大小,主要在於舞動時的神態。

關偉銘今年55歲,祖父、父親都以賣魚為生,加上他的兒子,家裏已經四代舞龍。

「我做這個活動(舞醉龍)35年了。」關偉銘說,他的兒子4歲開始舞龍,現在21歲,每次參加「魚行醉龍節」的活動,受他兒子的影響,有20多個同學加入進來。

澳門魚行「舞醉龍」的隊伍從不參加商業表演,關偉銘認為,如果受商業影響的話,舞龍「會變味的」。

如果說舞醉龍在過去兼具殺菌滅毒的行業功能,那麼現代社會傳承的什么?關偉銘把「醉龍精神」總結成「忠、孝、節、義」四個字。

「有技藝,也要有精神」,關偉銘說:「因此,從傳承來說,忠孝節義才是我們‘魚行醉龍節’的精神。」